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以质量为生命线,开拓进取,改革创新

以质量为生命线,开拓进取,改革创新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质量为生命线,开拓进取,改革创新,为培养高水平的研究生而奋斗西北工业大学一、基本情况西北工业大学是我国惟一的以发展航空、航天、航海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特色,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相结合的多科性科学技术大学。1986年4月国务院批准我校试办研究生院,1996年3月原国家教委批准我校正式建立研究生院,是首批正式建立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首先,研究生培养工作促进了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

以质量为生命线,开拓进取,改革创新

以质量为生命线,开拓进取,改革创新,为培养高水平的研究生奋斗

西北工业大学

一、基本情况

西北工业大学是我国惟一的以发展航空航天、航海工程教育科学研究为特色,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相结合的多科性科学技术大学。“七五”、“八五”期间,学校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15所重点大学之一,“九五”之初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立项建设。

我校自1956年开始招收培养研究生,1966年前共招收培养研究生197名。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和1981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来,我校是首批招收研究生和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高等学校之一,是最早开展在职人员申请学位工作的试点单位之一,是组织单独命题入学考试的试点单位之一。1986年4月国务院批准我校试办研究生院,1996年3月原国家教委批准我校正式建立研究生院,是首批正式建立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截止2001年12月在校各类研究生达6 379人,其中学历研究生4 125人(博士生1 193人、硕士生2 932人)、专业学位研究生1 265人。学校现有授予博士、硕士学位一级学科9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69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35个,同时还有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及9个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授权学科覆盖了6个学科门类的29个一级学科。自1978年以来,学校共招收博士生2 377人、硕士生9 865人、专业学位研究生1 504人,截止目前已授予博士学位1 184人、硕士学位6 933人。

研究生院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把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为工作的核心,重视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严格管理,锐意改革,努力开拓,培养出的博士、硕士质量较高,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和好评。2000年、2001年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我校分别有2篇入选。

我校为航空、航天、航海和其他许多部门输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我校为国家在铸造、航空宇航制造工程、飞行力学航空发动机、水中兵器火箭发动机等6个学科、专业分别培养出第一位工学博士。在我校毕业的研究生中,有8人被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称号,有37人被原航空航天工业部授予“做出突出成绩的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称号。1991年,航天工程学院博士生周军被评为12位“全国优秀青年学生”之一;1993年,航天工程学院博士生班被评为“全国先进班集体”;1993年,飞机系博士生刘福江被评为12位“全国三好学生标兵”之一;1995年及2000年航海工程学院博士生班两次被评为“全国先进班集体标兵”。尤其令国内外高校瞩目的是我校毕业博士生中有34人获得世界著名的洪堡基金。2001年中国青年报公布的对20世纪有重大贡献的博士学位优秀科技人才中,我校3位毕业研究生榜上有名。

二、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经验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研究生院始终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的精神,紧紧围绕提高质量这一核心工作,积极进行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改革与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建立健全科学化、规范化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和管理体系

自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以来,我校严格执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及陕西省教育厅有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文件精神,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与办法,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培养工作。

(1)各院、系配备从事研究生思想工作和管理工作的专职干部,加强学籍管理,建立了研究生中期筛选制度,编印了研究生工作手册,规范了导师工作职责,发挥了导师和管理工作者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作用,组织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兼职担任助研、助教、助管“三助”工作。

(2)制定了关于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规章制度,如《关于博士学位研究生和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业管理工作细则》、《关于研究生课程考核办法的规定》、《关于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程教学安排的规定》、《关于博士学位论文工作及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数的规定》、《关于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关于试行硕博连读培养模式的若干规定》、《关于硕博连读研究生和部分博士学位授予学科、专业试行资格考试的规定》等,使研究生的培养与学位授予工作基本上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管理。

2.研究生培养工作与科研工作紧密结合

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与学科、专业前沿的科研工作紧密结合。我校绝大多数研究生都参加了科学基金或型号预研项目,担负其中攻坚和学科前沿的探索任务,论文选题既有重要学术价值,又有明确的应用目标,起点高,具有先进性和创造性,所选题目属于学科前沿,有些研究工作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竞争力,许多优秀研究生为科研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促进了我校科研工作向着学科前沿和行业前沿发展,为提高我校的学术水平、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参与国内和国际的创新与竞争,做出了成绩,赢得了声誉。以博士生为核心的研究生群体已成为我校科研队伍中的重要力量。我校博士生在发表学术论文和参加学术会议方面不仅在国内十分活跃,而且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一批高水平的成果是导师指导博士生立足于现有科研环境刻苦钻研取得的,在一定意义上也反映了我校研究生的培养达到了较高水平,也说明了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是可行的。

