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近代老学经世致用之特色突出

近代老学经世致用之特色突出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到龚自珍、魏源时,由于时势的变迁、社会危机的激烈爆发,今文经学开始真正表现为经世致用之学。[81]在儒学经世致用之风的推动与影响下,近代老学的经世致用特色也较以前更为突出。在第一节所列出的近代老学研究的六十余家中,有相当一部分都表现出强烈的经世致用的特色。

近代老学经世致用之特色突出

四、更加注重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是老学一贯的主张。但是,在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老学经世观念的强弱也有所不同。“一般而言,社会生活平稳,文化专制强有力,经世观念往往作为一种潜质埋藏在士人古色古香的学术外壳内,隐而不彰;到了社会危机四伏的关口,国家民族面对纷至沓来的内部的或外部的挑战,文化专制有所松动,士人的忧患意识便会大觉醒,其学术也在现实生活的冲撞、磨砺下,沿着经世方向发展”[79]。即是说,在和平社会时期,老学的经世之潜力一般都没有充分被挖掘出来,而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的时刻,老学的经世功能就会因时世的刺激而充分地展现出来。

嘉庆以后,清朝社会矛盾开始激化,士人又开始注重阐发春秋公羊学的微言大义,今文经学由此兴起。到龚自珍、魏源时,由于时势的变迁、社会危机的激烈爆发,今文经学开始真正表现为经世致用之学。龚自珍的经世思想以今文经公羊学为指导,但又不墨守成规,而以今古文兼采并蓄,师古而不泥古为特征。基于公羊学理论,他对当时社会状况作了深入考察,认为清朝的国运已到了衰世。他根据《易经》中的变易思想,大声呼吁:“弊何以救?废何以修?穷何以革?《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恃前古之礼乐道艺在也。”[80]主张以足够的武力打击侵略者的气焰,坚决反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鸦片毒害中国。魏源是另一个主张通经致用的晚清学者,他指责了当世学者在通经致用的探索中所表现出的“泥古”倾向,认为将儒家的具体礼制规定与政治措施视为万古不变的教条是十分有害的,正确的原则是“师古”与“变古”相结合。魏源的这些主张对于推动近代经世之风的盛行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故齐思和先生指出:“夫晚清学术界之风气,倡经世以谋富强,讲掌故以明国是,崇今文以谈变法,究舆地以筹边防。凡此数学,魏氏或倡导之,或光大之。汇众流于江河,为群望之所归,岂非一代之大儒,新学之蚕丛哉?”[81]在儒学经世致用之风的推动与影响下,近代老学的经世致用特色也较以前更为突出。此外,面对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及文化危机,儒家文化是一筹莫展,束手无策。这使得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了极大的动摇,故儒家学者除了在儒家思想本身寻求解决中国文化危机的途径外,还积极在儒家思想以外的中国文化思想中寻求新的能摆脱中国危机的文化因子,而道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中除儒家思想外最有影响的最有分量的文化成分。故有大量的儒士将他们的注意力转向研究道家文化。

在第一节所列出的近代老学研究的六十余家中,有相当一部分都表现出强烈的经世致用的特色。如何摆脱中国危机成为老学发展的第一要务,时势要求近代老学研究者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中国的出路上。

【注释】

[1]严灵峰:《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中国老子书目录》,台北中正书局,1975年。

