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现代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创新选择

现代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创新选择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组合”包括五个方面的情况:①采用一种新产品;②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③开辟一个新的市场;④掠夺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⑤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技术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关键,以往的研究表明,技术创新在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技术创新可以促进新兴产业的出现,并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式加快这些产业的扩张,使这些产业成为地区的主导产业。

现代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创新选择

第七章 技术创新的产业选择与产业结构调整

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看,1950年代之后,国际经济竞争表现出高度的“产业特征性”,具体表现为:第一,各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份额上的竞争加剧;第二,各个国家的竞争集中在各种产业部门上,即各国某一产业部门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份额上的竞争;第三,各个国家在产业部门上竞争力强弱的分布不均匀,各有所长;第四,在同一产业部门内竞争力上处于优势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处于劣势的国家则占较小的市场份额[1]。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作为主要投入因素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是由于资源禀赋的不同,各个地区在各产业创新上必然存在着相对的优势和劣势,如果某一地区在产业创新上不进行必要的选择和资源的有效分配,就难以获得技术竞争上的优势,这不仅削弱了该地区的经济竞争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整体竞争力。因此,各地区鉴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在进一步加强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上,利用政策扶持、政策引导等方式,促进优势创新资源向重点产业的集中,可以达到加快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地区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第一节 技术创新产业选择的理论依据

一、研究的合理性及适用性

在开始本部分的研究之前,有必要对研究的合理性及其适用性做出简单的分析。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而所谓的“经济发展”也就是指整个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的组合。“新组合”包括五个方面的情况:①采用一种新产品;②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③开辟一个新的市场;④掠夺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⑤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从这样的概念出发,创新应该存在于任何一个产业部门的整体发展过程中,这样对自主创新进行产业上选择也就没有了研究的必要。因此,对本研究进行概念和适用范围上的界定是必要的。

首先,研究将仅限于技术创新以及使用新技术等生产和研发新产品的范畴内。实际上也就是仅限于熊彼特创新理论中所提及的五种情况中的第一和第二两种情况,而不去考虑其他几个方面的创新形式,虽然这些创新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无时无刻都存在着。这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

第一,创新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创新不仅涉及产品的研发、技术的创新、生产工艺及其流程的改良,而且还涵盖了企业管理、组织、服务以及政府管理、服务、体制等的创新。但是自主创新与创新在概念上是有所区别的。自主创新更加强调创新的自主性,其提出是以国内技术的对外依赖性过强为背景的,是相对于技术的引进创新而言的[2]。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技术和新产品引进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也使中国在短短的二十多年中迅速崛起,但是,随着发达国家产业调整和向外转移传统制造业过程的逐步完成,以及中国一般制造业的逐步成熟,再靠技术和新产品引进就越来越困难,而关键核心技术的获得也是难以引进的[3]。因此,自主创新的提出,更多的是强调企业如何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技术的研发和生产等。从这个角度出发,本研究将仅限于产业的技术创新以及产品的开发、改进等情况。

第二,技术创新对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它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加快生产要素在产业间的转移,增强产业的竞争力,提高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可以说,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力量,因此,对于一个地区来讲,集中技术资源进行重点产业的技术创新研究,也是影响该地区经济发展乃至其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环节。

其次,本研究对于一个地区来讲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因为对于每个地区而言,产业体系的完备和资源的公平分配并不一定会使该地区获得竞争上的优势。由于资源禀赋的不同,各个地区在产业的发展上必然存在着相对的优势和劣势,也存在着进行产业选择的必要性。如果不考虑自身的实际条件,不切实际地发展一些自身不具有资源优势(包括技术优势)的产业,必然造成资源的浪费,而难以达到提高该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竞争力的目的。反之,如果从自身情况出发,有重点地选择应进行技术创新的主要产业,并对这些产业的技术创新采取制度上的扶持,鼓励创新资源向这些产业转移,可促使该地区达到提高这些产业的技术经济效益,拥有相关知识产权,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并最终实现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目的。同样,在一个国家内部的各地区之间,这种由产业竞争力不同所导致的地区发展竞争力的差距也是存在的,也影响着该地区在世界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因此,各地区鉴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利用政策扶持、政策引导等方式,利用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促进优势创新资源向重点产业的集中,可以达到提高地区产业竞争优势,促使地区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本研究将从省级的层面,针对地区发展的自身条件,构建对自主创新进行产业选择的模型和理论框架,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提出自主创新的产业重点。

二、技术创新产业选择的相关理论

1.技术创新与单一产业的发展趋势

自主创新的产业选择是我国在新形势下产生的新需求,并没有成熟的理论可供借鉴,但是从目前关于产业问题的一些研究成果中,仍可以找到有价值的理论。

技术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关键,以往的研究表明,技术创新在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技术创新可以促进新兴产业的出现,并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式加快这些产业的扩张,使这些产业成为地区的主导产业。而对于那些发展已趋于成熟,产品的价格需求弹性相对较小的行业,技术创新则会使这些行业的利润率下降,从而促使这些产业的生产要素向外转移,达到促进产业升级的目的。