3.研究生培养工作与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相辅相成

经过20多年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实践,我校重点学科的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又有一些学科、专业已经达到或接近重点学科水平,导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又有新的提高,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首先,研究生培养工作促进了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的实践以及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使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为持续、稳定、自主地培养与国际水平大体相当的高层次人才奠定了基础。其次,研究生培养工作推动了本学科的科研工作。科学研究是学科生存发展的基础,我校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甚至主持国家、部队及省部委的科研课题,多渠道取得科研经费,为本学科的科研工作做出了贡献。再次,研究生培养工作提高了学科的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的档次。学科建设涉及面很广,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通过研究生培养来促进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我们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把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作为学科评审、评估的重要指标,二是通过研究生培养给学科注入新的活力。例如注意招收和培养跨学科的研究生,有利于学科的交叉、渗透和融合,拓展出新的研究方向,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三、加强研究生培养工作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措施

1.加强研究生招生工作,吸引优秀生源

吸引优秀生源报考,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步,没有优秀的生源,培养质量就较难保证。为了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报考我校,我们加强招生宣传,印制了精美的招生简章,详细介绍招生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导师、考试科目和参考资料目录,免费提供给考生;还利用校园网,在网上发布招生信息、解释报考政策、回答考生问题,尽可能地吸引高水平学生报考我校。在复试工作中,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注重考察考生的基础知识、外语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真正做到把德才兼备的优秀考生招收进来。在录取工作中,根据各学科、专业报考的实际情况,确定高于国家的本校录取分数线,在有限的名额中招收最优秀的生源。另外还通过免试推荐的形式把我校各专业毕业的优秀本科生选拔到研究生队伍中来。通过这些努力,我校每年录取的研究生质量很高,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修订培养方案,合理设置课程

根据学位条例对博士生培养的要求,并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研究生院就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若干问题,包括课程设置等,分别组织各院、系、所研究生导师和管理工作者进行座谈与研讨,并以书面问卷形式广泛征询意见。在此基础上,1998年我校重新修订、制定各学科、专业博士生培养方案,将博士生课程学习要求从原来20~24学分调整为13~19学分,在精简内容、压缩课时的基础上提高了博士生课程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另外,参照其他学校的做法,取消了学习二外的要求。参照博士生培养的有关做法,新的硕士生培养方案将硕士生课程学习的学分数调整为28~34学分。

修订后的《西北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课程目录及内容简介》涉及251门学位课程;《西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目录及内容简介》涉及学位课程427门,选修课程386门。

3.加强重点课程建设,提高研究生教学的整体水平

为了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继“八五”规划以后,近几年研究生院在学校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利用“211工程”立项建设资金,又投入约230万元,重点建设了10门研究生课程、3个公共实验室。

这些重点课程的建设,加强了研究生的基础理论教学和实验研究能力的培养,也从整体上促进了我校研究生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重点课程的建设与学科建设相结合,改善了学科的实验设备,培养了一批青年教师,同时也促进了学科的发展。

4.试行硕、博连读资格考试及提前攻读制度

1995年我校开始实行的硕博连读培养模式,是在我国现行研究生培养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培养模式,也是同国际上通用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相接轨的一项改进措施。我校从1995年至2000年共选拔了166名硕博连读研究生,通过几年的工作实践,我们感到这种培养模式和基本做法能激发研究生的学习热情,其中绝大多数硕博连读研究生学习成绩在同年级博士生(硕士生)中都名列前茅或处于前列,只有3名因英语课程成绩没有超过70分、1名因专业考试不及格而被中止硕博连读资格。

到目前为止,选拔的166名硕博连读研究生,其中82名已经顺利完成课程学习要求,按照有关规定参加并通过了博士学位候选人资格考试,并有23名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完成学业,取得博士学位,其中1人的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获得洪堡基金资助。

关于提前攻博,我校的做法是,硕士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尚未完成硕士学位论文之前,对其中学习成绩优良、科研能力较强者经考核选拔允许提前攻读博士学位,总培养年限一般为5年左右。

