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适应未来军事斗争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适应未来军事斗争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适应未来军事斗争准备需要,努力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空军工程大学组建军队综合大学是世纪之交中央军委审时度势,从实现“科技强军”的战略高度出发,谋划军队院校跨世纪发展的宏伟蓝图作出的英明决策,是新科技革命和军事革命的迫切需要,也是世界军事教育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做好未来军事斗争准备,人才是关键,军队院校必须加速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新型军事应用性人才。

适应未来军事斗争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适应未来军事斗争准备需要,努力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空军工程大学

组建军队综合大学是世纪之交中央军委审时度势,从实现“科技强军”的战略高度出发,谋划军队院校跨世纪发展的宏伟蓝图作出的英明决策,是新科技革命和军事革命的迫切需要,也是世界军事教育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中央军委江主席指出:“我军要跻身世界强师劲旅之林,必须建设一批国际先进水平的军事院校。”

空军工程大学是由分别组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原空军工程学院、空军导弹学院、空军电讯工程学院于1999年7月合并而成,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强强联合。学校是全国重点大学,全军五所综合大学之一和全军对外开放院校,是空军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最高学府,军队和陕西省“十五”期间重点建设的院校。学校以工为主,集文、理、法、军、管等多学科于一体,担负着为部队培养航空工程、地空导弹、电子信息、机场建筑、技术侦察等领域高层次工程技术和指挥人才的任务,同时,还承担着培训外军留学生任务。学校集教学、科研和装备技术保障于一体,学科门类基本覆盖了空军主要兵种的关键技术学科,在航空装备全系统全寿命综合技术保障、机场建筑、防空作战、军用导航等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是空军部队战斗力形成的重要力量。学校下设工程学院、导弹学院、电讯工程学院,共24个系,29个本科专业。学校设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7个博士点、29个硕士点,其中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系统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军事运筹学通信信息系统5个学科为军队重点学科,综合电子战技术,电子侦察、监视与预警技术等10个学科专业领域被确定为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专业领域。学校在航空工程、兵器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等6个工程领域有权招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管理科学与工程等18个学科、专业具有单独考试权,有权开展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工作。学校拥有一支结构相对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富有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的师资队伍,现有空军首席专家1名、空军特聘名师2名、空军级专家39名、空军拔尖人才15名,有博士生导师39名、硕士生导师275名,导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占73%。学校所属三所学院都有着10多年培养研究生的历史,是空军开展研究生教育最早的单位;自1985年开展硕士生教育、1991年招收博士生以来,先后为部队培养输送了毕业研究生1 231名;目前在读研究生1 525名,其中博士生105名、硕士生1 262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158名。学校占地420多公顷,拥有先进的教学实验设施和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图书馆,其中飞机推进系统、防空导弹微波应用、军用导航等实验室为军队重点实验室,设有全军先进战斗机教学、科研实验中心和电子对抗技术等高新技术研究中心。近年来,学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军队级科技进步奖225项。学校坚持可持续发展,走内涵发展道路,科学定位,探索规律,瞄准一流,完成了综合大学建设与发展的顶层设计,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学校始终坚持以研究生教育带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上层次、上台阶,从创办军队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出发,制定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确定了扩大规模,调整结构,提升层次,提高质量,努力开创研究生教育新局面的新思路。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学校总结出了“一个坚持,三个不断”的培养经验,即坚持把研究生教育作为大学长远建设与发展的龙头,不断提高学科建设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研究生导师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一、不断提高认识,始终坚持把研究生教育作为大学长远建设与发展的龙头

中央军委江主席指出:只有一流的研究生教育,才有世界一流大学,才能称之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结构中最高层次的教育,对其它层次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带动、示范和辐射作用,是充分体现高等院校教学、科研中心的重要标志,是为国家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增强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军事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与知识军事扑面而来。人类社会的信息化与武器装备的高技术化,使战争形态发生了质的变化,代之而起的是陆、海、空、天、电等多兵种、多方面的联合作战,机上论兵、网上布阵、黑客攻击等成为可能和现实。做好未来军事斗争准备,人才是关键,军队院校必须加速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新型军事应用性人才。世界范围内的人才竞争,实质上主要体现在研究生教育上。尤其是在空军从战争配角走向主角,首战用我,全程使用,从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转变的当今时代,没有高水平的院校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来支撑,这一重大历史使命是完成不好的。研究生教育也是体现高等院校办学层次和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志。从国内外著名大学的发展轨迹看,一流大学最重要的标志就是人才,它既是大批高水平的教学、科研人才的聚集地,也是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而研究生教育正是两者的集合点。如果说,在多年高等教育形成的格局中,本科教育比研究生教育得到了更多关注的话,那么,随着信息时代和信息化战争的出现,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