对单个产业而言,产业的发展都会经历一个“兴起——扩张——减速——收缩”的历程,一般来说,技术创新多发生在一个产业的兴起和快速扩张阶段,这是因为,产业的兴起往往与新产品的开发相联系,随着新产品逐渐被消费者所认同,消费会不断增大,而同时技术创新又会大幅度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促使该产业快速扩张,从而使该产业进入高速增长的阶段[4]。当产业发展进入到成熟阶段后,技术创新就会逐渐减少,创新速度减缓。

图7-1描述了技术创新对单个产业中产品价格及成本的影响,以及该产业产品发展阶段的情况。在产品发展的第一阶段,技术创新通过提高生产效率等方式促使该产业产品成本和价格大幅度下降,产品生产进入快速扩张时期。这时由于技术创新引起的产品价格和成本下降的幅度都较大,虽然技术创新会导致该产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而引起价格的下降,但产品的价格高于成本,因此,对于该产业而言技术创新是有利的。进入第二阶段后,技术创新使该产业产品成本下降的速度明显趋缓,产品价格与产品成本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这时技术创新虽然仍在继续,但是由于价格与成本之间的差额越来越少,产业的利润降低。如果这时技术创新仍在进行,产品生产效率的提高终将使该产业的产品价格降到与成本相同的地步,即图中所示的X2点,这时技术创新已无力再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但仍将可能导致产品价格的下降,因此技术创新将趋缓,从而使产业的增长速度降低,这时生产要素就会从该产业部门大量流出,尤其表现为该产业部门的劳动力数量锐减,相应地,该产业的产值比重也会出现大幅度的下降。这也使得一些昔日曾从现代技术革新中得到好处的工业部门在削减成本的机会上趋于枯竭,促使发明家把注意力转移到更有希望的领域中去。因此常常把技术革新引向建立起一个新兴的工业(部门),来与过去曾受益的工业(部门)相竞争,从而进一步限制了后者的增长潜力[5]

图7-1 技术创新对单个产业产品价格及成本的影响

2.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及产业竞争力的变化

新熊彼特主义者多西等人指出,从世界范围来看,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同时存在着不同的(“较好”或者“较坏”)技术、产品和企业,而且这些企业的技术吸收、积累和创新的能力也是不同的,一些国家比较先进,一些国家比较落后;或者在一个国家内一些产业部门比较先进,另一些产业部门比较落后[6]。按照库兹涅茨的分类,也就是在任何一个时点,总会看到多种处于不同增长速度的产业,即低增长部门、高增长部门和潜在高增长部门的同时存在[7]。一般来讲,高增长部门是由于技术的创新、需求的迅速扩大以及人力资本等的充足供应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而获得了增长的相对优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创新的扩散和产业的发展,新需求的产生,以及原高增长部门产业价格弹性的不断降低,原高增长部门的地位就会被新的产业部门所代替。在随后递进的发展过程中,潜在的高增长产业部门又会转化为现实的高增长产业。这是一个连续变动的过程,可以说,产业结构的变动就是通过产业间这种优势地位的更迭实现的[8]

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同时导致了产业竞争力格局在一个地区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变化。新熊彼特主义者们的研究表明,技术创新影响着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国家中某些产业竞争力的变化。当新兴产业出现时,那些技术水平高、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企业纷纷通过自主技术创新向市场推出新产品,这样就在世界范围内导致国家(地区)之间和国家(地区)之内的两个基本调整过程:一是新技术在那些技术水平高和技术创新能力强的“比较优势”的企业和部门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使某一地区的相关产业部门技术平台处于领先地位。这些新兴产业部门中的新技术相对于其他国家(地区)相应传统产业部门中的老技术,形成了明显的“创新差距”,这就导致其在生产率和产品价格上的优势,从而导致该产业部门贸易出口额的增长,使其处于领先地位。二是促使国际市场上贸易份额的分配产生调整。那些产业技术水平及其创新能力领先的国家(地区)在世界市场上会逐步取得更多的份额,从而形成更多的利润。这样就导致了国家(地区)与国家(地区)在经济增长方面的差距[9]。弗里曼的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专利保护和技术诀窍的作用,即便新技术在国际上扩散,原创国家一般来说仍可以在该产业部门中维持10~15年的龙头地位[10]