5.建立激励机制,设立博士学位论文创新基金

为了鼓励具有前沿性和开拓意义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支持创新性学术思想,进一步提高我校博士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提高我校博士生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的能力,我校于2000年设立“西北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创新基金”(以下简称校博士论文基金)。校博士论文基金重点资助学术思想新颖,立论根据充分,研究目标明确,研究内容具体,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合理、可行,在学习期间可取得预期创造性成果的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同时,博士论文基金也鼓励有创新的风险选题。(www.daowen.com)

该基金主要支持入校1年后进入博士论文选题的博士生从事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以及多学科交叉边缘领域的研究。2000年度我校有62名博士生提出申请,经研究生院聘请校内、外专家通信评议,由校内专家组集中评选,经无记名投票最终确定资助19项选题。2001年12月我们对2000年资助的19项选题进行了中期考评,大多数选题进展顺利,取得成果,共有17项选题通过了中期检查。其中材料物理化学学科、专业博士生解文军的选题“声悬浮条件下材料的无容器制备、合成与处理研究”,经过1年的研究工作取得突出的阶段性成果,共计发表论文4篇,有3篇发表于SCI全文收录期刊,1篇发表于我国核心期刊,3篇为第一作者。其中2001年8月发表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上的论文,国际著名刊物《Nature》(Vol.413,pp.474~475,2001年10月4日)对此发表了专题评论。这表明国际学术界已经承认我校在空间材料科学研究方面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对此,校博士论文基金考评小组一致同意对该选题加大支持力度,增加资助金额,以期取得更大的成果。2001年度又有30项选题获校博士论文基金的资助。

6.加强教材建设

为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生院倡导、支持编写出版高水平的研究生教材。我们鼓励在学科前沿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资深教师带头编写适合研究生的具有先进性、创新性的教材,向高等教育出版社、国防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等推荐教材20余部,并向学校推荐19部教材列入2001年校规划教材出版选题计划。此外,研究生院组织有关专家对51部研究生用教材、讲义进行评审,有14部教材、18部讲义列入2001年度研究生院资助计划。在2001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高等数值分析》、《矩阵论简明教程》、《随机过程及其应用》、《数理统计》、《随机数学基础》、《理工科数学分析》等6部研究生数学系列教材,以及由国防工业出版社、机械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12部教材,引起了较大反响。我校周尧和教授等编写的教材《凝固技术》已入选教育部推荐研究生教学用书。从2000年起,学校每年对研究生用教材、讲义进行规划,对列入规划的进行重点扶持,并保证其顺利投入使用。

7.开拓新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注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我们积极开拓新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为我国基础工业和支柱产业部门培养、输送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开展了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制定了专门的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尤其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校不离岗的特点,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其论文工作在原单位采用边工作、边进行的方式进行。另外,根据工程硕士生培养工作的需要,采取双导师制,除有一名学校的导师外,还在生源单位聘请一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担任兼职指导教师。我们非常注重工程硕士生的生源质量,举办全国入学联考考前辅导班,安排教学效果好的教师讲课,使报考我校工程硕士生的考生在全国2001年入学联考的成绩居全国前列,其中数学科目有14人获得100分,占全国100分者的一半左右。

我校是全国最早培养工程硕士的4所院校之一,自1996年至今已招收了1 178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已有214名获得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今年又招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715名。实践证明,培养工程硕士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现在全国各地区许多单位纷纷来校联系,迫切要求为其培养工程硕士。

8.加强教学管理,建立淘汰机制

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教学管理在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严格管理才能保证培养质量。

我们严格考试、考核制度,普遍实行选拔和淘汰机制,使研究生增强竞争意识和责任感。我们对博士生考试一门次不及格、硕士生及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考试两门次不及格者进行淘汰,选拔成绩优秀的硕士生提前攻博。我们每学期定期进行教学检查,对在外地进行教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专门派人前往进行教学检查,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严格考试制度,对公共课程试卷的评卷,多年来我们一直实行密封姓名的办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校严格的考试制度和考场纪律,多次受到上级单位领导的好评。对于硕博连读的研究生,在入学两年后进行资格考试,淘汰不合格者。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普遍反映我校毕业的研究生基础扎实,创新能力较强。

9.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确保培养质量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好坏,导师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校每年都要对硕士生导师进行一次遴选,严格把关,一方面把符合导师条件的优秀教师充实到导师队伍中来,另一方面对超龄的、长时间出国、身体长期有病、无科研经费等不符合导师条件的导师,要求各系进行及时更换。我校对结合用人单位的课题进行学位论文工作的研究生,为了加强管理,便于指导,实行校内校外两位导师指导,这样一方面可以增进学校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另一方面校内校外导师优势互补,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很大的作用。今年我校共聘请校外专家为博士生联合培养指导教师7人、硕士生联合培养指导教师32人,有力地加强了这部分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指导工作。

