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
根据陕西省政府学位办公室、陕西省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关于做好研究生培养质量调查研究工作的通知”的部署,现将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学校概况
西安交通大学是一所国家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1896年创建于上海,是中国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发展战略的需要,国务院决定迁校,1956年交通大学的主体内迁西安,1959年正式命名为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是国家“七五”、“八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几所大学之一,也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大学之一,1999年被国家确定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惟一的以创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的重点大学。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西安医科大学、陕西财经学院与西安交通大学合并,学校的办学规模扩大,学科门类进一步齐全,新的西安交通大学成为一所具有理工特色、覆盖理、工、医、经、管、文、法、哲、教等9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重点大学。
学校现有教职工13 981人,专职教师3 24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58名,正、副教授1 618人,中国科学院院士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4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1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0名,对国家做出突出贡献并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560名,国家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课程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及委员34名。
学校现有全日制学生29 276名,其中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5 500余名,非全日制研究生2 000余名;现年招收各类研究生3 200余名,其中年招收博士生750余名,硕士生2 000余人,非全日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现年招收1 200余名,成为全国培养研究生规模最大的大学之一。
1984年,国务院首次批准包括西安交通大学在内的22所高等学校试办研究生院,标志着西安交通大学已经作为我国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1995年,国家教委首次对全国33所研究生院进行评估,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名列第5名,因“在研究生教育事业中,成绩显著,贡献突出”,是受到国家教委的表彰奖励的10所研究生院之一,并被批准正式建立研究生院,1999年又被教育部授予“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先进集体”称号。迄今为止,学校已累计招收研究生21 037名,其中博士生4 449名,占21%;已累计授予硕士学位11 964名,授予博士学位1 820名。此外,西安交通大学目前累计招收博士后210名,其中已出站138名,现在站72名。
学校的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工作在国家教育部和陕西省有关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经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在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同时,为学校建成教育和科研中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发展。目前学校的学科结构日趋合理,学位授权点初具规模,学科建设取得成效,多层次多规格办学条件基本成熟,导师队伍、管理队伍、制度建设也逐步完善。
二、研究生培养质量情况
随着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促进了学校研究生培养制度和体系的变革,初步形成了具有西安交通大学特色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和体系。
1.学科建设
学校自1984年经国务院首批设立研究生院以来,牢固树立了依靠专家学者办好研究生教育的思想,树立全面的质量意识,逐步建立了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经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开展的8次学位授权审核,以及根据历次修订的学科专业目录进行对应和调整,目前学校共有14个博士、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8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授权学科覆盖了除农学、历史学、军事学以外的其他9个学科门类。有20个国家重点学科、15个博士后流动站、14个国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专业或专项实验室、11个省部级实验室和1个国家工程中心。此外,还有工商管理(MBA),公共管理(MPA)、工程硕士、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公共卫生(MPH)等6种专业学位授予权,以及有授予法学硕士学位的“两课”人才基地和授予教育学硕士学位的“职业教育”人才基地。基本形成了一个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管理科学,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结构比较合理的培养研究生和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体系,为培养众多的不同学科专业及规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学校结合“211工程”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进一步确立学科发展的目标。在多年研究生教育工作实践的基础上,1997年,学校领导直接参与学科建设的调研工作,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形成了学校《关于加强西安交通大学学科建设的意见》。这一文件分析了学校现状,结合学校实际,对传统学科提出了“突出重点,稳步发展,以老带新,更新内容,拓宽结构,适应需求”的原则,调整学科结构,抓好学科建设;同时,学校组织成立了“基础研究中心”,“经济研究中心”,“非线性基础研究中心”,“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等有利于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发展的研究中心,将过去较分散的各学院研究力量集于一体,以学科联合促进学科交叉,以学科联合促进对机械、材料、电气等传统学科的改造。
