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加强管理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

加强管理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加强关键环节的管理,努力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国家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归根到底是高科技和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竞争。随着我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立足国内,面向西部,我校肩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历史重任。1.严把招生关,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前提要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必须有好的生源,生源的质量和数量都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培养质量。

加强管理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

加强关键环节的管理,努力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国家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归根到底是高科技和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竞争。随着我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立足国内,面向西部,我校肩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历史重任。发展研究生教育,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以适应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同时对学校今后发展也极为重要。

一、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回顾与现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由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科院水利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科院西北植物研究所7个科教单位于1999年9月合并组建而成,是教育部直属的以农林水学科为主的综合性重点大学,也是我国第一所科研与教育体制统筹改革、学研产紧密结合的试点高校。学校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34年由于右任先生、杨虎城将军等创建的我国西北第一所高等农林学府——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学校研究生教育开始于1941年,1978年学校恢复招收研究生。我校是全国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61年来共招收培养各类研究生4 113名,其中博士生733名;现在校研究生2 293名,其中学历研究生1 398名。目前学校既可授予学术型学位,又可授予农业推广、兽医、工程硕士3种专业学位,以及开展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既培养学术型研究生,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研究生。我校充分发挥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初步形成了多渠道、多规格培养研究生的新格局,已经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农林水学科研究生培养基地。

新校合并组建后,彻底打破了原来的体制壁垒,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根据学科专业相同或相近的原则,对原7个单位的58个教学院、系和科研院所进行整合,组建了15个学院和2个系(部),现有国家级重点学科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4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博士点2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7个,分布于农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五大门类,另外还设有7个博士后流动站。同时,学校在18个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及10个测试与检测中心的基础上,重新组建了9个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研究中心,连同校外40个教学科研试验示范基地,构建起了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平台。

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做法与体会

随着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把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作为学校教学的重点工作来抓,并贯穿研究生教育的各个环节,突出关键环节的管理。

1.严把招生关,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前提

要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必须有好的生源,生源的质量和数量都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培养质量。因此,我校把加强招生工作作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首要环节。

学校合并组建后,根据国家调整专业目录和我校研究生培养的实际,对研究生培养的学科、专业进行了整合,对各个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入学考试科目做了必要的调整;对是否招收同等学力考生由各个学科、专业和导师确定,并对这类考生的英语、发表论文、加试科目提出了明确要求,注意测试是否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基础;强化复试环节,在复试中注重考核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另一方面,随着近几年来学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为了提高生源质量,学校特别注意加强报考前的招生宣传工作,通过各种报刊、网络、讲座等途径传播招生信息,同时积极拓宽生源渠道,认真做好免试推荐、学硕连读、提前攻博及优秀学生跟踪调查等工作,充分挖掘优秀生源。

2.加强学科建设,是保证研究生质量提高的基础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研究生培养的基础工作,包括了高校的三大职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因此学科建设反映了一所高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综合培养质量,成为高等学校工作的重点。

(1)优化学科结构。我校在重点加强农林应用学科建设、突出优势特色的同时,重视基础学科中数、理、化、遗传、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建设,并使之有机结合,吸收基础学科和应用基础学科的创新对农业传统学科的改造和提升。学校根据合并后学科的分布,对相近和交叉学科进行整合,大力推动由分散的学科小集团模式向具有较强科研攻关能力的大集团模式转化,使研究生教育与科学研究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更紧密结合起来,以便为研究生提供较多较好的研究课题。

(2)规范管理,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中国有一句俗话:名师出高徒。只有有了高水平的导师,才能谈到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的学术水平、教育思想水平,以及思想作风、科学态度甚至生活态度等综合素质都从不同的角度影响着研究生的成长。

1)完善导师遴选制度。公开遴选条件,对申请者的学历学位、思想品德、科研经历与成果、论文与出版专著、培养研究生的经历及是否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等条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严格遴选程序,强化校外知名同行专家通讯评议制。实行评聘分离,对具备导师资格并准备在下年度招收研究生的导师,根据其身体状况、科研经费等情况选聘上岗。

2)对新选聘的研究生指导教师,为了使他们了解研究生教育及有关管理制度,能很快地胜任培养研究生的工作,我校建立了岗前培训制度,请一些具备丰富研究生培养及管理经验的导师做专题讲座,介绍指导工作的程序与方法,使新导师全面了解培养研究生工作的基本要求与步骤,提高指导能力和业务水平,尽快进入角色。

