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助推培养质量,迎合学科发展

助推培养质量,迎合学科发展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提高培养质量,适应学科发展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的前身是1985年由刘东生院士提出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西安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室。1999年经中国科学院批准,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于2001年5月在西安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正式挂牌成立。他们培养出的毕业研究生素质高、基础好、科研能力强,现均承担国家科研任务。有了这样的一批导师,使我所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对我所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助推培养质量,迎合学科发展

提高培养质量,适应学科发展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的前身是1985年由刘东生院士提出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西安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室。多年来,经过不断的发展壮大,研究室先后于1989年经中科院批准成立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开放研究室,1993年经国家计委批准在原有开放实验室基础上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于1995年11月建成并通过验收。在1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研究实验室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4次国家级实验室评审中均获得优秀。1999年经中国科学院批准,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于2001年5月在西安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正式挂牌成立。

一、研究生培养的概况

地球环境研究所(原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室)的研究生招生工作于1986年开始。由于当时还不是招生单位,研究室就采取了与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高校(南京大学和西北大学)联合的方式培养硕士生、博士生。后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1991年研究室获得了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获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现调整为第四纪地质学)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设立第四纪地质学博士后流动站;2001年获环境科学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迄今,研究所先后有30名研究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很多已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研究所共有在读博士生15人、硕士生17人,博士后1人。

我所现有9名研究生导师,其中博士生导师5人。博士生导师中有1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他在国内外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是我所的创始人,近几年已招收了20余名研究生,在研究生中享有很好的声誉;有2人是“中科院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有1人是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引进的杰出人才,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硕士生导师中有1人是我所从西澳大利亚大学吸引来的优秀人才,“百人计划”入选者,“中科院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导师们都具有治学严谨、学风正派、身体力行、为人师表的品格,能在本学科的前沿领域跟踪最新动态,努力探索,刻苦钻研,有充足的科研经费,在国内外刊物如《Science》、《科学通报》上发表多篇论文。他们培养出的毕业研究生素质高、基础好、科研能力强,现均承担国家科研任务。我所与西北大学联合培养的毕业博士生周卫建研究员,现为我所博士生导师,在研究生期间系统提出了典型气候事件的特征及最近3万年黄土高原沙漠/黄土过渡带的14 C年代地层划分方案,论证了东亚末次冰消期气候不稳定性特征,发现了东亚季风区Younger Dryas事件具有寒冷的全球特点,丰富了国际Y.D.事件的内容;现已被聘为中科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担任省人大代表,并获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称号,先后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是我所一名年青的学术带头人。有了这样的一批导师,使我所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对我所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特点、经验和措施

1.实行在高校进行基础课程学习、在研究所完成学位论文的培养方式

针对研究所科研项目多、科研人员相对较少的情况,我所在1991年开始独立招生后,就采取了研究生第一年在高校(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和长安大学)进行基础课程学习、后两年在所内完成学位论文工作的两阶段培养方式。近2年来我们还邀请老教授在所内为研究生进行专业基础课程教育,切实提高他们的专业基础知识。在培养过程中,我们强调研究生参加导师的课题,让他们承担具有创新内容的研究工作,经受科研实践的锻炼,包括从野外考察路线的选择、剖面的选取、样品的实验分析到数据的科学解释的全过程。这样的培养方式使我们的研究生不仅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具有较强的独立进行科研的能力。

2.研究生的培养紧密结合学科的发展,拓展学术视野,加强学科建设

为了适应培养研究生的需要,我所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安排定向培养博士生到国外进行合作研究半年以上,一方面能使他的外语水平很快提高,另一方面使他能了解国际学术动态,为学位论文准备充分的资料;同时聘请国外学者定期来我所讲学,安排研究生进行接待和陪同,让他们向世界高水平研究人员学习并进行交流。二是加强学科建设,建设一流实验室,面向21世纪配备仪器设备,加强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扶植新兴的应用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形成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学科群体。针对研究生提出的一些新的学科生长点或具有创新思想的学术思路,积极配备研究设备和实验条件。现在,我所培养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主要有:第四纪年代学、古气候与古环境、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大气粉尘化学、生物地球化学、树木年轮学、气象学和数值模拟以及历史地理气候学。