1999年,学校结合规划和组织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充分发动全校教师,群策群力,先后召开了30多次学科建设研讨会,制定了“行动计划学科建设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学科建设要实现的三个转变:①实现己有优势学科从国内领先水平到国际领先水平的转变;②实现传统学科向体现21世纪高新技术主干学科的转变;③实现以工科为主的学科结构向具有理工特色的综合型学科结构的全面转变。2000年4月,经国家批准与有学科特色的西安医科大学和陕西财经学院并校,学校的学科结构又经历了一个新的调整。
(2)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优势学科,优先发展新兴学科。学校对传统学科进一步采取了三大措施:①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学科;②面向21世纪调整学科方向;③促进传统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例如,机械学科及自动化学科的快速凝固成形技术充分利用了激光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同时还开展了生物制造方面的研究,使传统的机械学科向新兴的生命科学渗透和拓展。目前,快速凝固成型实验室已成为陕西省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工程中心,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年1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又如,以谢友柏院士为学科带头人的现代设计及轴承研究所开展了基于知识和网络的产品创新研究,将本学科在摩擦学、动力学、机械电子等方面的知识与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着重开展对新产品开发设计中急需的设计知识、设计资源共享中的关键问题的研究。现代设计及转子轴承系统实验室也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网上现代设计研究中心。由于学科方向的及时调整,机械工程和能源动力工程等传统学科在保持优势的同时,也形成了新的学科生长点,能源动力学科强调了21世纪备受关注的新能源和环境研究方向,以二甲醚为燃料的我国首辆“超清洁汽车”已经研制成功,实现在全部转速负荷范围内无烟燃烧,尾气排放达到了美国和欧洲都没有达到的欧洲三号标准。热能工程学科的重大项目“高效低污染能源转换理论与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1项和发明专利1项。
(3)在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学科的同时,学校十分重视学科的发展方向,并对新兴学科予以重点扶持,结合学校实际,组织精干学术团队,重组重建一批高新技术的骨干学科。如,新能源工程、新材料工程、信息工程、以及生命工程。学校在2000年组建了学科交叉和融合的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组织实施了“纳米材料”、“电气与信息融合的新型电器设备与互联大电网研究”、“高效低污染能源转换与利用中的理论与技术问题”、“海量信息技术”重大学科建设项目;建立了“信息科学与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等。2001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在加紧建立全新模式、按市场机制运行的示范性的软件学院。在2001年中国教育网公布的优势学科中,西安交通大学的机械工程、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力学、管理等5个学科处于全国第二,核科学和技术学科处于全国第三。
(4)优化学科结构,鼓励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发展。除了狠抓工学学科的建设和调整外,学校还十分注重理学、人文科学、管理学以及并校后的经济学与医学等方面的学科建设。例如,2000年学校及时启动了经济学、会计学和医学学科的“行动计划学科建设项目”,医学学科和经济学学科实现了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的突破;又如,数学学科在人工智能计算、流体力学、管理运筹决策、金融数学方面找到了结合点,目前已有2个博士点、4个硕士点和1个博士后流动站。物理学学科在材料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方面找到了结合点,在第八次学位授权审核时实现了我校物理学学科博士点零的突破。管理学学科与系统工程、机械工程联合建设“机械制造与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目前管理学科已承担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研经费已达年400万元。人文学院对学科点进行分类,集中学科梯队力量,使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与本科专业逐步接轨,与管理学学科寻找共同点共建博士点。管理学科将原来的8个学科点集中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2个一级学科进行建设,这两个学科都已成为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
(5)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促进学科水平、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学校通过“211工程”和“行动计划”的实施,以原有的1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为中心建设了大型能源设备关键技术、现代管理科学和工业系统工程、高性能电子功能材料与机械工程材料、现代机械制造基础与技术、生物信息工程与医学仪器工程、高分辨及高清晰度显示技术等6个学科群。通过6个学科群的建设,20个左右的学科直接受益,有20个学科达到国家重点学科水平。其中,热能工程、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机与电器等学科的水平,在总体上或在部分研究领域进入了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的行列;固体力学、材料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流体机械与流体动力工程、系统工程、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生物医学电子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重点学科继续保持在国内先进行列。“211工程’建设,使这些重点学科的教学设备和科研条件得到更新,学术梯队结构更趋合理,科研水平及承担国家大型项目的能力大大提高。能源与动力学科承担了国家973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电气工程学科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力学学科2000年获全国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这些学科都已成为培养研究生,特别是培养博士生的重要基地,为博士生、硕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加科学研究、提高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2.严格质量管理,加强课程建设