3)实行研究生指导小组制度,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新大学组建后,我校及时调整研究生指导小组的组成,吸收原科研单位的优秀科技人员加入指导小组,做到小组成员之间优势互补,为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工作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3)突出创新,加强实验室建设。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和野外台站等科研基地,是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新大学成立后,由于5个科研单位的并入,大大地提高了学校的科研实力。通过学校体制改革和学科实质性的整合,把研究生培养与科研工作有机结合,强化科研基地建设。目前学校除了已有的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级研究中心外,西部节水农业、旱区作物遗传育种、家畜生殖内分泌与胚胎工程3个重点实验室,生物农药、葡萄葡萄酒、食品工程和胚胎干细胞4个工程技术中心已列入“十五”规划,2001年又有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2个国家野外台站获得批准。

3.强化研究生培养环节,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

(1)改进和完善研究生课程教学:

1)优化课程结构,规范课程设置。课程学习是硕士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在课程设置上,我校注意把握小课程、少学时的原则,注意了课程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对硕士生阶段的课程注重了基础性、宽广性和实用性,对博士生阶段的课程注重了综合性、前沿性和交叉性;同时,要求面向硕士生的课程内容与本科生阶段的课程内容拉开档次,面向博士生的课程内容与硕士生阶段的课程内容拉开档次,优化了研究生课程的结构和教学过程。

2)突出重点,强化研究生公共课程管理。我校共开设73门公共课,涉及生物学、数学、计算机、外语、人文等方面。公共课对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面广、影响程度大,是教学管理的重点。重组研究生公共课,取消了一些学科面窄的课程,补充增开了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及实验技术、免疫学原理与技术、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等生命科学研究所必需的前沿性课程。

3)加强实验环节,培养研究生动手能力。为适应研究生培养的需要,学校加强了实验环节,提高对公共课的实验经费的投入。对培养研究生动手能力及实验技能的重要课程,调整课时结构,如植物生物化学研究技术、植物生理研究技术、细胞遗传学等课程,加大实验技能方面的课时量。

4)加强外语教学,提高语言交流和运用能力。调整硕士生英语课的课时和结构,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为目的,将总课时调整为190学时,其中阅读、翻译占60学时,听、说、写占130学时,从课时结构上突出了培养硕士生的英语写作和交流能力。聘请外籍教师授课,选用国外出版的优秀教材,强化培养研究生的英语运用能力。2001年我校聘请外籍教师的人数在陕西高校排名第二。这一举措有力地保证了我校研究生英语课程师资结构的合理性,改善了研究生英语教学环境

5)扩展视野,积极聘请外籍专家进行专业教学。学校每年聘请外籍专家及研究生导师来我校进行科学研究,并承担研究生专业课教学,如为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和园艺学院聘请的农业设施专家、为林学院聘请的森林经理专家、为经管学院聘请的MBA任课教师、为农业领域聘请的生物技术专业教师等。他们的加入,为我校研究生培养注入了新的活力,扩展了研究生的视野,激发了研究生的创新思维,使我校研究生教育在与国际接轨方面迈出了积极的一步。

(2)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各环节的考核:

1)关于课程学习考核,强调结构分,要求将平时考查和期终考试相结合,根据课程的不同特点采取口试、笔试、课程论文兼用的办法,真实地反映研究生的学习情况。要求硕士生在毕业前必须通过国家外语六级考试,并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1篇与本人论文课题研究密切相关的学术论文才能获得相应学位。要求博士生毕业前必须在学校规定的国内或国外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与本人学位论文紧密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1篇以上,且为第一作者。(www.daowen.com)

2)实行开题报告制度。开题报告相当于论文的总纲,对于学位论文工作至关重要。我们要求研究生对选题的意义、主要论点、完成方式、文献查阅情况以及拟结合的科研课题做出可行性论证,由学院组织专家组对开题可行性论证报告进行评议,并提出改进意见。

3)健全中期考核制度。由研究生院和各学院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三学期对其课程学习、政治思想状况、学位论文开题情况等进行全面检查和考核。通过中期考核,确定研究生是否可以进入论文工作阶段,对有问题的研究生实行全程跟踪培养(学位论文及答辩要重点检查),对个别达不到培养要求的研究生则终止其学业,对特别优秀的研究生允许申请提前攻读博士学位。

4)每年年终在全校范围内对二、三年级研究生进行综合测评。测评内容包括德、智、体、能四个方面,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检查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评选优秀研究生和发表论文、外国语学习、科研成果等单项优秀奖,根据测评结果发放奖学金

5)完善学位论文评阅制度。学校规定博士学位论文需由5名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同行专家(其中校外同行专家3人)评阅,硕士学位论文需由2名副高级技术职务以上的专家(其中校外专家1人)评阅,以保证了全校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

