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陕西省研究生教育稳步推进,质量第一!

陕西省研究生教育稳步推进,质量第一!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陕西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多学科的6所高等师范院校之一,创建于1944年。1.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众所周知,评价一个高等院校的办学层次和水平除了学位授权点数量、研究生招生规模以及学科建设状况等指标之外,与此紧密联系的,就是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陕西省研究生教育稳步推进,质量第一!

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多学科的6所高等师范院校之一,创建于1944年。建校近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目前学校共设置17个院(系、中心)。学校现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历史理学),省级重点学科7个,国家文科、理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中国语言文学和生物学)。此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西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和教育部西北高等师范学校师资培训中心也设在我校。学校还设有30个研究所(中心)及学报编辑部、出版社、杂志社等,图书馆藏书达200多万册,尤其是文科藏书非常丰富;实验室建设近些年来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学校有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能够迎接跨世纪挑战的教学、科研和管理队伍。目前,全校共有教职工近2 50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 800余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近600人。专职教师和科研人员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约占50%。2001年各类在校学生24 852人。学校“十五”发展规划的基本目标是:稳定本科生教育,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把学校建成一个具有师范性、综合化、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型大学。

一、研究生培养工作现状

陕西师范大学现有55个学科、专业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中博士点7个,硕士点55个,还具有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全校有17个院(系、中心)具有博士点或硕士点。目前在校研究生共1 323人,其中博士生67人、硕士生826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430人。近些年来,我校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研究生培养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了加强与兄弟单位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经验交流、促进我校和全省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和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就我校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经验进行简要的总结。

二、研究生培养的经验、方法及特点

我校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工作以来,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严格执行国家关于研究生培养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办法,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同时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开拓创新,不断探索,积极进行研究生培养的改革,制定了有关研究生培养的一系列实施细则和办法,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培养经验和管理经验,形成了符合自身实际的一整套方法和操作思路,也体现出了我校研究生培养的若干特点。

1.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

众所周知,评价一个高等院校的办学层次和水平除了学位授权点数量、研究生招生规模以及学科建设状况等指标之外,与此紧密联系的,就是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或者说,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如何,更典型地代表着学校的外部形象和内部风貌。这个观念已在我校深入人心。由于种种原因,我校在学科建设、学位授权点建设方面一度比较滞后,但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和现有学位授权点的建设却常抓不懈,一直没有放松。学校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召开了全校研究生培养工作研讨会,安排有专题发言、大会讨论和交流,形成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第一的共识,并形成了一系列有关的决议,指导各院系、各学科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近年来,我校在学科建设、学位授权点建设取得不断突破和发展的同时,我们更是以此为契机,将学科建设、学位授权点建设尤其是新批准的学位授权点建设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紧密结合,从导师队伍、学科梯队建设以及教师队伍、实验室建设和资料室条件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并给予一定的资助,对研究生的课程学习、科研能力、教学实践、学位论文等也有明确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评估标准,从而做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严格把关,并建立了相应的淘汰机制,对不符合上岗条件的导师及时予以调整,对不能完成学业或经考核不能继续培养的研究生予以淘汰。在研究生招生计划的确定上,学校综合考虑各学科、专业的培养条件、导师队伍、研究生培养质量及其社会评价、生源质量和数量等各方面因素,确保从源头上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所把握,服务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第一的原则。

2.宽口径,厚基础,文理互补,倡导多元

作为综合性的师范院校,我校有着显著的学科优势,具体表现在文、理学科力量强,工、管等学科兼备;基础学科积淀深厚,互补性强。这对于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切实做到宽口径、厚基础,确实大有裨益。研究生招生方面,我校积极鼓励外校考生或校内外跨学科、专业的考生报考我校,希望发挥其学科交叉的特点,实现优势互补,争取获得高层次的科研成果。如运动人体科学学科的研究生中,其本科学习阶段既有学体育专业的,也有学化学临床医学、生物学等专业的,由于每一位研究生都有自身的学科背景,可针对其特点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研究生感到收益匪浅。据不完全统计,从1997年以来,该学科招收的15名研究生在校期间在权威刊物发表论文5篇,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篇,在重要期刊发表论文6篇(刊物级别按照我校制定的标准予以确认),还有20篇论文在有关学术会议上交流。