但是对于大多数国家而言,进行原创性的自主创新难度较大。从世界科技进步的现状来看,真正具有和从事原创性自主创新能力的国家仅10个左右,即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瑞典、瑞士等,而且其成员相对稳定,这些国家分别瓜分了世界主要技术密集型产业部门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从国际产业技术转移的路径看,一个新兴的产业部门总是在少数最发达的国家通过原始自主创新而产生,之后其他大量的国家通过技术引进的方式学习和模仿这一新技术,并将其本土化、规模化,在本国也形成这一新兴的产业部门[11]。但是由于技术引进的时滞性,因此在一个产业内原创的发达国家与一般技术引进国之间在产业技术平台上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通过引进、使用进口技术,后进国家虽然会获得比较工业化优势,但这只是发生在成熟的产品和产业中。可是这种选择显然只是一种靠低工资获得低增长的发展模式。如何实现发展中国家的赶超,新熊彼特主义者佩雷斯(C.Perez)等人认为,在技术引进基础上的自主二次创新是主要的赶超途径,条件是在技术系统发展的早期阶段参与进去。因为仅仅引进、使用进口技术而不进行二次创新,后进国家就会陷于两种“恶性循环”:一是在产业技术系统内,领先者越来越领先、落后者越来越落后,差距不断保持并扩大的循环。二是后进国家为了避免落后,不得不进行再引进,陷于引进、使用、再引进、再使用的循环。因此,真正的追赶和超越过程只能通过获得参与技术生成和技术改进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使用”它们,才能实现。弗里曼等人对日本技术创新的研究结果表明,为了成为国际技术的先导,并不特别有必要成为世界基础科学的先导。为了吸收和发展当代最重要的新技术,应该在基础研究方面有很强的能力,但是,随着世界范围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为了发展和开发竞争超前的新技术,没有必要在科学方面领先。后进国家作为新产品、新工艺的早期模仿者或创造者,参与到产业部门内技术系统的生成与改进中去,较早地进入新技术系统是超越过程的决定性因素。而且,弗里曼等人的实证研究表明,在新技术扩散期随后作出的创新,即后进国家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再进行二次创新,在一定条件下甚至会提供总经济增长中进步的成分,它们可能使经济运行倾斜到更高速的经济实效上去[12]

3.技术创新与主导产业的选择

正是由于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明显的变化,一些经济学家将技术创新的程度作为衡量产业发展阶段的重要指标。罗斯托认为,在任何时期,各部门的成长速度都是不相同的,为数不多的主要成长部门迅速扩张对于保持经济的全面冲击力起到了重要的直接和间接作用[13]。罗斯托把这些产业称为主导产业。同时罗斯托区分了主导增长部门和主导循环部门,他认为,主导增长部门是引入了创新的真正的主导部门,而主导循环部门是未引入新生产函数,受高利润率影响的辅助增长部门或派生增长部门。只有前者更迭,才能带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后者只能支撑特定周期的繁荣,却不能带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主导产业的形成是需要一定条件的,罗斯托认为必须具备的条件是:①足够的资本积累;②充足的市场需求;③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他对创新对主导产业产生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不仅如此,罗斯托同时认为技术创新还是主导产业对整个经济最大的促进作用之一,主导产业正是依靠技术上的创新获得了新的生产函数,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同时通过技术的扩散效应,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激发新的需求(包括技术创新需求),从而刺激其他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形成整个经济体快速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根据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罗斯托将经济成长的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即:一是传统社会。他把牛顿以前的社会称为传统社会,实际上是指科学技术发展缓慢,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前资本主义阶段,不仅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还包括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二是为“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此时,近代科学技术开始在工农业中发挥作用,占人口75%以上的劳动力逐渐从农业转移到工业、交通商业和服务业。三是“起飞”阶段,相当于产业革命时期。在此阶段,积累率提高到10%以上,有一种或几种主导产业带动整个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建立了有效的制度体系。四是向成熟挺进阶段。在此阶段现代先进技术已推广应用到各个经济领域,旧的产业部门逐渐退出,新的产业部门已经出现,国民收入中的10%~20%被用于投资,同时农业人口锐减。五是高额大众消费阶段。这时工业已经高度发达,主导产业部门转移到耐用消费品和服务业部门。后来,他在自己出版的《政治与成长阶段》一书中又增加了“追求生活质量”的阶段,将此阶段的主导产业定位为提高生活质量的产业,包括教育、保健、医疗社会福利、文娱旅游等部门。

现代世界产业的发展历史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需求的不断变化,主导产业确实经历了不断更替、转换的历史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创新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 技术创新产业选择模型的构建

一、选择评价体系的构建

对技术创新的产业选择应建立在系统的定量及定性研究基础上。在此从产业的发展基础优势、科技研发基础优势以及产业的资金基础优势三个维度构建地区技术创新的产业选择评价体系,同时每一个维度都由多元参量组成,见图7-2所示。

图7-2 技术创新产业选择的分析框架

对自主创新的产业选择应建立在系统的定量及定性研究基础上。在此将从以上几个维度构建地区自主创新产业选择的评价体系。

(一)产业发展基础优势

对自主创新进行产业选择,其选择的范围应主要考虑以下两类产业:第一,目前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在地区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的产业。由于在地区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这些产业往往是本地区的主导产业,一般均处于上升阶段或成熟阶段,需求弹性相对较大,其发展能够带动地区经济的提高。对这些产业进行技术创新可以提高其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同时由于需求弹性相对较大,生产成本降低所引起的价格的下降,可以扩大对这些产业的需求,进而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该产业的产品出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地区的产业竞争力。

