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全球化背景下的技术交流与技术保护的发展趋势

全球化背景下的技术交流与技术保护的发展趋势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全球化背景下的技术交流与技术保护发展趋势1.国际间技术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国际间技术交流与合作因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而越来越频繁。例如,近十年来在发达国家新增的国民生产总值中,70%左右与高科技成果的交流有关。因此,现在技术安全问题已引起了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许多国家都相应制定了严格的技术保护政策。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技术交流与技术保护发展趋势

1.国际间技术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

国际间技术交流与合作因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而越来越频繁。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国际技术贸易呈直线增长态势。据UNESCO最近的统计,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国际技术贸易总额仅为25亿美元,70年代中期增至110亿美元,1985年又猛增至500多亿美元。到2000年已超过了2000亿美元。世界技术贸易额年增长率近20%,大大超过一般商品贸易年增长率3.3%的发展速度,而且技术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5)同时,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技术贸易的主要承担者跨国公司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3.7万家增至2000年的6万多家,跨国公司境外机构也从24万家升到80万家。 (6)

国际间技术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在全球化背景下,高科技产业更新速度加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在高技术的研究开放过程中,常会出现一种产品还未推出市场,就有可能被别人的更先进的技术和产品所替代,惨遭扼杀在襁褓中的命运。各国为了顺应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减少风险、提高竞争力,逐渐加强了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合作。例如,在美国硅谷地区的跨国公司,30%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是在日本与欧洲进行的,90%的组装工作是在第三世界进行的。 (7)二是在高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计算机及软件、微电子、核能、航空航天新材料新兴产业迅速发展起来,在产业高级化过程中,建材冶金化工、食品加工、机械造船等传统产业及其技术为了寻找新的市场,于是加速向科技水平比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迁移。三是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为了尽快追赶上发达国家,也纷纷加大了技术引进的力度,并积极参与国际间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合作。

2.国际技术交流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

很多后进经济体的工业化历程证明,技术引进是促进本国技术发展实现工业化的有效途径。韩国、日本、台湾经济体就是借助国际技术转移的巨大外溢效应推动工业结构升级的典型国家。而发达国家也通过国际技术输出获得了丰厚收益和广泛的市场。可见国际间技术交流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作用。而在科技进步一日千里、贸易和投资日益自由化、生产日趋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完全依赖本国力量把握技术发展的脉搏,因此国际技术交流的作用和地位将更加突出。例如,近十年来在发达国家新增的国民生产总值中,70%左右与高科技成果的交流有关。

3.政府在国际技术交流中的职能从干预向服务转化

过去各国政府一直在用各种途径对技术交流进行干预:技术输出国政府出于战略、国防和对外政策的考虑,努力对技术的输出进行管制,而技术输入国政府则直接参与或主导技术的引进,并通过行政命令等途径督促企业进行技术消化吸收。但经济全球化进程淡化了国与国在经济、文化诸方面的界限,贸易、投资自由化程度都在提高,这一现实大大限制了政府在国际技术交流中的干预行为,政府的作用开始由直接的管制者和参与者逐步向提供服务的角色转变。现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其工作重心已转到为企业技术交流与创新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这个方向上来了,他们一般都已建立了完备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来支持技术交流与创新。例如,美国已由联邦政府资助建立了国家技术信息中心,主要就是为中小型企业更好提供技术信息。而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来说,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努力改善教育、改善基于互联网基础之上的基础设施、建立高效率的信息服务系统、完善金融服务等等。当然,由于技术贸易不同于一般的商品贸易,各个发展中国家出于保护本国经济、推动本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的升级等宏观目标,仍对一些重大项目的引进直接进行干预,比如韩国政府一直在国营部门直接从事大规模项目的技术引进活动。 (8)

4.技术安全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

技术交流同时也引发了严重的技术安全问题。对技术输出的发达国家而言,不断发生的盗版、侵权事件让他们在经济上蒙受了严重损失。对技术引进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技术引进往往都会伴随着技术输出国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对本国的文化安全构成了威胁。因此,现在技术安全问题已引起了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许多国家都相应制定了严格的技术保护政策。技术输出国一般对涉及尖端技术、军事技术、关系到国家长期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技术等明确规定不得进行技术扩散和技术转让,而技术输入国则通常对涉及危害环境、不利健康、不利本国经济发展的技术均严禁引入。(www.daowen.com)