作为综合大学,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既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校作为空军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和培养规模在空军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建立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空军特色鲜明的学位授权体系,适应和满足空军军事斗争准备以及武器装备发展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是时代赋予我们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在综合大学组建与发展的历史转折点、世纪更替的交汇点、抢占人才制高点的关键时期,我们认为:研究生教育是大学教育发展的龙头,可以提升大学的办学层次和水平,必须高起点、高定位,科学合理地制定出近期建设规划,确定中长期发展目标。为此,我们审时度势,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高起点、高定位、科学合理地制定了大学21世纪前10年建设规划,描绘出创建军队一流大学的建设蓝图,完成了大学建设与发展奠基阶段的顶层设计,并正在认真地付诸实施。学校专门组织力量,反复论证,数易其稿,制定了《空军工程大学2000-2010年建设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发展方针、发展步骤和主要任务。与学校十年建设规划相适应,制定了《空军工程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2000年9月,学校召开了首次研究生工作会议,总结交流了培养经验,确立了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总体思路和阶段性目标:即扩大规模,调整结构,提升层次,提高质量,努力开创研究生教育工作新局面。今年,我们准备召开大学第二次研究生工作会议,专题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学校的综合优势,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紧紧围绕培养质量这个主题,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确保研究生教育健康快速发展,努力实现学校十年建设规划所确定的在2005年前试办研究生院的奋斗目标。

校党委始终把研究生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龙头”。近3年来,全校人员在学校党委的带领下,坚决贯彻中央军委决策,抓住机遇,开拓进取,探索规律,寻求发展,在顶层设计、宏观决策和教学科研工作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有了新的起色,主要表现在:①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1999年大学组建时在校研究生为560多人,2000年达996人,2001年已近1 400人,2002年增到1 525人。②学科、专业建设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勃勃生机。学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学科门类增多的优势已初步显现出来。2002年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学科获国家重点学科。2000年新增3个博士点,7个硕士点,在理学、法学等门类实现了零的突破,使学位授权学科门类达到6个,充分体现了综合大学的优势。2001年6月学校被陕西省学位委员会、陕西省教育厅评为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先进单位。③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在2000年军队组织的军事学硕士生培养质量检查评估中我校以93.2分的成绩获得优秀。在2001年陕西省第三届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演讲比赛中我校研究生获得第一名。博士生宋劲松的博士学位论文《超视距空空导弹武器系统作战使用研究》被评为2001年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98届硕士生曾娅红参与研制的“普及型航空兵指挥引导自动化系统模拟软件”经空军鉴定认为:该成果具有国内先进水平。2002届硕士生郑秀丽和在校博士生王乐宁编写的计算机系列丛书《绿色动力源》由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免费正式出版。学校研究生处1999年被国家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先进集体”称号,2000年荣立集体三等功。2000年和2001年学校在研究生中分别举行了英语演讲比赛和模拟国际学术报告会,大大调动了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2002年表彰了一批研究生优秀论文作者和品学兼优的研究生,树立了学习标兵和先进典型,有力地促进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多年来,我校在不断扩大研究生招生数量、稳步提高研究生培养层次的同时,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学科专业建设,一手抓研究生培养质量,以特色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在抓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建立一个体系,围绕两条主线,抓住三个环节”。一个体系是质量保障体系,两条主线是导师队伍和培养过程,三个环节是培养方案的制定、严格控制培养过程的质量和严把学位论文关。

1.抓住关键,不断提高导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导师队伍建设直接决定着研究生教育水平。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取决于多方面的条件,但归根到底,提高质量要靠导师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成果显著、具有可持续发展和较大发展潜力的高水平导师队伍,是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我们通过完善制度,稳定高层次人才,激活导师队伍,不断提高导师队伍的综合素质,确保办学活力。在抓导师队伍建设方面,我们做到了下述六个坚持。