在制定和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时,我们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加强研究生基础课和公共学位课的教学,避免按照招生方向设置学位课程,在有些学科、专业按照一级学科设置学位课;努力发挥学校文理兼长的优势,力求做到文理互补,如鼓励研究生跨院系选课,学校承认学分;提倡研究生面向全校参加学术活动;鼓励跨院系聘请教师和开设课程;学位论文选题在本学科范围内倡导多元,鼓励交叉。从实施效果看,研究生的专业基础更扎实,学术视野和科研面向更宽广,科研成果更丰硕,面向社会的就业面和适应性也更宽、更强了。

3.强化“研究意识”,不断提高科研能力

研究生自然要从事“研究”,要有科研能力,要出高层次科研成果,要有不断发展和开拓新领域的潜力和素质。我校除了抓研究生的教学质量、学习能力和学风建设以及教学实践等,还十分重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此,各学科、专业都以不同形式如“论文选讲”、“学术研讨”等在培养方案中加以落实。学校给每一位研究生发了“学术活动登记册”,规定博士生至少要参加10次学术活动,其中本人主持或大会发言2次;硕士生至少要参加8次学术活动;在学位论文答辩前对此进行检查。有不少院系还将组织研究生的学术活动作为一项制度,每两周举办一次学术报告会。学校设立了“研究生优秀科研奖”,对发表高层次论文的研究生予以奖励和表彰,有的院系在此基础上,还另外予以奖励,同时对指导研究生发表了高层次论文的导师也进行奖励。学校改善和加强了研究生培养的条件,如实验室建设、多媒体教室的改造、图书资料和学术类光盘的购置,从培养经费、研究生外出访学、调研、考察等方面,均予以保证。在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科研素质的养成,都是贯彻始终的一条主线。

4.发挥师范特色,做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国务院学位办和原国家教委于1996年在部分师范院校中设置的一项专业学位,我校作为首批试点院校,从1997年开始招生,迄今已招收了四届,前三届已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获得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发挥我校师范特色和学科优势,扩大研究生培养类型,服务基础教育的重要举措。试点工作开展几年来,我校勇于实践,积极探索,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教育硕士培养的经验、办法,在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进行准确定位的前提下,确定了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如《陕西师范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做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管理的意见》、《关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位论文的有关规定》以及《陕西师范大学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籍管理办法》、《陕西师范大学关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实践或教育管理实践的安排意见》等,形成了从课程设置、教材组织、教学安排、培养方式、实验室建设、教学实践和教育管理实践、学位论文、监督检查等一整套的操作思路、管理模式和培养方法,并在实施过程中,具体组织落实,确保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三、具体措施

我校在加强研究生培养工作和提高培养质量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加强招生宣传工作,不断提高生源质量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源质量。我校一直把吸引优秀生源,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招生宣传方面,我们除了利用招生简章这一传统形式外,还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刊发我校的招生简章和宣传材料,同时也利用互联网的方便、快捷优势,将招生简章放在学校的网页,并及时回复考生通过信函或电子邮件提出的疑难问题。各院系、各专业也通过各种渠道和办法,包括采取大会动员、宣传咨询、出外宣传等方式,积极吸引优秀生源报考我校研究生。几年来,上线考生人数均远远超出招生计划数。在考试组织尤其是复试环节,我们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把关,认真组织,宁缺毋滥,真正做到将优秀考生招收进来。对于同等学力考生,我们制定了比较严格和较高的选拔标准,决不降格以求。由于有了较为广泛的宣传,有了较严格的选拔过程,我校研究生的生源质量还是比较高的,为其进一步的培养提供了较好的保证。

2.重视德育工作,不断提高研究生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

我校历来重视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研究生成立的马列理论读书社活动,不仅提高了其政治素质,而且有效地指导和推动了科研活动。中国古代文学学科90级硕士生杜晓勤同学通过参加研究生马列理论读书社的活动,将其中的部分理论融进学术研究,撰写出的论文被权威刊物《文学遗产》所采用。《中国教育报》还在头版头条对我校研究生的马列理论读书社活动予以报道。研究生处、各院系党总支高度重视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和日常生活的管理。研究生入党人数、参加党校学习的积极分子人数不断增长,研究生的学风建设、道德建设不断得到加强。学校有关单位、研究生会组织的研究生文体活动、学术活动(如“学人论坛”系列学术报告会)一直在健康、有效地开展。研究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3.认真开展导师遴选工作,不断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研究生导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我校在研究生导师的选拔、导师队伍建设和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目的是确保拥有一支风气正、素质高、治学严谨、科研能力强的导师队伍。在制定的《陕西师范大学关于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择优上岗制度的暂行规定》、《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和《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中,从两个层面对研究生导师提出了要求,一是对具有导师资格的,如果在近三年内没有达到学校规定的有关标准(包括政治思想表现、教学态度和效果、科研成果等),则取消其上岗资格;二是对申请增列研究生导师的人员,也分别从政治表现、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学术成果、参与研究生培养的情况等方面进行审核,只有符合相关条件的,才能增列为研究生导师,并纳入到学校对研究生导师的动态管理之中。与此同时,学校还聘请校外著名专家、学者兼任我校研究生导师,或担任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导师。