5.技术交流产品从落后技术向先进技术转变

过去,发达国家一般都只将标准化的成熟技术甚至一些过时的落后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转移,他们所掌握的最先进的产品和技术只限于本国使用,这就是传统技术转移理论的核心内容。但这种旧的技术转移模式进入20世纪90年代就渐渐不适用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技术发展的速度大大加快,企业的研发投资和制造投资的折旧也相应加快,这样企业以高昂代价研发出来的新技术,就必须在短时间内得到最大限度的应用,投资才能收回,新技术才有利可图。同时,现在处于同一技术水平的企业越来越多,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谁能以最快速度、最大规模占领市场,谁才能取胜。在这种状况下,企业为了取得竞争优势,往往就会加速将最新技术向全球转移。甚至有些新技术一经发明,技术拥有者往往就会力求实现全球同步使用和制造。

6.缔结知识联盟成为新型国际技术交流方式

在全球化背景下,技术进步速度加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以及许多高科技产业交汇发展的新趋势,促使寡头垄断企业难以在所有技术领域的所有环节占有优势,更难以承担独立技术研究开发所需要的巨额投资和高风险。因此,以专题研究、产品开发、技术合作为目的,以协定、条约为纽带,按照“共同投资、联合开发、共担风险、共享成果”的原则,不同国家、企业和科研单位机构相互联合而形成的战略性技术联盟已经出现,正在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技术交流方式。目前在电信、计算机、生物工程、新材料等技术密集型行业,运用战略联盟加快技术研究开发现象已非常普遍。例如,美国IBM公司已在世界建立了旨在开发计算机产品的战略联盟400多个,其中包括日本东芝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联合开发高能DRAM产品的联盟。 (9)不过,当前这种战略联盟主要还是产生在发达国家中的大集团公司之间,发展中国家很少有能加入这种联盟的公司。

7.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封锁更加严密

出于维护技术垄断优势,消除乃至遏制外来竞争的需要,发达国家千方百计防止技术在发展中国家产生技术外溢,加强了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封锁。其具体做法是:一是技术转让采取内部技术转让方式。现在跨国公司越来越喜欢采取设立独资企业或通过增资扩股加强对合资企业的控制,以便于实行技术的内部化策略。据统计,美英两国跨国公司向海外子公司转让技术大约分别占其技术出口额的80%和85%。 (10)二是严控受雇于跨国公司分公司的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和专业人才的流动。跨国公司总是会通过提高雇员薪金水平等怀柔政策和从制度上设置各种障碍等手段来阻止这种流动。事实证明,在发展中东道国中,外资企业技术和专业人员的流动性是非常低的,高级管理人员的流动更是罕见。

8.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向海外转移速度明显加快

跨国公司一贯以母公司为中心设置研究开发机构的传统布局模式,目前正随着全球化和竞争加剧而改变,跨国公司研发机构海外转移的速度明显加快。有关专家认为,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全球布局的动机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生产支撑型,即以技术本地化和支撑海外附属公司的生产为主要目的;第二类是资源利用型,即为了利用东道国的科技人才、研究环境和其它技术资源;第三类是技术跟踪型,即为了跟踪和获取东道国和竞争对手的技术发展。跨国公司在海外进行研发机构布局的时候,往往要考虑投资东道国是否具有研发资源丰富、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经济规模和增长潜力较大、基础设施完善、政策环境良好等良好条件。因此,当前跨国公司的海外研究机构最为集中的地区还是在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化城市。不过,近些年来,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基础设施的完善、政策环境的优化,发达国家跨国企业大量的研究开发机构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更是引人注目。例如,美国跨国公司在中国的R&D经费投入已从1994年的700万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6.5亿美元,同期在印度的R&D经费支出也从500万美元增加到8000万美元。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在中国的战略目标就是将中国建立成摩托罗拉世界级的生产和研发基地,其在中国的研发投入已超过6亿美元。 (11)但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防止技术外溢、延长技术收益期以及强化总公司对全球R&D活动的控制等战略考虑,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设置的研发机构基本都是采取独资的形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