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陕西省研究生培养:发挥科研优势,提高培养质量

陕西省研究生培养:发挥科研优势,提高培养质量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发挥科研优势,努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一、单位简介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是开展以时间服务和研究工作为主的研究所,承担着我国标准时间和标准频率的产生、保持与发播任务;其授时系统是国家不可缺少的基础性技术工程和社会公益性设施,被列为由国家财政部专项运行维护费支持的国家大科学工程。

陕西省研究生培养:发挥科研优势,提高培养质量

发挥科研优势,努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一、单位简介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原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是开展以时间服务和研究工作为主的研究所,承担着我国标准时间和标准频率的产生、保持与发播任务;其授时系统是国家不可缺少的基础性技术工程和社会公益性设施,被列为由国家财政部专项运行维护费支持的国家大科学工程。本中心自上世纪70年代初正式承担我国标准时间、标准频率发播任务以来,先后为我国诸多行业和部门提供了可靠的、高精度的授时服务,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的需要,特别是为以航天技术领域火箭卫星发射及常规战术、战略武器试(实)验为代表的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相应开展的时间频率研究工作,紧紧围绕国防和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对时频领域提出的新手段和更高精度的需求而开展,如在守时理论与方法、时间频率测量与控制、时间传递与同步、新的授时手段拓展、国际间远距离高精度时间传递与比对、时间尺度与频率标准、用户时间系统终端研制与开发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理论与技术成果,推动了我国该领域的进步与发展,逐渐成为具有自身优势和国际影响的时间频率研究、服务与发展的中心。

二、学科特色

时间频率是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学科的一个分支,并包含部分物理电子通信、计算机等专业知识。国家授时中心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为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博士/硕士点)和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硕士点)。围绕授时服务,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学科着眼于时频基础理论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天体测量,守时理论与方法,天文学史,自然卫星动力学毫秒脉冲星计时及应用研究等;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学科侧重于时频应用技术与开发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精度时间传递与同步,高精度时间频率测量与控制,授时新技术、新手段和新方法,时间应用系统设计和用户终端设备研究等。

三、研究生培养概况

国家授时中心从1981年起以委托培养方式开始招收硕士生。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学科1984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开始独立招收、培养硕士生、博士生。2002年经中国科学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中心从2003年起开始招收、培养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学科硕士生。截止目前,我中心共毕业硕士生46名、博士生17名,其中有14人次分别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或其他冠名奖项。

国家授时中心建有长波(BPL)、短波(BPM)、低频授时系统及基准时间、高精度时间传递与同步、高精度时间频率测量与控制、授时新技术(新手段和新方法)、用户终端设备开发与研制等一流实验室,在骊山天文站还安装有口径1.05米天文望远镜、30公分天文望远镜、水平式子午环、光电等高仪、中星仪及观测人造卫星的跟踪打印经纬仪等大型天文观测仪器。

我中心图书馆藏书60 000余册,其中图书47 000册、中文期刊4 000册、外文期刊9 000册。中心内还建有放映厅、天文知识展厅、天文图像展厅、中国古代天文仪器展室、时计展室等用于科研、教学和科普的基础性设施,保存有大量历代天文、天文记时的仪器(复制品)及音像资料。

我中心研究生教育中心装修典雅,并配备有各种现代化的教学与娱乐设施,是研究生学习、学术交流和文化娱乐的理想场所。教育中心内,研究生人均一台电脑,并提供了上网条件。我中心现有研究生公寓36套,每套面积约50方平米。公寓内建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并配备有天然气器具。博士生每人一套公寓,硕士生两人一套公寓。我中心研究生,除享受国家规定的研究生奖学金、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奖学金、国家授时中心研究助理津贴外,还享受我中心保险医疗、教育、误餐等各项补贴;成绩优秀的,还可申报中国科学院院长奖、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奖学金及中国科学院各冠名奖项。研究生在读期间所发表的论文,按照刊物的等级将给予2万元以下的奖励。硕士生在我中心平均待遇每月不低于1 500元,博士生每月不低于2 000元。这些都为研究生学习、研究、生活及文化娱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四、研究生培养方法与特点