学校自恢复研究生培养制度以来,一直致力于探索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规律及特点,并且注意与我国的具体国情及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努力形成既符合高层次专门人才成长规律及特点要求,又符合本校实际且有特色的研究生培养制度。经过多年的发展,学校基本完善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和培养方案,到目前,共编辑出版了研究生系列教材64本,其中7本获国家或部、委奖励。1997年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后,学校及时对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更加明确了博士生培养与硕士生培养的关系、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的关系、人才培养标准的共性与培养多样化的关系等。修订后的培养方案,体现了学校以各个一级学科为培养单位的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框架,并在一些最基本的研究生培养环节上形成在一级学科范围内大体一致的规范,为研究生培养的进一步制度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调整修订后的培养方案已执行了三年多,情况良好。
为了面向21世纪,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对各类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吸取有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各项成果和先进经验,特别是在2000年三校合并后,为了教学计划的顺利安排,为了科学化管理,也为了有利于下一步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生院又组织各院历时一年多时间,统一思想,统一框架,认真修订了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后的培养方案立足于21世纪新型人才的要求,不仅体现研究生教育所培养人才的高层次特点,而且也更加注重所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大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新培养方案已在2001年下半年开始执行,为规范研究生培养、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培养创新能力和增强综合素质创造了良好条件。
在多年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学校已逐步建立了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其中包括:制定和修订《关于硕士生培养质量跟踪调查办法》、《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办法》、《硕士研究生课程管理条例》、《博士研究生课程管理条例》、《关于研究生课程考试的有关规定》、《关于制定硕博连读生培养计划、资格考核有关规定》等管理文件,有效地保证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加强教育创新改革,培养拔尖人才
为了进一步促进研究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学校近几年来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和改革实践。特别是在1999年学校开展了“研究生教育质量年”活动,分别抓了数学、外语、自然辨证法等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项目的实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2000年学校又结合贯彻全国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开展了“研究生创新教育年”活动,设立了50多项研究生创新教育改革项目,展开了“博士生创新教育大讨论”,集中力量研究和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问题,推出了关于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八项措施,即弹性学制、完全学分制、讲座与学术研讨制、转换导师制、学位论文风险选题制、博士学位论文基金制、博士学位论文创造性成果评价制和奖励优秀制。这八项措施的主要目的是建设宽松的学术环境,注重博士生个性化培养,营造浓郁严谨的学术氛围,鼓励博士生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承担风险选题,提高培养质量,建立有利于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模式。这八项措施有效地促进了拔尖人才的培养工作,以博士学位论文为例,1999年有29篇被评为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0年有15篇被评为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有12篇被评为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有1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得到了国务院学位办的肯定和兄弟院校的高度评价。从目前研究生创新教育改革项目进展情况来看,的确有效地推动了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发展,在教育观念、培养计划、教学方法、科研训练以及管理机制等方面都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2001年学校又在医学、经济学等学科中设立了10余项研究生创新教育改革项目,有效地推动了这些学科拔尖人才的培养工作。
4.加强实践环节、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
学校始终把培养研究生具有较强的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培养工作的核心。在研究生课程教学环节,我校研究生院在全国较早地科学设计教学实验,注重实验实践环节的训练,重点建设了“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及应用”(电气学院和电信学院)、“非电量测量技术”、“电气电量测量”、“电子技术工程设计与微型计算机应用”“CAD/CAM理论基础及应用”、“专门物理实验”、“计算方法”等8个公共课程教学实验室,涉及7门课程,共开出75个教学实验,研究生还可以自行设计实验项目,保证了教学实践环节的训练。在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中,加强对学位论文选题的严格把关,强调学位论文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特别是博士生学位论文要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科技攻关、973重大项目等国家纵向课题相结合。可以讲,学校几乎所有重大的科研任务,都有研究生参加。例如,200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碳纳米管电子传输和发射特性及其在FED中的应用”,其主要科研力量就是一批博士生和硕士生。又如,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快速凝固成形技术”项目,也有一批研究生参与其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参加实际的科研工作中,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尤其是在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研究生受到的锻炼更为明显。学校在2000年承担了“九五”攻关项目1项,“863”计划项目11项,“973”项目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3项,其中经费达100万元以上的科研项目有20多项,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2001年学校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达79项。