(1)坚持用事业吸引高层次人才。我们依据全军院校会议和空军党委的人才发展战略,结合学校实际,及时制定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启动了人才建设工程,进一步吸引高层次人才,积极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坚持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对在外攻读博士学位和做博士后的教员,我们积极做好说服教育工作,动员他们回校工作,这些同志已成为各个学科领域的带头人。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中,我们坚持把人才建设与学校长远发展相结合,把人才管理与深化体制改革相结合,在学校树立起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员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以及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电讯工程学院先后制定了《关于遴选首席学科(术)带头人的规定》、《选拔培养中青年学科(术)尖子人才的办法》等制度。按照我校教员学历结构的发展目标和三步走的战略,到2002年、2005年、2010年,教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要分别达到6%、15%、30%;硕士学位的比例分别要达到40%、45%、50%。为此,学校加大了教员队伍进修培养力度,投入30万元,资助了60名中青年骨干教员攻读博士学位,安排了15名业务技术骨干出国进修深造。全校现有出站博士后10名,在站博士后19名,博士32名,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57名,在职攻读硕士学位144名,为导师队伍的新老交替和实现“博士带博士生,硕士带硕士生”奠定了良好基础。

(2)坚持用院士工程促使杰出人才脱颖而出。院士是国家设立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最高学术称号,是国家某一领域最高级的人才。拥有院士标志着达到了该领域学术水平的最高层次。为此,我们实施了院士工程,把实现学校院士零的突破作为人才建设的重中之重。我们采取引进与培养并重的办法,一方面积极从校外物色合适人选,先期投入2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引进院士;另一方面,结合空军的“院士培养工程”,遴选5名左右取得突出成就的教授作为院士培养对象,在空军给予每人50万元院士培养费的基础上,学校再给每人一定的经费予以资助,制定了专门的培养计划,安排担任重大课题负责人,支持申请基金项目,资助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活动、出版专著及教材,改善办公、科研条件,配备学术梯队和工作助手,重点进行培养。

(3)坚持用国家政策牵引研究生导师遴选。我们从严格遴选博士生导师入手,及时制定了博士生导师遴选标准和程序,不仅在科研成果、学术论文等级、数量和学历、年龄等方面对申报博士生导师人员提出了硬指标,而且认真组织答辩,并严格坚持了1953年1月1日以后出生者必须具有博士学位、校内博士生导师年龄不超过60岁的标准,宁缺毋滥。2001年9月对申报博士生导师的33名教师,聘请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4个单位的13位博士生导师进行通信评议,充分考虑了他们的意见,争取国内同行的广泛认同,最后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的博士生导师仅有16名,通过率为48%。2002年3月全校共有24名教师申报,经院系学位评定委员会初审,各学院推荐,同行专家通信评议等程序,上会讨论审议共14名,经无记名投票表决,5名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通过率为20.8%。我校坚持每年遴选一次硕士生导师。在对硕士生导师遴选时,导弹学院曾作出对3名导师停止招生、2名导师“黄牌警告”的处理。

(4)坚持用重要岗位聘任制激活导师队伍。教员队伍是学校的办学主体,研究生导师更是教员队伍中最优秀的群体。我们依据总部、空军的有关文件精神,参照地方院校的有关做法,先后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地方高等院校实施教员岗位聘任制度的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了我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在全校教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任命制度的基础上,选择对学校建设与发展起着较为关键和重要作用的岗位作为竞聘岗位,率先在军队院校实行教员重要岗位聘任制度。研究生导师全部竞聘上岗,极大地带动了导师队伍建设。重要岗位分为学科岗、教学岗,按校、院、系(部)三级分别设岗,总计502个重要岗位,重要岗位人数占教员总数的1/3强。最高岗位每年津贴1.2万元。在大学初创时期经费相对紧张的情况下,每年拿出205万元支持这项改革。