按照教育部、陕西省教育厅及中国科学院的有关规定,结合单位实际情况,我们始终把研究生培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立足现在,展望未来,并采取相应措施,发挥我们在科研方面的优势,努力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飞速发展,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新一代科技人才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中国科学院实施的“知识创新工程”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把中国科学院办成“培养和造就高级科技人才的基地,建设一支创新队伍”。因此,加强科技队伍建设是我中心当前的头等大事。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地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由于我中心地处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并且待遇偏低,“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又是非热门专业,这些不利因素都给培养和吸引人才带来了很大困难。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认为在加速提高现有科技队伍整体素质的同时,加强研究生培养是解决人才匮乏问题的主要途径。

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严格执行“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细则”

每个研究生一入学就要与导师协商,制订出详细且行之有效的培养计划。培养计划中必须明确研究方向、培养目标、学习年限、课程设置、科研实践及学位论文具体要求等。硕士生培养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过程,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并重的原则。硕士生课程由公共课、专业课、选修课和实践环节4部分组成,总学分不得低于35学分。博士生的培养主要是在深化和扩展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以科学研究为主,重点培养其独立学习和创造性地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博士生课程由外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专业课3部分组成,总学分不得少于17学分。硕博连读研究生的的学制为5年,课程学习为1年半,总学分不得少于48学分。

2.借助高校在基础课教学方面的优势,严把基础课学习的质量

我们采用送出去的办法,把研究生公共课及部分专业课的学习安排在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等几所重点院校进行。要求研究生在基础课学习阶段,必须严格执行高校的考试管理制度,学习成绩以高校给出的成绩单为准。多年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改革培养模式,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纳入导师的科研项目(课题),做到强化训练和在学科的前沿进行培养,在完成论文的同时出科研成果。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客观要求,我们在培养方案中提出“经过培养要使研究生具备独立从事开创性科学研究的能力”,这个能力可解释为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创新的能力。

我们规定,学位论文(特别是博士学位论文)必须密切结合导师的研究项目或研究课题。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必须征求导师、同行专家的意见或进行专家评议。在学位论文工作中,我们始终突出对研究生进行独立开展科研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把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始终放在首要位置,为此建立了相应的考核管理办法,提出了客观、详细、明确的要求。

(1)开题报告和方案论证。开题报告必须说明选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目前发展水平、完成课题的条件和可行性,并提出研究方案在学位授权点内作开题报告,由专家对开题报告和研究方案进行综合论证。开题报告论证通过,并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同意后送人事教育处备案。开题报告作为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时的必备材料之一。

(2)定期举行研究生论文报告会及开展评奖活动。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我们每年对在读研究生所发表的论文和所做的学术报告进行一次评优活动。每年至少举行一次研究生论文报告会,论文报告会除要求全体在读研究生参加外,还邀请其他科研人员参加。每年下半年对所发表的论文和所做的学术报告进行评奖,对获奖者将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此项活动,活跃了学术气氛,提高了论文质量,激发了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和多写论文、写好论文的积极性。

(3)听取学术报告会制度。为了增强研究生适应科技发展和新兴、交叉学科的能力,我们在培养方案中规定,研究生必须参加中心内外有关的学术活动,每个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至少参加5次学术报告,计1学分;至少做1次学术报告,计1学分。这一制度的实施,提高了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的积极性,有利于拓宽视野和活跃学术思想。(www.daowen.com)

(4)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以国家授时中心的名义发表学术论文,硕士生至少要有1篇、博士生至少要有2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以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的学术论文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这一规范化要求,已经成为我中心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先决条件,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所采取的有效措施之一。这项制度不仅能鼓励研究生及时总结、归纳、分析自己的研究结果,提高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养成勤写论文的习惯,同时也为最终形成详实的学位论文,积累了系统化的资料。

4.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高质量的导师队伍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指导水平较高的导师队伍,是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条件。为此,国家授时中心严格研究生导师,特别是博士生导师的资格评审及上岗遴选。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及中国科学院关于自行审批增列博士生导师的有关规定,我们制订了《国家授时中心选聘博士生指导教师的实施细则》,下发了《关于选聘博士生指导教师工作的通知》。评审委员会由外单位两院院士、知名博士生导师及我中心博士生导师组成。评审前,先将申报博士生导师资格人员的材料送往中心外进行同行专家通信评议,请他们提出明确的评议意见。这些措施的实施,为确保我中心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逐步形成规范的、富有活力的培养机制提供了保证。