根据教育部公布的中国高校科技进展年度报告,学校科研经费2000年达到2.24亿多元,比1999年的1.2亿元增长了86.6%。2001年上半年,学校科研经费与2000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04%。这种科研经费的迅速增加的局面,与学校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扩大及广大研究生积极参与学校的科研任务是分不开的。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博士生在国家一级权威刊物上发表的研究论文809篇,在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 335篇,其中被SCI收录326篇、EI收录1 000余篇;硕士生在国家一级权威刊物上发表的研究论文281篇,在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714篇,其中被SCI收录164篇、EI收录500余篇。
1999年以来,学校结合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大对研究生教育的投入,以满足研究生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学校引进了“Web of Science”科技数据库,建设了8个研究生公共课程教学实验室,建立了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基金,大力改善了研究生教学环境和科研条件,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重点培养拔尖人才,创建了良好条件。(www.daowen.com)
5.加强学术梯队建设,提高导师指导水平
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学校的研究生导师队伍也逐渐壮大。为了保证博士、硕士点在各学科领域中处于高水平状态,学校十分注意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自1993年逐步进行博士生导师评审办法改革以来,学校已经进行了3批自行审批博士生导师的工作,按照“按需设岗、保证质量”的要求,补充了124名新的博士生导师,改善了博士生导师队伍的结构,较好地实现了博士生导师的新老交替。同时,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学术梯队的建设。例如,加强了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的选拔培养工作,实施了“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制定和实施了《西安交通大学“腾飞人才计划”实施办法》,第一批有9位优秀教授入选“腾飞人才计划”;组建以博士生导师为主体的学科研究生培养指导小组;制定博士生副导师的选聘条件,以利于学术队伍的配合和衔接;对具有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有计划地分批组织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加强人才引进工作的力度等。从1999年7月至今,学校补充师资261人,其中引进国内外人才51人,海外留学回国人员13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95人。
目前学校已形成了一支包括5名中国科学院院士、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58名博士生导师和总数达1 437人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全校在岗的博士生导师总数为358名,其中,60岁以下的占53.3%;有博士学位的133人,占55岁以下博士生导师的94.3%。年轻导师及有博士学位的导师人数有了很大的增长。
6.加强思想与文化教育,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在加强研究生专业基础、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学校也十分重视研究生综合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学校规划了校园文化工程,以思想与文化建设为目标,以“爱国爱校、追求真理、勤奋踏实、艰苦奋斗”的校训为内容,充分利用学校百年的办学历史、优良的办学传统和交大西迁的特殊财富,进行校风学风教育。学校建立了校史精华展馆、钱学森业绩展馆、杰出校友业绩馆、中国工程教育博物馆等,使之成为层次高、文化内涵深邃的素质教育基地。
近两年来,学校积极推进具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为重点的学生工作稳步推进,基本完成了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建设。同时,学校充分发挥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十分注意发挥研究生会的作用,积极引导他们开展各种学术、文体活动,多次举办全校性的研究生学术报告会或研讨会。2001年,学校还召开了首届研究生新生迎新晚会、首届研究生运动会、研究生英语口语大奖赛等,丰富了研究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通过这些活动,既提高了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又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学校还较早开展了研究生助教、助研、助管工作,制定了相应的规定、实施细则、考核办法等文件,在管理上已逐步制度化和规范化。从坚持多年的实践来看,该项工作不但锻炼和提高了研究生的工作能力,还对学校人事制度改革也具有积极作用。
7.不断开拓发展,多规格多模式培养高层次人才
在学校研究生教育规模稳步发展、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办学模式、培养类型方面也不断有所开拓,办学效益不断提高。
为适应国内人才市场对高层次管理人才的需求,作为首批培养工商管理硕士的试点单位,学校从1991年起开始招收MBA硕士生,至今共招收了1 277名MBA硕士生,其中已授予学位366名,为国家经济建设输送了一批理论联系实际的高层次应用型管理人才。此外,学校从1997年开展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工作,从1998年和2000年开始了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的教育工作,从2001年开始公共管理(MPA)专业学位教育工作,2001年底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学校开始了公共卫生(MPH)专业学位教育的试点工作。并且于1999年和2000年建立了能授予法学硕士学位的“两课”人才基地和授予教育学硕士学位的“职业教育”人才基地。近几年来,学校克服各种困难,就深化专业学位教育的质量、加强质量监督、抓好培养计划和教材建设等方面都做了许多开创性和建设性工作。近几年学校还在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学校与科研单位等联合培养人才方面开辟了新的途径。学校在上海、青岛、深圳等地建立了研究院,充分发挥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作用,既开拓了办学形式,又提高了办学效益。
三、我们的体会
多年来,学校的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工作始终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求发展,在改革实践中对研究生教育的认识不断得到深化,并创造和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特色。我们的体会是:
1.充分认识发展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和地位
西安交通大学作为建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大学,肩负着培养21世纪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任。加强研究生教育既是提高学校学术地位的需要,也是国家对学校的希望。为此,学校上下经过多次讨论达成共识,要将西安交通大学建设成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就必须大力发展和加强研究生教育工作,要将研究生教育作为强校之路。我们的体会是,要做好研究生教育工作,首先要从思想上和认识上明确研究生教育在学校应有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
2.将学科建设真正作为研究生教育乃至学校发展的核心
多年来,学校十分重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的到来,关于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我们的体会是:一要具有正确的学科发展指导思想,结合国际发展趋势,结合国情和学校实际,制定好学科发展规划;二是要充分关注和抓好学科的研究方向;三是要认真做好学术带头人的遴选工作,加强学术队伍建设;四是要建设好研究生教学科研基地,改善科研和实验条件,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实验室。学校在论证和实施“行动计划学科建设”的过程中,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反复讨论,确立了新形势下的学科建设目标:重组、重建一批21世纪高新技术的主干学科,发展一批适应区域经济建设需要的应用学科,以及建成支撑以上学科发展的高水平基础学科和人文学科,在“十五”期间实现“行动计划学科建设规划”中提出的“三个转变”,到2010年有10个左右学科达到或接近国际一流水平。这将是研究生教育乃至学校发展的核心和龙头。
3.以改革促发展,坚持把研究生培养质量放在首位
我们在研究生教育实践过程中体会到,坚持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开放,是加快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学校多年来,通过调查研究和与国际一流研究生教育的比较,坚持改革,坚持创新,使研究生教育不断发展。同时,要以严格执行培养计划为切入点,以严格做好质量评估为导向,以建立严格规章制度为保证,真正把培养质量放在研究生教育的首位来抓。为此,学校一直重视研究生质量的管理,通过制定一系列管理办法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来保障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在2001年召开的西安交通大学第十六次研究生工作会议上,学校选择规范教学秩序为切入点,完善与健全规章制度,制定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教风与学风。这说明了学校充分认识到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事业得以发展的关键,一刻也不能放松。
4.加强研究生院建设,建设一支过硬的管理队伍
学校十分重视研究生院的建设,校长徐通模教授亲自担任研究生院院长,并十分重视抓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以此为核心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制度。同时,根据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研究生院的组织机构,1999年结合学校机构改革,设立了招生办公室、培养办公室、学位和学科建设办公室、研究生工作办公室。随着加强专业学位的管理需要,2001年又增设了专业学位管理办公室。近几年来,研究生院的管理干部一方面积极推进管理工作改革,探索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研究生教育的管理办法和管理模式,另一方面为了提高管理水平,促进管理工作规范化和科学化,结合本职工作,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和研究生教育研究,完成了多篇研究论文,并承担了部分国家学位和研究生教育研究重点课题的研究。目前研究生院共有管理干部23人,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精干的、具有较高水准的研究生教育管理队伍,为学校的研究生教育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虽然学校的研究生教育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工作中还存在不足和问题:
(1)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面临着生源不足的忧虑。就2001年的统计看,硕士生考生中,本校毕业本科生约占43%,非重点院校毕业本科生占36%;博士生考生中本校毕业硕士生约占40%,非重点院校毕业硕士生约占28%。入学研究生在学科方面也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电信、管理、人文社会科学、经济等学科。
(2)从近几年申报新增学位授权点和2001年申报国家重点学科,以及研究生招生分析,我校导师队伍亟待加强建设。现有导师队伍还远不能满足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对硕士生而言,主要问题是入学研究生分布不均衡,有的学科师生比已超过了1∶10,导师指导力量不足,有的学科师生比平均不到1∶1。对博士生而言,目前有博士生导师358人,现年招收博士生750人,平均每个导师应培养2.1名,但有的学科平均不到1名,博士生集中在少数学科,如计算机学科师生比达到了1∶4.57,管理学科与经济学学科约为1∶7,这些学科的导师压力很大,博士生导师人数已难于支撑学校博士生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导师队伍问题还突出表现在三少:院士少、拔尖的年轻学术带头人少、留学回国博士少。
(3)高水平科研项目和充足的科研经费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基础,特别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973重大科研项目等国家级课题最适合于博士学位论文选题,若科研项目本身是在科学前沿领域,就为出大的创造性成果创造了条件。但有的研究生导师没有承担过国家级课题。由于科研经费不足,学校对研究生的助研补贴也比较少,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待遇远低于同类兄弟院校,这也是制约学校吸引高质量学生的因素之一。
(4)学校率先在全国开展博士学位论文创造性成果评价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其结果分析表明,大多数毕业博士生能达到甚至超过在全国重要期刊上公开发表3篇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但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拔尖的毕业博士生少。
面向未来,学校的研究生教育任重道远。我们将不懈努力,把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研究生教育的灵魂,把培养质量的提高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中心,以崇高的历史责任感,在实践中坚持改革,坚持创新,坚持开放,为创建一个结构更加合理、质量和效益更高的研究生教育,为把西安交通大学创建成为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而奋斗。
(研究生院供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