(5)坚持用制度拉动导师队伍建设。在导师队伍建设方面,我们及时制定和完善了以下几项制度。

1)导师选聘制度。根据遴选条件和评估考核结果,对全校导师实行动态管理,强化岗位、淡化身份,做到能上能下,建立和完善导师选聘制度。

2)导师责任制度。导师的指导水平和责任心直接影响和决定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导师应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制定培养计划,指导研究生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积极争取科研课题,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3)副导师制度。根据导师队伍现状和学科发展需要,制定导师后备人员培养计划,对确定为近期培养对象但未完全达到导师条件的人员,聘任为副导师,并根据情况采取“挂带”的方式指导研究生,以加速对导师后备人员的培养。

4)导师培训制度。为使导师熟悉和掌握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和规律,对新增导师进行上岗前培训,组织学习上级有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指示精神,学习《研究生培养工作制度》和《研究生培养方案》等文件,安排经验丰富的老导师讲课,传授培养研究生基本思路、指导研究生的方法、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文献的阅读、如何开展科研学术工作等方面的经验。定期选派年轻导师到相关院校学习培养方案中拟新开设的研究生课程,为年轻导师“充电”,实现以课定人的目标,消除以人设课的现象。

5)导师激励和约束机制。采取综合评估导师的办法,对评估结果优秀的导师进行表彰奖励,对评估结果较差的导师视情作暂缓或停止招生、取消导师资格的处理,对无课题的导师第一年亮黄牌、第二年亮红牌、第三年取消导师资格。规定导师每年在省级以上刊物至少发表1篇以上学术论文,每年完成不少于60学时的研究生教学工作量。

6)校外专家兼职指导制度。聘请科研院所、军地院校著名专家、教授、学者、院士和博士生导师以及部队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职人员担任研究生兼职导师,定期举行学术报告或专题讲座,介绍研究生指导方法和经验,加强学术交流,增强导师队伍活力。

(6)坚持用科学理论对导师队伍进行优化整合。我们积极适应各学科、专业特点以及学科交叉发展的需要,打破学科壁垒和专业界线,以工学为依托,形成多学科专业知识相互弥补、相互渗透的导师群体,注重导师队伍的整体优化和整合。在学缘结构上,坚持部队选拔、其他院校引进和本院选留相结合;在专业结构上,坚持工学与军事学有机结合,把武器装备、系统工程、数学、战术指挥、计算机等专业的导师进行优化组合,形成具有多个学科理论、思维、观念、技术和方法的相互弥补、相互渗透的复合型导师群体,为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造性奠定了基础。例如,在军事通信学学科、专业的导师队伍中,既有国内著名工科院校毕业的工学博士,也有长期在部队从事通信工作的指挥员;既有以数学见长的基础研究人员,也有计算机应用方面的专家。

2.突出重点,不断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宏观控制

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是高等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从世界范围看,许多发达国家纷纷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本国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中最重要的议题,重视质量已成为新时代的命题。我校作为一所初创阶段的综合大学,只有更高地举起质量这面旗帜,才能快捷、持续、健康的发展。因此,我们在全体导师和管理干部中不断强化生命线意识,使研究生培养质量成为全校师生始终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在质量控制方面,我们紧紧抓住以下三个环节。

(1)以需求为依据,制定和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生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蓝图,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我们着眼未来军事斗争准备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跟踪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学科专业目录和全国研究生培养工作会议精神,遵循“系统性、超前性、创新性、可操作性”原则,组织力量对7个博士点、29个硕士点、6个工程领域的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重新修订,搞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和准确定位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规格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提出了硕士生以培养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为主,博士生以培养院校和科研单位需要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为主的改革思路。我们以学科发展为牵引,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注重相同学科、专业硕士生、博士生两个不同层次课程的相对独立性和相互关联性,硕士生课程强调基础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博士生课程突出综合性、前沿性和交叉性,同时兼顾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和可持续发展性;调整了各类课程的比例关系,统一了同一学科、专业的学位课,增加了跨学科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并大幅度增设选修课,使高层次人才培养适应知识快速增长、快速传播、快速转化的趋势。必修课增加按一级学科设置的课程,选修课增设一定比例的跨学科和边缘学科课程。指挥类学科、专业增加高新技术知识课程,工程技术类学科、专业增加现代军事指挥知识课程。对公共基础课实行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同时,根据新武器装备部队的需求,开设部分与新武器装备相关的专业课程。