学校对新上岗的导师均要进行必要的培训,使其了解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状况,掌握研究生培养诸环节的主要内容和注意事项,邀请有经验的导师介绍培养研究生的经验。学校和各院系还定期召开研究生培养经验交流会、工作研讨会,介绍研究生培养的新动向、新思路,交流经验,研讨问题,争取形成较为广泛的共识。学校各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培养,均实行导师组负责制,由导师组统一制定或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坚决改变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模式,改变所谓“门派”观念。学校专门制定或修订了《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暂行规定》、《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小组组长职责》等文件,加强对导师的宏观指导和管理,确保导师队伍的高水平、高素质。

4.加强课程教学,不断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

我校在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中,明确了按照二级学科设置课程的指导思想,同时积极鼓励具备条件的学科、专业按照一级学科设置课程。学校印发了《陕西师范大学关于改进和加强硕士研究生教学管理的意见》,对研究生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研究生处专门下发统一格式的研究生课程登记表,规范课程名称及学时数,要求各单位按时上报,然后予以公布,既加强了管理,又方便了研究生选修课程。我们加强教学纪律检查,开展教学质量的调研,对于培养方案中列出的课程,要求必须按时按教学大纲开课;改变了过去个别学科、专业和个别教师授课“放羊式”或“随意式”的状况。任课教师的选聘,原则上必须要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个别安排讲师授课的,事先必须报研究生处审批。我们不断深化教学改革,鼓励授课教师更新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注意积累教学经验,同时加大对这方面的调研、评估工作;与此同时,加强了教材及教学内容的规范化,要求所有课程原则上要有教材或讲义、参考资料,学位课必须要有教学大纲。关于课程考核,我们明确学位课必须进行考试,选修课的考核可采取考试或考查的方式,但必须与课程计划中确定的考核方式一致。

在一些应用性课程和教育硕士的大多数课程中,案例教学一直是教学过程的重心所在。我校在研究生教学中,重视案例教学,注重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专门编写了一批有针对性的案例教材,其中有些课程的案例教材由教师与研究生共同采写或编写。这对于提高研究生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际应用性,很有益处。有的案例教材在公开出版后还被其他高校所采用。

学校鼓励各院系为研究生开设讨论课,提前预设问题,确定主要发言人,课堂上师生共同讨论。有的院系结合课程教学,邀请相关专家作专题讲座,讲座上也可展开讨论,同样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5.加强研究生教材建设,倡导和鼓励使用高水平教材(www.daowen.com)

我校历来十分重视研究生教材的建设。研究生公共外语课原先使用教育部直属6所师范大学统编的教材,现在则使用国家教育部推荐的面向21世纪教材《研究生英语系列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文学、理学学科研究生的政治理论课教材使用原国家教委社科司组织编写的相关教材,任课教师又结合自身的科研实际和学科发展的最新进展,加入了新的内容。研究生普遍感到外语课、政治课收获更大了,学习兴趣也更浓了。从我校近几年研究生外语统考和报考博士生的情况看,研究生的外语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我校研究生在历次陕西省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演讲比赛中,分别取得了第一、第二和第三名的好成绩。

对于专业课,学校一直鼓励使用最新、最有权威性的教材,倡导使用外文原版教材。与此同时,也不机械地围绕某一种教材进行教学,而是根据培养计划和课程学习的需要,重点指定阅读书目和教材,提倡使用最新的自编教材或讲义。目的只有一个,通过使用高水平教材,使研究生在学科发展的最新平台上进行培养,既能打好坚实而牢固的专业基础,又能催化出带有创新性、前沿性的真知灼见和科研选题,提高了教学质量。在教育部组织的第三批面向21世纪研究生教学用书评选中,我校政治经济学院马启民老师撰著的《国外邓小平理论研究评析》顺利入选并获得再版资助。

6.建立评优和筛选、淘汰机制,激励研究生奋发进取

我校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研究生评优、表彰办法,目的是弘扬先进,树立榜样,鼓励创新,如《陕西师范大学优秀奖学金评选奖励办法》、《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优秀科研成果奖评选奖励办法》、《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华臧、孝廉奖学金评选奖励办法》、《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奖励办法》、《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奖励办法》和《陕西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干部评选奖励办法》等。通过评选和表彰先进,激发了研究生的积极性,研究生政治上奋发向上、要求进步,学习上精益求精、广涉博览,科研上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努力争取高质量地完成学业;导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更强了;各院系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更重视了。