第二,产业附加值相对较高,能够促进产业升级的产业部门。技术创新对产业发展最大的影响是促进了产业结构的演进,因此,促进产业升级是进行自主创新产业选择最主要的目的。但是对产业升级的理解并不仅仅是表面上所理解的一、二、三产业间主导地位的替代,必须从本质上去把握产业升级的真正含义。产业升级从本质上讲,应是高附加值产业对低附加值产业的替代。从产业结构升级的发生机理上看,对于不同的产业,其要素投入产生的附加值是不同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低附加值产业的生产要素就会自动转移到高附加值的产业上,从而促进这些产业产值比重和劳动力比重的大幅度增加。三次产业间地位的转换,实际上也是生产要素转移而产生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来选择,那些目前产值比重相对较低,但产业附加值高的产业部门将是主要的选择对象,虽然这些产业部门目前还未成为地区的主导产业,但发展潜力很大,需求弹性和产品利润都相对较高。加大对这些产业部门的技术创新一方面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另一方面还可以明显地提高地区的经济总量。不过在选择的同时,还应对真正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和处于派生增长地位的产业进行区分。

因此,产业的竞争优势是一个产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基础条件,综合以上两方面,确定以下指标为衡量指标:①产业产值比重;②产业区位商;③销售总额比重;④利税总额比重;⑤从业人员比重。

其中,产业区位商是反映不同产业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Qi=(ei/en)/(Ei/En

式中,Qi为某区域i产业的区位商;ei为该区域i产业经济水平(如产值、增加值就业等);en为该区域所有产业总的经济水平;Ei为该国或该地区i产业的经济水平;En为该国家或该地区所有产业总的经济水平。当某一产业的区位商大于1,表明该产业专业化程度比较高,也就意味着该产业生产较为集中,具有相对规模优势,发展较快,在该国或该地区中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

(二)科技研发基础优势

对某一地区自主创新进行产业选择应建立在该地区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因此,该地区现有的科研实力、科研资源的分布情况、各产业的科技研发情况等都应当是考虑的因素。对一个地区来讲,自主创新产业选择的目的就是要集中优势资源对重要的产业进行技术上的创新,也可以说是技术研发上的一种“倾斜式发展战略”。但是仅考虑产业的发展情况是不够的,在知识经济的今天,谁能够最先掌握最先进的技术,谁能够最接近“创新源”,谁就具有了竞争上的优势,因此,在具有一定研发基础的情况下展开技术研发可以较快地获得技术创新。

在此可以确定以下指标为衡量指标:①R&D投入比重。②R&D投入强度。即R&D投入经费与销售收入之间的比重,考察每个行业的科研投入强度。③比较劳动生产率。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某一产业部门的产值比重与其劳动力比重之间的比率,它反映了1%的劳动力在该部门创造的产值比重。一个部门的相对收入比重越高,劳动力相对比重越低,比较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反之亦然。比较劳动生产率越高,说明该部门1%的劳动力生产的产值在总产值中的比重越高,由此可以说明该产业在全部产业中的重要性。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资源总是从比较劳动生产率低的部门向比较劳动生产率高的部门转移,这也就意味着,比较劳动生产率高的部门将不断拓展,比较劳动生产率低的部门将逐渐收缩。因此,比较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从一个方面说明了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④相对资本生产率,即1%的资本的产出情况,说明了产业资本利用效率的高低,一般来讲,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其资本的产出水平也相对较高,因此,也可以反映出产业的技术进步情况。⑤新产品产值率。

(三)产业资金基础优势

在知识经济时代,虽然高新技术的使用可以大大提高要素资源的产出率和产品的附加价值,但同时科技的研发投入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很多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也往往是资本高度密集的产业。在我国,资金已逐渐成为制约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因素[14]。从这个意义上讲,衡量各产业的资金状况,对于确定自主创新的优势产业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此,确定以下指标为产业的资金基础优势指标:①资产总额比重,其中资产总额为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和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的总和。②相对资本密集度,即资产总额比重与从业人员比重的比值。

技术创新的产业选择评价体系见图7-3所示。

图7-3 技术创新产业选择的评价体系

二、数据的处理及评价方法

为了使各项指标值具有可比性,须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使原始数据处于同一个数量级别上,从而解决数据之间的可比性问题。数据无量纲化处理的方法很多,如“0-1标准化法”、“最小-最大标准化法”、“模糊隶属度函数法”、“比重法”等,在此采用“Z-score标准化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具体方法如下:

其中,x为标准化后的变量值,x为原始数据值,μ为各变量的算术平均值,σ为各变量的标准差。

研究的主要方法如下:第一,总评价值采取加权法进行,对各二级指标赋予一定的权重,然后采取加权合成的方法计算出总评价值,根据总评价值进行产业的技术选择;第二,对产业发展基础优势和科技基础优势两项二级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总评价值,对产业资金基础优势采取等权重法得出总评价值;第三,三个二级指标的权重采取因子赋权法进行赋权,这样避免了主观赋权法对总指标可能产生的主观影响。

第三节 技术创新产业选择的实证分析

根据构建的选择评价体系,以江苏省2010年制造业数据为依据,对其进行技术创新产业选择的实证分析。江苏省是中国重要的制造业集中地,也是中国科技较为发达的地区,其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提高。同时江苏省科技创新能力较强,也具有进行技术创新选择的可能性。因此,以江苏省为例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产业发展基础优势情况分析