(2)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严格控制培养过程。我校硕士生培养以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并重,博士生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在培养过程中,我们坚持“六从”原则,即教学起点从高,讲解问题从宽,知识传授从新,教学方法从活,能力培养从实,要求学员从严;探索并实施了“研讨式”、“参与式”等符合研究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加强科研方法训练和实践性环节,促使研究生新的学术思想不断萌发,学术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我们严格进行中期考核,对不合格者予以淘汰。我们还积极开展军事学门类研究生到部队有关单位挂职锻炼试点工作,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3)以创新为基点,严把学位论文关。研究生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体现。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培养的基点。因此,我们把研究生学位论文中的创新作为衡量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学位论文答辩时,坚持各项制度,并邀请校外著名高校的导师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严格把关。2000年8月,我们采取随机抽样的办法,对我校2000届毕业的13个学科、专业的22名硕士生的学位论文,聘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4所“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的25名博士生导师进行了通信评议和反馈对培养质量的评价意见,正确认识我们的优势与不足,进一步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学位论文工作方面,我们建立和完善了如下八项制度。

1)论文选题考核制度。各部、系(室)成立论文选题考核专家组(对博士学位论文选题考核至少应聘请2名校外专家参加),对选题的目的、意义、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经,预期成果和工作计划,进行全面审查。研究生应认真完成开题报告,部、系审查考核后报业务主管部门。

2)论文工作汇报制度。导师坚持经常检查和指导学位论文工作,各部、系(室)定期组织专家召开论文工作汇报会,研究生要写出阶段性工作报告。学位论文工作汇报硕士生不少于2次,博士生不少于4次。学位论文定稿前,各学科、专业要再次组织专家组,对论文内容、写作情况、引用文献等进行全面审查,确定是否提交评阅,对问题较多的论文,限期修改,推迟评阅和答辨。

3)论文选题综述制度。研究生在论文开题前,应广泛阅读本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的中外文参考文献,博士生至少阅读50篇,硕士生至少阅读30篇,其中外文文献应占40%以上。研究生在做开题报告时,应对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综述,并提交阅读文献的清单。

4)论文评阅和答辩制度。硕士生论文评阅至少聘请1名非本校专家;博士生论文评阅至少聘请3名外单位专家,且评阅人半数以上为博士生导师。从99级开始,对各学科、专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按20%的比例随机抽取,匿名送外单位专家进行评阅。试行按学科、专业组成统一的答辩委员会,其成员由管理部门从专家库中随机选定。

5)论文质量评估制度。在论文评阅时,由评阅人按论文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作为今后改进论文工作、提高论文质量、评选优秀学位论文以及评价导师指导水平和能力的依据。我校每年投入5万元作为博士学位论文创新基金。在博士学位论文选题考核的基础上,各博士点至少推荐1名(总数控制在10%以内)选题有创新性、居于学科前沿、预期有重要创造性成果的博士生,作为冲击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资助对象,提供1万元用于学位论文工作。被资助者在申请学位前,至少在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篇,其中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不少于5篇,被SCI或EI收录至少2篇。

6)质量信息反馈制度。建立三级质量信息反馈制度,及时搜集、整理、反馈培养过程中各阶段影响培养质量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制定和提出改进措施。同时,加强调查研究和对用人单位人才质量信息的了解和掌握,改进培养工作。(www.daowen.com)

7)发表学术论文奖励制度。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是培养、锻炼研究生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凡硕士生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章,博士生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3篇以上的文章,每篇奖励300元;凡论文被SCI、EI和ISTP收录者,给予1 000元奖励。

8)优秀学位论文奖励制度。根据论文质量评估和答辩结果,每年表彰和奖励一定数量的优秀学位论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将推荐参加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评比,凡被陕西省评为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或入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者,对导师、博士生本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凡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者,对导师和博士生本人给予重奖。

3.积极发展,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

近年来,我校先后制定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通过控制培养过程、加强质量评估、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和完善了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

(1)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严格控制培养过程,采取了以下措施:

1)实行全程学分制。为充分体现研究生教育“在学习中进行科学研究,在科学研究中进行学习”的特点,研究生额定学分可在培养全过程内完成。硕士生按培养计划修完必修课程后,可进行科研和学位论文工作,选修课程在学位申请前完成;博士生根据知识结构与科研工作的需要,在开设的研究生课程中选学课程,可在学位申请前完成规定的学分。