学校还制定了《陕西师范大学关于研究生中期考核筛选的有关规定》和其他有关文件,对研究生在学期间的学习、科研和思想表现等方面提出要求,规定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将要进行学位论文选题时,均要进行中期考核。对于在思想表现、身体状况、课程学习和科研能力诸方面不能达到学校提出的要求或不符合有关条件的,不允许进入学位论文工作阶段,按肄业处理。同时,学校也明确在学位论文答辩前,博士生至少要在核心刊物以上刊物上发表2篇学术论文,硕士生至少要在重要刊物以上刊物上发表1篇学术论文,否则不受理其学位论文答辩申请。

我校每年均对研究生优秀科研奖、研究生优秀奖学金、研究生华臧奖学金、孝廉奖学金、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以及优秀研究生干部进行评定和表彰奖励,对个别优秀的研究生,准予提前毕业;同时也对违反学校规定或不符合继续培养条件的研究生,给予纪律处分、推迟毕业、中期淘汰或勒令退学等处理。

7.加强研究生科研训练,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科研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展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在这方面,我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出台了相关的文件、办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认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应该贯穿在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因此,我们在制定培养计划时就要求落实这一思路,如在课程的选择、参加学术活动、学位论文的撰写等都要有这方面的要求。课程学习提倡“研究型”、“提问式”、“讨论式”,在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组织、阅读书目等方面,对导师、授课教师、主讲(持)教师以及研究生都有专门要求。对于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创新的教师,及时予以提醒,必要时进行调整。课程考核也体现了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要求,如要求提交相关的研究动态报告、文献综述、学术论文等,并在考核成绩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参加学术报告会和学术活动,是激发研究生关注学术动态、调动科研热情、培养科研能力、催化和孕育科研成果的有效途径。我校通过研究生处、研究生会、院系和各学科、专业等四个层面分别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种学术报告会、学术讨论会、学术讲座。对每一位来到我校的知名专家、学者和领导,我们总要尽可能地邀请他举办讲座或作报告,这在我校已成为传统。同时,经常邀请校外著名人士专程来我校讲学、合作科研、指导研究生、做学术报告;并积极联系并鼓励研究生到校外进行学术交流、参加学术活动和学术报告会、进行论文实验,利用暑期参加高层次学术研讨班和学术培训等,有不少研究生因此将视野拓展到学科发展的前沿,撰写的学位论文和系列科研论文发表在高层次刊物,展现出很强的科研能力。

学校积极鼓励研究生参与高水平的科研项目,获得高层次的科研成果。在《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兼任“助研”工作实施办法》中,规定了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办法,并提出了相应的补贴标准。为了有效地搞好这项工作,我们在导师遴选的过程中,对是否有高层次在研项目、是否有较充足的科研经费都专门作了要求,并将研究生参与“助研”人数的多少作为对院系研究生培养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学校对博士生在核心刊物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在省级以上出版社出版有学术专著以及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的,对硕士研究生在重要刊物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出版或参与撰写20万字以上的学术专著以及获得厅局级以上科研奖励的,均给予不同额度的奖励。据不完全统计,我校目前在校研究生共发表学术论文681篇,参与科研项目近100项,出版和参编学术专著100余部,并有近10位研究生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

8.加强学位论文的指导和把关,保证学位授予质量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落脚点,是对研究生在校期间培养质量和效果的大检阅,其重要性自不待言。我校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把好选题关。事实证明,研究生选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位论文的质量,甚至影响到学位论文能否完成或按期完成。我校明确要求,各学科、专业研究生必须在学位论文工作阶段,首先进行论文的开题报告。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必须做好充分的调研、准备工作。参加开题报告的为院系主管领导、研究生指导小组全体成员以及该学科、专业研究生。研究生通过了开题报告,才能进入学位论文工作阶段。

严把学位论文质量。我校制订了《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办法》,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内容、格式等作了具体要求。研究生在学位论文撰写过程中,首先要注重资料积累,要求查阅大量文献,并通过访学、外出调研等渠道,获取充分的资料和实验数据;其次要认真写作,科学严谨,表达清晰,同时要求导师应保持对其的动态指导。第三,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时,要抽取一定比例的学位论文进行“双盲”评审,由研究生处直接送审。