通过测算,江苏省2010年制造业各行业的产业发展基础优势情况的原始数据如表7-1所示。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2010年江苏省工业各产业产值总额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在制造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最高。家具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以及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业在制造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最低。

产业区位商方面,江苏省的化学纤维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等行业在全国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尤其是化学纤维制造业的区位商高达2.3520,在全国专业化优势十分明显。

销售总额比重方面,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销售收入所占比重最高,而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烟草制品业、食品制造业在江苏省工业销售总额中的比重均较低。

在利税总额比重指标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在江苏省利税总额中所占比重较高,是江苏省主要的利税来源行业,而家具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等行业在江苏省利税总额中所占比重较低。

在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指标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的从业人员所占比重最高,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也较高,烟草制品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等行业的从业人员较少。

表7-1 2010年江苏省制造业各行业产业基础优势情况

续表7-1

资料来源: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11)计算而得。

对以上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江苏省制造业各行业的产业发展基础优势进行综合评价。首先对所有样本和因子进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和KMO检验,从表7-2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382.985,显著性水平为0.000<0.05,则其拒绝原假设,即测试样本各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不为单位矩阵,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KMO值为0.690,大于0.5,同样说明了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表7-2 KMO and Bartlett球度检验

从分析结果看,置信度达到100%,前两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度达到93.949%,即以2个新的综合指标代替原来5个指标的有效性达到93%以上,评测结果令人满意。其结果见下表所示。

表7-3 因子变量解释方差总和表

Extraction Method: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根据主成分与相关指标的系数,可以发现,第一主成分中X11、X14、X15、X13和第二主成分中X12的系数均大于同列中其他指标的系数。表明第一主成分主要代表制造业的生产、盈利和吸纳就业的能力,反映了行业的产业发展规模情况;第二主成分主要代表制造业在全国制造业中的地位。因此第一主成分可以认为是制造业规模指标,第二主成分是制造业地位指标。

表7-4 产业发展基础优势各指标与载荷因子相关系数

Extraction Method: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2components extracted.

江苏省各制造业产业发展基础优势评价结果见表7-5所示。从表7-5可以清晰地看到:江苏省在产业发展基础上最具有优势的行业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其次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排在第三的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其余排在前十名的产业分别为纺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由此可以看出,江苏省发展基础较好的产业主要是一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在前十名产业中有八个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但同时纺织服装产业在江苏省的产业中也具有较为明显的基础优势。而家具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食品制造业的产业发展基础优势相对较弱。

表7-5 江苏省市制造业各行业产业发展基础优势情况表

续表7-5

二、制造业各行业科技研发基础优势情况分析

科技研发基础优势衡量的是区域制造业在科技研发、资源的产出效益以及生产效益等方面的情况,这也是自主创新产业选择的重要参考因素。江苏省制造业各行业科技研发基础优势情况以2010年江苏省统计数据为依据进行测算,其中R&D投入比重和R&D投入强度采用江苏省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各行业科技研发基础优势中各指标的原始数据见下表所示。

表7-6 2010年江苏省制造业各行业科技研发基础优势情况(www.daowen.com)

续表7-6

资料来源: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11)计算而得。

对所有样本进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和KMO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统计统计量的观测值为61.486,显著性水平为0.000<0.05,则其拒绝原假设,即测试样本各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不为单位矩阵,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KMO值为0.524,大于0.5,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对江苏省制造业科技基础优势指标数据主成分分析的结果显示,分析置信度达到100%,前2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均大于1,且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78.010%,可用2个新的综合指标代替原来的5个指标。

表7-7 因子变量解释方差总和表

Extraction Method: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其中第一主成分中X21、X22、X25相关系数均较高,这三项指标考察的是行业的科技投入、创新能力,因此,可以将第一主成分定义为行业的创新能力指标。第二主成分中的X23、X24相关系数较高,这两项指标衡量的均是行业的效益情况,因此可将第二主成分定义为行业的效益指标。

表7-8 科技研发基础优势各指标与载荷因子相关系数

Extraction Method: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2components extracted.

江苏省各制造业科技研发基础优势评价结果见表7-9所示。从表7-9可以清晰地看到:江苏省在科技研发基础上最具有优势的行业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其次为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排在第三的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其余排在前十名的产业分别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纺织业、金属制品业等。由此可以看出,江苏省科技研发基础较好的产业同样是一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尤其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在科技研发基础优势指标上的得分远远高于其他行业。而该项指标得分较低的行业则主要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家具制造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以及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等。

表7-9 江苏省制造业各行业科技研发基础优势情况表

续表7-9

三、产业资金基础优势情况

产业资金基础优势情况中两项分指标的权重采取主观赋权法进行赋权,根据两项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对资产总额比重和相对资本密集度指标分别赋予0.4和0.6的权重。2010年江苏省制造业中各行业资金基础优势指标及总指标得分情况见表7-10所示。排在第一位的产业为烟草制品业,其次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第三位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该项指标上的综合得分也较高。而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家具制造业以及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等行业的资本基础优势相对较弱。