[2]严灵峰:《无求备斋老子集成续编》,台湾艺文印书馆,1970年。以下简称《老子集成续编》。

[3]熊铁基等:《二十世纪中国老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0-41页。

[4]滕云山:《道德经浅注》之序。

[5]刘鼐和:《新解老》之序。

[6]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新世纪出版社2004年,第232页。

[7]德园子:《道德经证》自序。

[8]德园子:《道德经证》自序。

[9]张其淦:《老子约》自序。

[10]高延第:《老子证义》之序。

[11]张其淦:《老子约》自序。

[12]引自张知睿为江希张《道德经白话解说》作的序。

[13]江希张:《道德经白话解说》第三十二章。

[14]杨文会:《道德经发隐》之叙。

[15]宋翔凤:《老子章义》之序。

[16]李涵虚:《道德经注释》自序。

[17]黄裳:《道德经讲义》序。

[18]黄裳:《道德经讲义》第四章。

[19]江希张:《道德经白话解说》第三十九章。

[20]江希张:《道德经白话解说》第十八章。

[21]江希张:《道德经白话解说》第十八章。

[22]江希张:《道德经白话解说》第三十八章。

[23]胡薇元:《道德经达诂》叙。

[24]清阳子:《道德经述义》德经第七章。

[25]德园子:《道德经证》德经第一章。

[26]宋翔凤:《老子章义》之序。

[27]宋翔凤:《老子章义》之序。

[28]李涵虚:《道德经注释》自序。

[29]黄裳:《道德经讲义》第三章。

[30]江希张:《道德经白话解说》第三十二章。

[31]《老子》第六十七章。

[32]魏源:《老子本义》论老子二。

[33]魏源:《老子本义》第五十八章。

[34]《老子》第七十四章。

[35]魏源:《老子本义》论老子二。

[36]滕云山:《注道德经浅解》序。

[37]江希张:《道德经白话解说》第二十章。

[38]江希张:《道德经白话解说》第六十三章。

[39]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新世纪出版社2004年,第19页。(www.daowen.com)

[40]魏源:《老子本义》论老子四。

[41]魏源:《老子本义》第七章。

[42]魏源:《老子本义》论老子四。

[43]魏源:《老子本义》第二十一章。

[44]魏源:《老子本义》第二十五章。

[45]魏源:《老子本义》第十六章。

[46]魏源:《老子本义》第三十二章。

[47]魏源:《老子本义》第二十三章。

[48]魏源:《老子本义》论老子四。

[49]魏源:《老子本义》论老子二。

[50]魏源:《老子本义》第二章。

[51]魏源:《老子本义》第二十三章。

[52]魏源:《老子本义》论老子二。

[53]魏源:《老子本义》第五十七章。

[54]魏源:《老子本义》第三十一章。

[55]魏源:《老子本义》第六十一章。

[56]《魏源集》,中华书局1976年,第7页。

[57]魏源:《老子本义》论老子二。

[58]魏源:《老子本义》第十六章。

[59]魏源:《老子本义》第十六章。

[60]魏源:《老子本义》第三十三章。

[61]魏源:《老子本义》第十六章。

[62]刘仲华:《清代诸子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47页。

[63]德园子:《道德经证》第五章。(德园子在注解《老子》时,对其分章与传统版本有所不同)

[64]德园子:《道德经证》第十九章。

[65]德园子:《道德经证》第八章。

[66]德园子:《道德经证》德经第十三章。

[67]德园子:《道德经证》德经第十三章。

[68]德园子:《道德经证》第八章。

[69]德园子:《道德经证》第十八章。

[70]滕云山:《道德经浅注》第四十三章。

[71]德园子:《道德经证》第二章。

[72]德园子:《道德经证》第二十九章。

[73]杨文会:《道德经发隐》,第2-3页。

[74]杨文会:《道德经发隐》第3页。

[75]杨文会:《道德经发隐》,第3-5页。

[76]刘仲华:《清代诸子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47页。

[77]芮逸夫:《人类学大辞典》,台湾商务印书馆1975年,第58页。

[78]刘固盛:《宋元老学研究》,巴蜀书社2001年,第26页。

[79]冯天瑜:《道咸间经世实学在中国文化史中的地位》,见葛荣晋《中国实学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179页。

[80]龚自珍:《定盦全集类编》卷五,《论辨类中·古史钩沉论四》。

[81]齐思和:《魏源与晚清学风》,见《魏源思想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