认真组织答辩。各学科、专业组成高规格的答辩委员会,聘请校外著名的专家、学者担任答辩委员,认真组织答辩,严格把关,使研究生通过学位论文的答辩有实质性的收获和价值,保持学术的严肃性。值得一提的是,我校绝大多数学科、专业,在研究生学位论文正式答辩前,都要举行预答辩,通过预答辩,先期找出论文的不足,理清思路,进行必要的修改。

严格把握学位授予标准。学位授予是一项很严肃的工作,是从总体上对研究生在思想表现、专业学习、科研能力、教学实践和科研实践以及学术水平的综合评价。我校从学科、院系一直到研究生处,对研究生政治思想表现、课程学习成绩、参加学术活动情况、教学实践以及学位论文的格式、答辩组织、答辩决议及其答辩材料,都要进行严格的审核,确认符合有关条件和规定要求,才提交校学位委员会进行讨论、表决。由于严格把关,我校先后有数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未能按期答辩,有的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但在学位委员会会议上仍未能同意授予学位。

9.及时修订培养方案,不断改进培养方法

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依据,只有结合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结合学科、专业的最新动态,结合培养单位的实际情况,及时地予以修订,才能更好地做好研究生培养工作。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原国家教委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我校遵循以较宽口径培养研究生和科学、规范的原则,对全校所有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近年来,根据研究生培养的需要和我校学科建设、学位授权点建设的新情况,我们对1999年修订的培养方案又进行了适当调整和修订,同时对新批准的学位授权点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进行了专项安排。对研究生课程的设置,要求科学、规范,其内容要保持高起点,具有鲜明的时代适应性和学科张力,注意正确把握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三个层次课程内容的区别,选修课(特别是跨学科选修课)也不应降低水准。学校鼓励各院系、各学科、专业及时对培养方案提出修订意见,只要符合宽口径、厚基础的方向和科学、规范、拓宽的原则,服务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都大力提倡。这样,使研究生的培养跳出了一个模式和多年不变的培养方式,不断适应社会、学科发展以及研究生的需要,尽量站在学科的制高点上进行培养。

学校注意总结研究生培养的经验,及时交流,取长补短,先后推广和介绍了食品科学学科“食品科学Seminar”课程、数学学科使用原版教材授课、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坚持每两周一次的学术报告会制、声学学科的学位论文预答辩制、博士生“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思潮”课程的讲座制、旅游与环境学院的研究生参加导师课题制、历史文化学院集中安排研究生所有课程并定期检查等众多的研究生培养方法和经验。对各院系出台的一系列改进研究生培养的措施和方法,如对取得高层次科研成果的研究生及其导师进行奖励、设立研究生培养专项调研资金等给予充分的支持、鼓励。从2001级研究生起,对全校研究生的英语学位课实行分级授课制,并通过多媒体外语教学、在研究生中开展英语演讲比赛、词汇竞赛、英语晚会、模拟国际会议等形式和活动,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激发研究生英语学习的兴趣,营造英语学习的浓厚气氛,从一学期的实践过程看,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四、存在问题

虽然我校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经费不足,特别是院系用于研究生培养的经费严重不足,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二是导师方面存在两方面的问题:①导师中普遍面临着将精力分配给自身的教学工作特别是科研活动、还是分配给研究生培养的抉择,由于学校实行津贴制后,每一位教师都有了压力,无疑面临着将精力如何划分的问题;②随着人事制度的放宽搞活,一些比较优秀的导师要求调离甚至自行离职,直接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和学科的发展。三是管理力量有待加强,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各层次管理人员的素质有着直接的联系。遗憾的是,我校从事研究生培养管理的力量尚嫌薄弱,有的院系从事研究生管理工作的人员素质较低。

五、建议与意见

为加强我省研究生培养工作,全面推进各培养单位的研究生教育改革,提出以下建议:

(1)要进一步健全交流合作机制,加强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以及高等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最大限度地实现我省研究生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优势互补。同时,要有计划地组织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与省外、国外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开阔研究生培养的视野,吸取先进的研究生培养经验。

(2)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特别是对与地方经济密切相关的学科加大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改善研究生教育的条件,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更多高质量的高层次人才。

(3)要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和稳定的政策,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扩大研究生导师队伍规模,加速研究生导师队伍结构的优化和整体素质的提高,造就一支高水平、高学历、高素质的研究生导师队伍,以更好地适应研究生规模扩大和保证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需要。

(4)建议省教育厅和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有计划地开展研究生教育理论、管理方法与手段的研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库的建设,提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管理水平。

(研究生处吴保卫、王纪刚、王 强撰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