表7-10 江苏省制造业各行业资金基础优势情况表

续表7-10

四、技术创新的产业选择分析

通过以上的测算和分析,可以对江苏省技术创新的主要产业进行选择。将各二级指标得分情况分为高、中、低三类(其汇总情况如表7-11所示),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从表中所列可以看出,在产业发展基础优势、科技研发基础优势和资金基础优势三项指标上均得分较高的行业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纺织业。这些行业应是江苏省今后一段时间重点进行技术创新的领域。

第二,在产业发展基础优势、科技研发基础优势和资金基础优势三项指标上得分均较低的行业有:饮料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这些行业无论从哪一个方面进行评价,都不具有发展的优势,因此,江苏省不应在这些行业的技术研发上投入太多的精力。

第三,金属制品业的产业发展基础优势和科技研发基础优势均较好,但是资金基础优势处于中等水平,说明该行业发展潜力较好,但资金投入不足。医药制造业的科技研发基础优势较强,但是产业发展基础优势和资金基础优势处于中等水平,这表明该行业属于科技含量较高的行业,但是目前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资金投入相对较少。这两个行业应在科技创新上加以扶持,促进这些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产业发展基础较好,但是科技研发基础优势和资金基础优势不明显,可以看出,这一产业在江苏经济中的地位已经处于下降阶段,可以在这一产业上投入一定技术研发,以延缓其衰退的进程,延长其生命周期,为江苏省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撑。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资金基础优势较为明显,但科技研发基础优势较低,产业发展基础优势也相对不明显,可以进行适当的技术扶持,促进产业的科技发展。

第四,化学纤维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及压延加工业以及造纸及纸制品业在三个二级指标上的发展均处于中等水平,对于这些行业可以针对当前产业的技术发展方向,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产业加以发展。

第五,农副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等行业,在三项指标中大多处于中等地位,这些行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附加价值较低,今后不宜在这些产业上进行太多的科技投入。

表7-11 江苏省技术创新产业选择评价指标汇总表

续表7-11

第四节 促进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当前产业的技术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产业发展趋势,在提高我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以产业融合提高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产业融合是在信息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产业发展模式,是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渗透力的不断增强,逐渐出现的不同产业边界逐渐消失,不同产业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新的融合产业的现象。产业融合是在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产业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的一种发展模式和产业组织形式[15]。这一现象的出现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发展,刺激了一些新兴产业的出现,拓展了高科技产业的生存空间,而且提高了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产业融合现象的出现对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以传统工业化为基础的产业经济中,各产业发展建立在严格的技术边界、业务边界、运作边界和市场边界的基础上的,不同产业所使用的关键(主要)技术是不同的,虽然在不同产业中也存在着通用技术的使用问题,但这些技术还只是作为辅助性技术而存在[16]。由于不同产业技术先进性的不同,由此导致了不同产业扩张速度的不同。但是信息化时代下所产生的产业融合,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是数字技术在不同产业的使用,并且数字技术成为各产业的关键技术,这使不同产业间的技术差距逐渐缩小,尽管各产业部门之间“生产率上升率不均等增长”的现象依然存在,但是其程度大大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产业融合不仅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为传统产业和一些衰退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改变了产业的收入弹性,而且数字技术的使用使产业的整体技术优势不断提高。

在我国,产业融合的现象已开始出现,数字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很多产业部门之中,这对我国的产业而言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一次机遇。对此,我国一方面需要加快高新技术的研发,另一方面则需要不断促进产业间的相互融合,而不是简单地让高科技产业完全取代传统产业,是要通过新旧产业的交互作用和融合渗透,创造出全新的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产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要打破现有的管理体系和管理规则,为产业融合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正如Ypsilanfi和Xavier指出的,融合的中心问题“不是怎样去管制融合而是怎样使管制在融合事实面前必须改变”。采取较为灵活的管理方式,尽量减少传统的产业分立管理所带来的新兴产业发展障碍,对于尝试产业融合的企业应采取鼓励措施加快其发展。同时还应尽快促进高校交叉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加快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为产业融合提供智力保障。

二、以模块化带动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信息化所产生的产业融合现象,使产业形成了以模块化为主的结构关联。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企业中相对独立的业务结构单元更容易被分解出来,也就是说,在产业融合中,原先的分工细化得到重新整合,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个个可进行独立设计和半自律性的子系统(即模块)。同时信息技术以及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把分散在不同领域和由不同主体掌握的信息联结起来,产生积累和互补效应[17],使产业关联从依次传递关系转变为总体集成关系。这样,结构关联就表现为,按照某种联系规则将可进行独立设计的子系统统一起来所构成的更加复杂的系统或过程[18]

模块化的组织形态对产业创新具有重大意义。由于每个模块都具有可独立设计的性能和半自律性,在其总体集成时就相对简单一些,进而提高了整个产业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大大降低了系统调整和运行的成本,这样在对技术含量高、结构复杂、专业性要求更高的信息社会开展技术创新的成本也会大大降低,使产业的研发能力显著提升。同时,由于“隐藏信息”是模块化的关键,这使得在各模块内部多个主体同时开展创新设计竞争成为可能,这种根据“看得见”的系统信息,在遵守共同界面标准的前提下,“背对背”地相互独立地完成各自的研发,可以提高自主创新的动力,使熊彼特“创造性毁灭”的机理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推动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激增。