2)实行跨学科选课制度。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融合,并向综合化、整体化方向发展。研究生在学期间,不仅要系统掌握本学科、专业的知识,而且还要了解相近和相关学科、专业的知识,各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应在相近或相关学科、专业选择1~2门对开展本学科领域研究工作具有较大价值的课程,作为必修或选修课程,学习及考核要求与其他课程相同。

3)实行弹性学制。为了给研究生学习和科研提供足够的空间,鼓励做出创造性成果,根据研究生能力差异和个性特点,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规定硕士生学习年限为2—3年、博士生为3—4年。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达到规定要求者,可提前毕业;研究生在至学习年限的上限后,仍未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将根据国家和总部研究生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处理。

4)实行导师群制度。在培养方式上,实行校际之间、院所之间、院校与部队之间联合培养;鼓励同一学科不同研究方向之间、不同学科之间的导师组成指导小组,进行集体指导,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综合化学术氛围。

5)实行“重修重考”制度。研究生在课程学习期间,凡必修课程考核不合格或累计缺课1/3者,必须“重修重考”。“重修重考”成绩合格者,学位课一律按70分计,必修课按60分计。

6)实行“全程淘汰”制度。研究生在课程学习期间,凡1门课程经“重修重考”仍不合格者,或2门课程考核达不到要求者,予以淘汰;课程学习结束,进行中期考核筛选,凡考核达不到要求者,予以淘汰;在整个学习期间,政治思想、作风纪律、身体素质实行“一票否决”制。

7)实行“双挂钩”制度。外语水平和科研能力是衡量研究生综合能力以及学位授予质量的重要标志。研究生在学期间,英语水平考试分为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两部分。基础英语必须达到校英语考试成绩和陕西省英语统测成绩相加130分以上,且校英语考试成绩不低于70分。学位论文应结合科研课题进行,主要内容必须在公开出版刊物上发表。硕士生在学期间至少公开发表论文1篇;博士生至少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篇。

8)实行中期考核制度。研究生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中期考核。中期考核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末进行,考核内容为政治思想、作风纪律、专业技术、身心素质四个方面。考核按10%比例评优,按1%比例淘汰。为鼓励研究生积极进取、勤学创优,对中期考核成绩优秀者给予通报表彰,并作为优秀研究生评比及提前攻博的首要条件,同时资助1 000元用于后期的学位论文工作。

9)实行考教分离。凡列入中期筛选的考评课程,实行考教分离,或采取从多套试题中随机抽取试题组织考核的办法进行。试卷实行密封评阅。学位课70分为合格标准,其他课程60分为合格标准。建立学位课程试题库,采取标准化试题,实行统一考试,统一改卷,严把考试关。对于考试成绩不合格的,实行淘汰制。

10)加强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采用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教学方法,调动和发挥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数学类课程注重与工程实际应用相结合;外语教学加强运用能力的培养,侧重于读写与听说;政治理论课突出科学方法论与创新思维方法的教学;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讲授加强本门课程的应用及发展前景、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知识的介绍,有关中外文献资料介绍不得少于5篇。积极开发和研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增强教学效果。

11)加强课程教学管理。任课教师要严格按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必修课的自学时间不超过本门课总学时的10%,选修课的自学时间不超过本门课总学时的30%。部分课程将聘请外校高水平教师主讲。

12)加强非全日制教学的管理。针对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专业学位研究生等非全日制教学的特点,制定有关规定和培养计划,并通过课前点名、增大课内学时、严格课程考试、建立开题报告和论文检查制度、实行联合管理、联合培养等措施,规范培养过程;安排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水平较高的研究生导师担任授课和指导工作,确保培养质量。

13)加强课程教学质量评估。在每门课程教学中期及课程结束后,进行教学效果评价,组织研究生填写“课程教学效果调查表”。在每学期研究生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课程教学质量评估,组织有关学科、专业的校、院、系级教学岗应聘人员,对本学期部分课程从任课教员、所用教材、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以及研究生学习质量等方面,进行系统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改进工作,不断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