10.采取各种措施,把好学位论文质量关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保证和提高培养质量,尤其是学位论文质量,显得更为重要。我校实行的抽查学位论文制度,是保证培养质量的措施之一。为了严把质量关,我们在硕士生论文答辩前进行抽查,抽查的对象如下:①有一门学位课程不及格者,②硕士生中期检查为系内督促谈话者,③学位课加权平均成绩在全校前10名者。通过抽查,可以掌握对学位论文的评价,检查学位论文的质量,同时也促进了各院系对论文工作的重视。在硕士生论文答辩期间,研究生院深入到各个院系,参加并检查论文答辩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更正,对个别答辩时间太短、提问简单、答辩材料不符合规定等问题均要求纠正。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工作管理,根据他们的特殊情况,没有完全采用对学术型学位硕士生的办法,而是制定了不同的考核标准,对他们的论文要求主要看其论文的技术难度和应用价值、论文工作中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以及作者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严格履行学位申请手续,论文评阅采用量化评价与评语相结合的评审办法,特别是对博士学位论文,建立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专家库,随机确定评阅人,增强论文评阅的公正性、科学性。从2000年起对每篇博士学位论文都实行由2名校外专家“双盲”评审,对提高博士生学位论文质量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由于研究生院采取了以上一些措施,加强了对学位论文工作的管理,同时促进了各院系对论文工作的重视,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在全国2000年、2001年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我校有4篇入选。

11.加强研究生教育的信息化、网络化管理

为了适应招生规模的扩大,为教师和研究生提供快捷、优质的服务,研究生院组织开发了符合我校管理制度的办公和管理软件,利用网络实现了学籍、成绩、选课和培养计划的管理,提高了研究生自主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办公自动化水平,实现了网络运行和无纸办公。在此基础上还引入了触摸屏技术,在研究生院设立连接网络的宣传点,实现了招生宣传和学籍查询。这方面相关的研究论文被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第四届信息年会论文集收录。

四、存在的问题

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研究生培养工作特别是博士生培养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经费投入不足。国家对研究生教育投入的经费不足,我校通过自筹的办法解决研究生教育经费的数量也有限,这对研究生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校除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院系外,其他院系和有关学科、专业的设备和实验仪器比较陈旧。同时,由于经费不足,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与参加学术会议也受到一定限制。

(2)生源不足。我校硕士生生源相对较好,但特别优秀的生源不足,突出的问题是博士生生源不足。这方面的原因:①发达国家的科研、教学、生活等方面条件优越,在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下,一批优秀生源走出国门;②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区的优秀生源流向沿海地区。我校虽已采取了一些鼓励措施吸引优秀生源,但力度总体还显不够。

(3)质量问题。我校硕士生培养质量可以说已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但博士生的总体水平不仅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而且与国内一些著名大学相比,也有一定差距。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上述的投入和生源方面,而且表现在课程质量、知识博深程度、论文水平、外语水平、工作与生活条件等诸多方面。由于条件所限,研究生实际动手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基础理论与知识面不够宽广,有些学位论文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联系不够密切,选题的开拓性、前沿性和学术思想的新颖性等都显不够。

(4)机制问题。尽管我校采取许多措施提高博士生的学习积极性,但仍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优秀博士生的奖励力度不够,对表现平淡或较差的研究生处理不力。

(5)管理问题。从总体上说,我校广大导师及研究生管理人员具有较强的质量意识,管理也比较严格。因而,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及研究生教育管理在全国高校中享有较好的声誉。但是,部分院系,部分学科、专业和部分管理人员,质量意识还不够强,甚至有放松要求、放松管理、放任自流的现象。

五、建议与意见

(1)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特别是加大对与地方经济密切相关学科的投入力度,加强这些学科的建设。

(2)采取倾斜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培养和造就一批富有创新能力的导师。

(3)完善和健全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体系,为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培养质量提供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

(4)加强校际交流、校所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全面提高我省研究生教育的管理水平。

(5)建立研究生创新实验基地,加强学、研、产合作,为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条件保障。

(6)加强教材建设,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实施现代化远程教育。

(研究生院供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