3.加大宣传力度,争取优秀研究生生源

充足的、优秀的研究生生源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前提。由于我所地处西北地区,又主要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区域,我国东部和东南部文化发达地区的许多应届本科和硕士毕业生不愿报考我所。为此,我们一方面加强招生宣传的力度,编写富有特色的招生简章,向考生介绍我所的特色和优势、承担的国家重要科研项目和取得的成果,以及研究开发的高技术产品,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介绍我所拥有的大型仪器设备、舒适的工作环境,以吸引考生,扩大生源。不仅如此,还组织教育管理人员到高校宣传,并邀请有关院校研究生管理人员和部分应届本科和硕士毕业生到我所参观,扩大研究所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另一方面,提高研究生的生活待遇,改善研究生的居住条件,实行在学研究生享受助学金岗位津贴、绩效津贴三元分配制度,在奖金分配、医疗保健、福利等方面基本上享受与职工同等待遇,同时新建研究生宿舍400平方米,并完善宿舍内的各项设施。这些宣传和优惠措施使得我所的影响力不断加强,生源逐年增长。

随着研究方向的不断扩展和学科的发展,我们放宽考生的学科、专业限制,吸纳不同学科、专业的考生。目前我们除有地质和地理学科的考生外,还有气象学、生物学和微电子学学科、专业的考生。(www.daowen.com)

4.建设高质量的研究生导师队伍

高质量的导师队伍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高水平的导师队伍,是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条件。多年来,我所严格导师资格审批制度。高级科技人员,其经历、研究工作、研究经费、研究成果等符合一定条件才具有指导研究生的资格。博士生导师的条件尤其严格和明确,并每年对上岗的博士生导师进行考核,在对其一年的科研工作和研究生培养工作进行考核的同时,还规定若没有科研项目或每年有半年以上在国外工作者,则停止其招生、取消其上岗资格。

5.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培养制度,注重能力培养

科研单位研究生教育,兼有培养人才和推进科研工作的双重功能,尤其是博士生,是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后续来源。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学位授权学科的建设,而且关系到科研单位整体水平的提高和科研单位未来的发展。我所特别重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坚持严格管理,注重能力培养。我们认为,研究生应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创新能力。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明确规定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及整个论文工作必须结合导师的研究项目或研究课题,把保证和提高培养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例如:

中期考核制度——为了加强学业管理,优胜劣汰,我所规定研究生学习期间需进行中期考核,通过中期考核的研究生,方能进行后期培养和学位论文答辩

听取学术报告制度——为了增强研究生适应相关交叉学科领域工作的能力,拓宽研究生知识面,我们规定研究生每年必须参加5次学术报告会,年底研究生办公室进行检查。这样既提高了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的积极性,又活跃了他们的学术思想,开拓了视野。

发表学术论文制度——参照兄弟单位的做法,根据我们学科的特点,我所规定博士生在读期间必须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3篇以上论文,硕士生必须发表1篇学术论文。这是我所提高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所采取的有效措施,不仅能鼓励研究生及时总结、归纳、分析自己的研究成果,提高撰写论文的能力,养成勤写论文的习惯,同时也为最终形成翔实的学位论文,积累了系统的资料。

国外合作培养制度——对于一些有培养前途的优秀博士生,我所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拔他们到国外著名大学和研究单位进行合作研究和进修,使他们在国外及时掌握国际上本研究领域最新动态,搜集资料,在国际科技舞台进行锻炼,同时为日后完成高水平的学位论文打下坚实基础。

三、近3年来取得的成绩

近3年来,我所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核心刊物上,硕士生共发表学术论文10篇(SCI收录1篇),博士生共发表学术论文46篇(SCI收录15篇)。科研成果获奖方面,博士生获4项,硕士生获2项。有3人在本所或高校攻读博士学位完成的学位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随着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实施,高水平科技人才的培养将会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将继续努力,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培养工作,培养和造就一批基础扎实、具有极强的科研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学风严谨的高层次人才,为实现“知识创新工程”的总目标贡献力量。(研究生办公室供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