6)严格学位论文答辩制度。要求学位论文答辩应有正高级或副高级技术职称的专家、导师5~7人组成答辩委员会,且其中应有一定比例的校外或相近学科的专家。

通过以上各环节的考核办法、制度的实施,严格实行达标和淘汰制度,保证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建立研究生学术报告制度。为了鼓励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学校设立专项资金,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专家、管理人员来校做学术报告和专题讲座。建立学术报告登记卡,规定研究生在毕业前参加学校组织的学术报告、专题讲座应不少于8次,参加学院组织的学术报告、专题讲座不少于5次,并要求在每次学术报告、专题讲座后写出心得报告,由学院负责给予登记考核;并要求博士生在毕业前必须公开举办一次专业学术报告会。特别是近两年多来,我校充分利用国家杨凌农高会“高新科技论坛”的机会,组织研究生和部分导师参加国内外专家、院士、国家和省部领导人等作的高新科技学术报告和交流活动50多场次,参加的研究生和导师达10 000多人次,形成了学术交流的良好学术氛围,拓展了研究生的视野,激发了创新意识。

(4)实施“学、研、产”结合。“学、研、产”结合,就是创办学校、科研、生产联合体。我校作为全国第一所科研与教育体制统筹改革、学研产紧密结合的试点高校,在研究生培养中充分利用校内18个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和校外40多个科研试验基地,面向“农业、农村农民”,使研究生能充分结合专业特点,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促进了高校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这样,既培养了一大批适应农业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性人才,又能加强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

4.重视和加强研究生德育工作

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包含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在内的全面质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不能只看业务,而应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重视和加强研究生德育工作,正确处理研究生的德育与业务培养的关系。

(1)健全思想教育工作的组织机构,推进德育工作。新大学组建后,研究生规模迅速增大,原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完善研究生管理机构,日显重要。2001年校党委提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健全了由学生工作部、研究生管理科、学院党委、研究生专职辅导员、导师等组成的管理体系,确保逐层推进研究生德育工作。

(2)改进“两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多年来,“两课”教学是高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使研究生能科学系统地认识事物发展规律,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论,深刻理解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为了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我们强调“两课”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将课程分为理论学习与实践两个环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研究生外出参观大型国有企业、富裕农村等,切实感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新成就;同时聘请省委农村政策研究室的专家结合当前农村改革专题报告,让研究生了解“三农”问题,树立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做贡献的远大理想。

(3)重视研究生素质教育,活跃校园文化。加强研究生德育教育,其重要内容是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学校在构建公共课程体系中,有目的地整合了一批特色课程,开出研究生素质教育系列课程与讲座,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研究生素质教育、科技论文与学位论文的规范化写作、热点实事讲座以及专为博士生开设的创新理论专题等,通过理论概述、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写心得体会和交流等形式,加强研究生的素质教育。我们还组织研究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创新竞赛、英语演讲赛及各种文体活动,寓教于乐,丰富研究生的文化生活。

(4)加强年度评优工作。每学年,学校根据研究生综合测评及学院综合考评的结果,进行研究生评优工作。评选出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优秀班集体、文体活动单项奖及优秀毕业研究生、优秀团支部、优秀团员等,以校党委、行政发文,在全校范围内给予表彰。

三、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建议

1.尽快建立全省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体系

陕西省是全国教育大省,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研究生教育的迅速发展,提高培养质量是今后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因此,建议尽快建立全省学位与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体系和评估制度。

2.加大重点学科建设的投入,积极扶持薄弱学科

重点学科建设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只有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才能使我省研究生教育真正上水平。建议陕西省加大对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的资金投入,通过几年或十几年的建设,使我省拥有一批能在全国乃至在世界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同时应该根据全省目前学科的整体发展现状,对西部大开发及陕西省急需发展的薄弱学科和基础性学科,进行有目的的扶持。

3.加强院校间的交流,提高管理质量

目前,全省各院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管理工作各有所长,加强交流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管理水平。建议省学位办组织有关培养单位的管理人员,通过走出去参观、学习等活动,进行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交流,大胆吸收先进国家和发达地区的先进管理经验和理念,全面提高全省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水平。

4.加强实践环节,促进“学、研、产”三结合

实践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土壤,要大力加强研究生培养的实践环节,让研究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同时为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发挥作用。加强“学、研、产”合作,扩大研究生教育的开放性,建议陕西省应积极鼓励社会部门、企业参与研究生的培养,在互惠互利基础上,探索建立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创建研究生教育基地,增加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

5.加强研究生主干课程的教材建设

研究生教材建设是研究生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陕西省是研究生教育大省,目前各个培养单位主干课教材差异较大,建议应设立教材基金,每年评定一部分优秀教材,给予资助出版,并推荐和引进优秀教材在全省推广使用。

(研究生院李谱华、王玉环、王亚平撰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