二、关于“气”的新见解
近代老学认为“理”、“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黄裳说:
天地间生生化化,变动不居者,全凭此一元真气,主持其间,上柱天,下柱地,中通人物,无有或外者焉。此气之浑浑沦沦,主宰万物,不条不紊者,曰理;此气之浩浩荡荡,弥纶万有,宛转流通者曰气,理气合一曰仁。故先儒云:仁者人欲尽净,天理流行,无一毫为人之伪。又曰:生生之谓仁,要之仁者如木果之有仁,其间生理生气,无不完具,天地生万物,圣人养万民,无非此理此气为之贯通,夫岂区区于事为见耶,故太上设言以明道曰:向使天地无此一腔生气,惟有春夏秋冬寒暑温凉之教,以往来运度,则万物无所禀赋,气何由受,形何由成,其视万物也,不啻刍狗之轻,毫不足珍重者然,有日见其消磨而已,又使圣人无此真元心体,惟仗公卿僚寀,文诰法制之颁,以训戒凡民,则草野无由观感,人何以化,家何以足?真是视斯民如刍狗之贱,全不关痛痒者然。有日见其摧残而已,顾何以天地无心,而风云雨露,无物不包含个中,圣人忘言,而辅相裁成,无人不嬉游宇内,足见天地圣人,皆本此一元真气。[115]
要之,谷神者,太极之理。玄牝者,阴阳之气。其在先天,理气原是合一,其在后天,理气不可并言。[116]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是阳非道也,阴亦非道也,道在阴阳之间乎?又况道者,理也,阴阳者,气也,理无气不立,气无理不行。[117]
在这些议论里,“气”就是“道”,“气”在“不条不紊”时,被叫做“理”,“气”在“宛转流通”时,才被称为“气”。这就是说,“理”和“气”是一物而二称。或者说,它们都是“道”的别名。而“理气合一曰仁”,则可知“仁”亦指“道”,也是“道”之别名。只不过“其在先天,理气原是合一,其在后天,理气不可并言”。可见,“气”分先天与后天,先天之气就是“理”,就是“道”,而后天之气则是“器”、是“具”。但无论是先天,还是后天,“理”、“气”是不可分的。在先天,是理气合一的,在后天,则“无理之气,亦无气之理”。(www.daowen.com)
天下没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118]
疑此气是依傍这理行。及此气之聚,则理亦在焉。[119]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120]
对此,冯友兰先生解释说:“任何个别事物乃是气的凝聚;但这个别事物不是独立自存的,它还是一类事物中的一分子,作为一类事物中的一分子,它不仅是气的一般性的凝聚,气是按照这类事物的理的模式而凝聚的。这就是何以任何时候气的凝聚总有理在其中。”[121]这就是说,“理”、“气”尽管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但“理”是“共性”,是根本,“气”是“个性”是“器具”。对比近代老学可知,近代老学则将“气”分为“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并把“先天之气”说成是同“理”、“道”一样的宇宙的根本,这就使老学之“道”进一步“理性化”,使之增添了更浓的科学色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