因此,应重视新经济下产业组织形态的这一新态势,在一些重点产业和产业集群中推广模块化组织形态的建设,以此增强产业应对外界环境的灵活应变能力,激发创新动力,从而推动我国产业创新能力的提高。政府要通过制度安排,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促进企业对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掌握。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使企业能够更加专注于核心业务的生产,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以适应模块化趋势的要求。各地区可以通过信息平台的建设,为企业提供相互合作的信息,使企业能够根据产品等的需求进行自由组合,这一方面增强了企业的相互竞争,使企业能够更加注重技术的创新;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自由选择,寻找到优秀、合适的合作伙伴,促进产品技术附加值的提高,进而达到提升产业整体创新能力的目的。

表7-12 不同时期产业组织形态的变化

资料来源:张彤玉等.技术进步与产业组织变迁.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3)

三、以产业集群加快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种集体努力、合作开发的进程,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是不可能完全承担技术创新的全部费用和压力的,一般而言,企业在技术创新中会将其创新费用和压力分散到伙伴企业以及为技术创新服务的各种中介组织中。产业集群的空间模式可以大大降低自主创新的风险和费用,提高地区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与能力。首先,产业集群有利于集体式学习,在许多企业集聚的情况下,大量的知识、信息与技术以及经验诀窍能得以在整个地区快速流动,从而提高企业和机构的创新能力。其次,产业集群有利于降低不确定因素等风险,增强自主创新的信心;在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的进程中,因为有大量企业创新的对照比较,企业能更好地理解创新的风险并加以规避,自主创新的信心也因此而大大增强。其三,集群中部分企业的创新活动及其成果的应用增加了其他相关企业的创新压力,形成产业集群创新的挤出效应,从而带动其他相关企业的创新并促进集群的整体创新与集成创新。因此,产业集群化有利于地区自主创新的成功。

产业集群是在市场竞争基础上形成的,不是短时期内由政府通过强制性手段建立起来的。产业集群的形成受区域经济开放程度和社会关系网络、制度环境、产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因此,我国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促进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第一,要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开放程度,面向国内开放市场,提高企业的全球竞争意识;第二,改善制度环境,聚集人才等高级生产要素,减少企业合作的不确定性;第三,营造区域创新文化氛围与宽松工作环境,培育大量的企业家与科技人才资源,培养创新精神;第四,各地区要对产业集群进行明确、科学的规划,对现有的开发区要进行科学管理,围绕重点产业促进企业间的相互合作和集聚,引导投资方向;第五,政府要加强监管,在产业集群内部营造良好的市场秩序,维护公平竞争,同时加快对相关法规、措施的制定;第六,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政府一方面要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优良的基础设施,同时还要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诸如工商、税务、产品质量等多方面的优质服务。此外,政府还要明确产业集中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不是某一产业在地域空间上的集中,对于现有的经济开发区或工业园,要积极引进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的加入,促进其外部优势的产生,推动它们向真正的产业集群的方向发展。

四、加快产业的科技全球化进程

强调自主创新,并不等于把它和引进消化吸收对立起来,相反,要通过对外开放,更好地利用国外的科技资源。近10年来,科技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科技发展的相关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的程度在逐渐加强。有资料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和欧洲跨国公司中,高度依赖外部技术资源的企业的比重,已经从平均不到20%迅速上升到80%以上,而且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通过合作来缓解不断增强的竞争压力。与此同时,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向海外转移技术的速度也在大大加快,在信息产业和其他技术升级较快、产品更新较快的产业中,除极少数独家垄断的技术外,先进技术和产品向海外迅速转移的趋势已经较为普遍[19]。各国科技系统的开放程度也在不断增强,随着外部技术来源特别是跨国技术的影响日益增加,许多重要产品的技术系统已不受国界的约束和限制,成为全球性的技术系统。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扩散提供了渠道。在这种情况下,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掌握先进技术的可能性大大增强,为这些国家和地区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中国可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全球化的良好机遇,加快自身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对此,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加大对国外先进制造业、先进技术和研发企业的引进。外商投资可以通过人力资源外溢效应、示范效应、合作效应等促进本地科技水平、技术含量以及创新能力等的提高。但要注意营造内外资之间的公平市场环境,这样可以加大外商投资的溢出相应。先进技术的引进则可以使各地区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少的资金投入获得较为先进的技术,这是提高自身技术优势的一个简单途径。但是在引进之后,要注重对引进技术的二次创新。新熊彼特主义者佩雷斯(C.Perez)等人认为,仅引进和使用领先国家的技术而不进行二次创新,后进国家在产业部门内不可能赶超先进国家(Perez,1988)。目前,我们的问题正是引进的技术多,用于技术引进的资金也很多,但用于二次创新的资金和人才却相对缺乏,由此带来的结果是,与发达地区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因此,要加强对先进技术消化和吸收的力度,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本土化的创新,使其更能适应生产的需要,以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地区之间的差距。在引进技术的同时,还要注重对研发机构的引进,研发机构对当地的技术人才的培养以及技术的示范作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我国研发能力提高的关键外部力量。

