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天固有的自然之道
近代老学仍然认为,自然是道的根本,自然就是道。如滕云山说:
天生天杀,自然之理。[8]
何谓自然,即真静是也。《阴符经》曰:自然之道静,天地之道侵。老子所宗者,清静。[9]
自然者,道之根本也。[10]
天时人事物理之自然。[11]
自然之谓道,不变之谓常,无为者,虚静之极也。[12]
这里,滕氏明确指出,“自然者,道之根本也”、“自然之谓道”,也就是说,道就是自然,自然就叫做道。并且认为,自然不仅指自然界的一切事物,还包括“天时”、“人事”、“物理”及其发展变化,即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天生天杀”就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的产生、发展及灭亡,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需要人的任何干扰。自然的存在、自然的变化、自然的清静等都是道“自古以来固有”的,也是恒常不变的,故“道”又称为“常道”。
高延第说:“道者,循自然之谓也。”[13]“道即无为自然。”[14]高氏之意是说,“道”不是指自然界,而是指这个“道”的特性就是按照自然的法则运行,它的存在、它的运行、它的作用都是自然而然的,而不需要任何作为。可见,老子之自然不是名词之自然,而是指动词之自然,即顺自然之意。人要遵道,就要顺自然而行。当然,这种“自然”不是人有意识能学来的。故高延第又说:“常道,即无为自然之道,人所自有,所谓禀乎自然,不可称道者也。”[15]即是说,人有意识学来的“自然”,就不是“道”之自然,即“不可称道者也”。因此,这种自然是无心之自然。可见,滕氏强调自然之道的“自然而然”,高氏强调自然之道的“循自然”,即“无为自然”。
黄裳说:“此道究何道哉?生于天地之先,混于虚无之际,吾不知从何而来,从何而去,究为谁氏之子也?经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斯为大道之玄妙与?帝之先有何象?亦不过混沌未开,鸿濛未判,清空一气而已矣。”[16]黄氏的意思是说,“道”在有人类之前就已存在,故称“生于天地之先”,它表明“道”是“先天”之自然,是存在于人的意志之外的。又说:“道本虚无自然。顺天而动,率性以行,一与天地同其造化,日月同其升恒,无有而无不有,无为而无不为也。此明道本至虚、至无、至平、至常。人未造虚无之境、平常之域,只觉其盈不见其缺,只觉其优不见其绌。”[17]即是说,“道”虽然是万物之本,是万物产生与发展变化的根源,“只觉其盈不见其缺,只觉其优不见其绌”。但“道”并不因此而高高在上,地位显赫,而是和万物一样“至平、至常”,它只是“顺天而动,率性以行”而已。也就是说,道之自然还在于它的“平常”,它的“与天地同其造化,日月同其升恒”。人的行动如果能“一与天地同其造化,日月同其升恒”,以达到“至虚、至无、至平、至常”,则能实现人之自然。可见,黄氏则强调自然之道的“虚无”与“平常”。
清阳子对道之自然也有很多的论述,如他说:(www.daowen.com)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甘露亦皆自然而然,太和洋溢之所充周。
是故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嬴,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八端皆其自然,三去因其固有,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观物之情,藏于不测。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果者,还其固有。一皆自然,何多之有。[18]
以赤子言之,赤子,一任自然。[19]
功成事遂而一,皆自然,夫是乃真谓道。[20]
愚者,使返自然。[21]
其意是说,道之自然还包括“自然之平衡”、“自然之平和”等内容。这种自然有一种自我调控的能力,从而保持宇宙间的和谐与稳定。它就像天要降甘露,空中充满空气一样的自然,弥漫四周而使万物都能享受它的恩泽。亦如赤子一样,不受后天的他人的任何影响,完全是先天自然的。可见,清阳子则强调“自然之平衡”,他强调人要“去甚、去奢、去泰”,要“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要返“愚”。天地万物都处于平衡状态,这是天地固有之自然。人如果能“去甚、去奢、去泰”、“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返“愚”,则人就能与天地合心,与万物平和地相处,从而达到自然之态。人之修道修德就是要修人之自然。
胡薇元说:“道无为而自然,故希言。譬飘风骤雨不可久,亦天地自然之势。人之多言亦然,既从事于道,修德行道皆同自然,得失忧乐亦自然矣,苟为不信,尚口乃穷。”[22]这就是说,道之自然还在于它的“希言”,人们往往有了成绩、作为就好“显摆”,爱夸耀,道则不同,它总是默默运行,从不多言。修道修德就是要“还人之固有”,即还人先天之所有,或者说是还人为赤子时之所有,要除去人的一切意识,以致达到“愚”的程度,使人“皆同自然”、“一皆自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