五、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措施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尽管我们的研究生培养工作成绩喜人,但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目前仍然未能摆脱生源短缺、质量参差不齐的状况。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奋起直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并使部分研究生留下来以补充中心的科研队伍,顺利完成人员新老交接,将是我们今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着力点。为此,想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全面分析、深入讨论研究生培养工作

定期召开研究生培养工作会议,学习、贯彻和执行教育部、省学位办、省考管中心及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生教育的政策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全面审视我中心的研究生培养工作,更新观念,开拓思路,努力实现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创新。

2.通过选拔新导师和对导师进行岗位培训,努力提高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聘请国内外著名科学家、两院院士、研究生教育专家,定期对研究生导师进行上岗及业务技术培训,以提高导师的政策水平和指导研究生的能力。定期召开研究生导师座谈会,学习有关研究生培养的政策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交流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经验和体会,探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积极选拔中青年科技人员加入到研究生导师队伍中去,增强导师队伍的活力,提高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生源质量

除参加中国科学院每年在全国各地巡回组织的研究生招生咨询活动外,主动到有关科研院所和高校进行招生宣传。通过刊登招生广告、电话答疑、组织专家到高校进行前沿课题讲座、动员在读研究生到高校和科研单位散发张贴宣传材料、免费向考生邮寄“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及历届入学考试试题等做法,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必要时在有关高校和科研单位设立研究生生源基地,重点动员有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报考。

坚持对高校在读本科生开设前沿科学讲座。前沿科学讲座是促进我中心与高校互相了解的桥梁与纽带,是解决生源短缺一个重要举措。通过向高校师生介绍我们的前沿科技成果及发展动态,进一步扩大中心的影响力,使大学生能更全面地了解中心的科研、研究生教育状况。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既宣传了我们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优势,又提高了大学生踊跃到我中心进行深造的志趣,将会吸引更多、更优秀的毕业本科生和毕业硕士生报考我们的硕士、博士研究生。

动员研究生导师和科技人员通过各种渠道寻找生源,发挥在读、已毕业研究生的作用,积极鼓励中心内具备报考条件的毕业本科生和毕业硕士生报考。新进的毕业本科生当年即可报考,并给予较充足的复习时间。

4.不断探索和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

为了培养出创新型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必须建立一套先进、科学、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答辩的全过程,都必须进行严格、科学的管理与考核。通过制定研究生培养质量量化考核办法和调整研究生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评价体系等措施,使研究生培养的管理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

5.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研究生德育教育

完善研究生德育教育实施细则及考核管理办法,改变目前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仅仅依靠所在基层支部的做法,重点对研究生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科研道德、团结协作精神的教育。经常组织研究生参加爱国主义教育和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激发他们献身于我国科学研究事业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6.改善办学条件,为研究生创造优良的学习、科研与生活环境

建设研究生活动中心,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与文化娱乐活动。调整研究生学习、科研用房,改变目前较拥挤、不集中的状况。建立微机网络室,为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提供技术支持。对研究生生活用房实行公寓化管理,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7.建立学术报告制度,活跃研究生的学术气氛

研究生做论文期间,继续安排外出调研。研究生从第二学年起,每年至少要做一次学术报告。学术报告列入个人年度考核,并载入学籍档案。

8.完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在完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狠抓学风建设的同时,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上。知识的本质是创新,发展知识经济的关键在人才,而人才的核心在于其创造性。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创新能力,必须具备以下5个条件:一是要有摄取知识信息的强烈欲望和能力,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广阔的视野;二是要有敢于打破旧的思维模式和僵化的传统观念,具有善于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三是要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造思维的素质;四是要有宽厚的专业基础和对前沿科学动态的敏锐力、洞察力和捕捉能力;五是要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和激情,具有对待科学的严谨学风和锲而不舍、勇于攀登的精神。只有具备这些素质,才能在自己的专业研究领域做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贯穿于从招生、培养到毕业答辩的全过程。我们将注意选拔和发现那些综合素质好、有培养潜力的考生,转变观念,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高水平”的指导思想,更新专业课教材,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环节,把教学与科研实践结合起来,以科研带动专业课学习,着重逐步培养研究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

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等重点院校的合作,利用高校基础课教学的优势,使研究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人事教育处张 正撰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