另一方面,要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和扶持中国企业“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科技资源有效配置的良性机制。帮助企业通过建立海外研发中心或收购海外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以及合作研发等多种途径,提高中国企业获取产业核心能力的效率。现在国内的一些企业如北京联想集团、浙江万向集团等均已通过收购、兼并参股国外企业等方式获得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核心技术,提高了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其他企业可以借鉴其成功经验,通过提高自身技术创新能力达到提升我国产业整体创新能力的目的。

五、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在促进产业自主创新上的引导作用

政府在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方面承担着不可或缺的责任。政府一方面需要通过制度建设,为重点产业的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另一方面要通过产业引导等方式,促进创新资源向重点产业的转移和集聚等。对此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大对重点产业、支柱产业关键技术的扶持力度

世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对于那些在地区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重点产业、支柱产业以及符合世界产业发展趋势、对地区经济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关键技术,加强自主创新的总体部署和合理安排将是促进这些产业取得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经济增长理论的近期研究也表明,普遍的、没有区分的支持和扶持并不能带来经济的长期增长,相反,还会产生较强的负效应。这主要是因为“偷生意效应”的存在。阿尔文·扬认为,他人可以从两个方向——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偷去”创新者的创新利润流,即不仅通过产品的质量创新而且通过产品模仿来分割创新的垄断利益,因此,经济规模(一般用人口规模或人力资本数量代表)愈大,参与分割创新收益的人就愈多,“偷生意效应”就越强;而且,如果“偷生意效应”主要通过生产模仿产品来分割原有垄断利益时,将出现负的规模效应(Young,1998)。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的政策只是简单地对所有研究部门实行“遍地开花”式的资助,那么,很可能只是激励产品的模仿,从而只影响收入水平,而不能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率;相反,如果政策立足于激励产品的质量创新,并根据R&D的研究深度实行重点资助或配额资助,那么,就可以提高长期经济增长率。因此,政策资助应该向创新难度大的人员或项目倾斜。

但在我国,对重点产业关键技术自主创新的有效政策安排还较少,这不仅导致重点产业的技术创新长期性、持久性不强,投入力度不够等问题,而且造成了一定的负效应,使资助的作用不能有效发挥,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对此,我国和各地区应根据自身的产业特点、产业的行业结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以及国际技术发展的趋势,尽快制定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自主创新战略,包括进行自主创新的重点产业、自主创新的模式、自主创新的支持方式等,及早出台重点扶持企业专利实施、产业化的政策措施。同时加大对产业自主创新的公共财政投入力度,设立产业研发基金,对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设备的研发提供一定的支持。

2.从技术需求的角度拉动产业自主创新

技术创新同样受到需求和供给关系的制约,在现行的科技政策体系中,对如何激励企业、个人进行创新已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政策,但缺乏从技术创新需求的角度拉动自主创新的政策,现有的创新需求政策单一,现在除政府采购外,尚无相关的刺激消费需求向国产新产品倾斜的政策,同时对于进行自主创新的国内企业也缺乏足够的政策扶持,这势必影响各产业中企业的创新动力,也制约了产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3.加大对产学研的政策鼓励

各级政府要重视科技政策、产业政策在促进产业自主创新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广泛借鉴国内外城市的有益经验后,尽早制定出针对自身实际情况、有效的相关政策。鼓励有条件的科技企业优先上市,拓宽这些企业的融资渠道。在制定战略时要注重加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为我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良好的引导作用。

【注释】

[1]王顺义.自主创新与产业竞争力的关联.科学,2006(2)

[2]陈冬.新型工业化理论与实证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05

[3]陈晓彬.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启示.企业技术进步,2006(2)

[4]苏东水.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35

[5][美]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商务印书馆,1985:187

[6][意]G.多西等.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352

[7][美]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商务印书馆,1985:155

[8]周振华.产业结构优化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87

[9][意]G.多西,L.苏蒂.技术进步与国际贸易.载: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508

[10]Freeman,C.The plastics industry:a comparative study of research and innovation.National Institute Economic Review,no.26,p.22-62

[11][意]乔瓦尼·多西,吕克·苏蒂.技术进步与国际贸易.载: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506

[12]C.弗里曼.日本:一个新国家创新系统.载: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416

[13][美]W.W.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商务印书馆,1963:21

[14]殷醒民.中国工业与技术发展.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69

[15]厉无畏.产业融合与创新.上海管理科学,2002(4)

[16]周振华.产业融合:新产业革命的历史性标志.产业经济研究,2003(1)

[17]张彤玉等.技术进步与产业组织变迁.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3)

[18]周振华.产业关联深化的新变化、基础及其结构平衡.东南学术,2005(1)

[19]江小娟.理解科技全球化.管理科学,2004(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