14)加强研究生教育研讨活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定期组织导师和研究生管理干部学习国家、军队有关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法规文件,积极开展研究生教育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总结经验,不断进取,努力提高管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15)加强研究生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和研制。编制研究生学籍、成绩、教材、学位、导师队伍、质量信息和质量评估等系统管理软件,及时更新数据,改进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2)以法规建设为先导,建立健全研究生管理新机制。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依赖于管理水平的提高。我们在认真贯彻《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教育条例》等法规性文件的基础上,狠抓建章立制工作,制定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从招生规定、培养方案、学位授予标准、学籍管理等各方面进行了规范和统一;明确了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和工作界面以及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规范了教、学、管、保各项工作的基本标准、程序和方法,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通过抓建章立制,强化了学校的统筹功能,提高了研究生教育的管理水平。

(3)以可持续发展为动力,探索新型军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我校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一个体系、两类形式、三种类型”的培养模式。一个体系指多种培养形式各具特色,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且较为完善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两类形式,第一类是学历教育,主要包括脱产在校攻读学位,在校外设立学历硕士生教学点等;第二类是非学历教育,主要包括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举办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开展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学位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指所有部队定向研究生以及与部队联系紧密的学科、专业中的部分研究生,均采取工程类型硕士生的培养方式进行培养;第二种是指根据部队在职干部战备值勤任务重、无法离岗的特点,采取在部队干部集中的地方开设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班或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方式进行培养;第三种是指在院校所在地开展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学位工作。通过这种培养模式,使研究生的培养达到了“四个结合”,即院校与部队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挥与技术相结合,大幅度提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在研究生教育中的比重。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我们不断拓宽研究生培养途径,形成了校际之间,学校与部队、军工企业之间的联合办学模式,充分发挥和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学校教育资源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优势,将人才培养与解决部队、企业实际技术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促进科技向现实生产力和战斗力转化,对提高培养质量、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做好与解放军理工大学、信息工业部54所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远程教育和开放教育模式,在北京等地建立了与正规学历教育相一致的校外教学点。以开展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为突破口,参照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方式,在济南、南京、大连等地开办了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为尽快改善空军飞行干部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我们充分发挥综合大学的办学优势,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今年首次在航空兵36师、试训中心等单位启动飞行干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在部分学科、专业开展了硕士生提前攻博的试点工作,加快了高层次人才培养速度。

三、坚持与时俱进,确保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

(1)从我校研究生教育的现状来看,总体形势很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危机和突出的矛盾,制约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近几年,随着空军武器装备的更新和对台军事斗争形势的发展,空军部队特别是空军新武器装备部队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大大增加,研究生教育步入快车道,发展速度迅猛,招生数量逐年增加。因此,招生数量与培养质量的协调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

2)近几年,随着研究生招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培养类型的增多,生源出现参差不齐,我们感到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数量、质量、水平、能力和素质等与部队对研究生教育的需求还不相适应。

3)由于部队许多学科涉及军事机密,加之国外有意封锁军事信息,造成这方面的图书资料比较欠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我们将积极采取对策,切实改进和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适应未来军事斗争准备需要。

1)加强对研究生教育新情况和新特点的研究。科学分析现状、承训能力和发展空间,搞好宏观设计、科学预测和民主决策。坚持质量标准,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加强质量控制。建立和完善各种制度,防止质量滑坡,保证研究生数量和质量的协调发展。

2)进一步落实导师队伍建设的各种制度和措施。对有发展前途的中青年导师安排到部队任(代)职、调研和蹲点,参加部队演习(练),参加战法、训法研究和攻关。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坚持在实践中提高研究生导师的指导能力,出名师、出名人,出名成果。加强导师梯队建设,不断调整导师梯队力量,采取培训等手段,改善导师队伍的知能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

3)加强研究生图书资料建设。采取多种手段获取军事信息和情报,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建立和完善军事学图书情报资料室,加快图书馆信息网络和情报中心的建设步伐,为学校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提供必要的信息技术和硬件环境支持。

随着国家“211工程”及其重点学科建设的实施,以及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院校、重点建设学科专业领域的启动,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进入了大发展时期,给研究生教育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同时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问题也不断出现。我们将与时俱进,不辱使命,充分发挥综合大学的优势,在不断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基础上,保持清醒头脑,不断强化质量是“生命线”的意识,为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李绍敏、王肖戎、段安平撰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