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全球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

全球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农业生产,成长于自然经济之中,主要表现为一种农业文化,具有守常性和封闭性。显然,建立在公平、正义之上的法治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治理念水火不容。

全球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

(一)全球性文化市场经济文化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矛盾与冲突

1.全球性文化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冲突

全球性文化首先是一种现代文化。现代文化是一种全球性的世界文化,是与现代的科学技术、现代的生产方式、现代的社会制度相联系的,其核心价值理念是理性、自主、法治。而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是适应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产生的,是为维护家国同构的政治制度服务的。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明体系,产生于宗法等级社会和农业文明的土壤上,儒家文化基本上是以伦理政治为本位的、泛道德化的文化,其价值尺度是君主至上、群体至上,君主和家庭的利益高于一切,否定个体的存在价值,个体依附于家庭,缺乏自由、自主、独立的权利。中国传统政治不是一种法制政治,而是一种伦理政治。因此,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也确实积淀了某些落后甚至糟粕的东西,如权力崇拜,个人崇拜,封建等级观念,专制主义,个人迷信,封建家长制,闭关锁国,任人唯亲,唯书唯上,官本位,皇权思想,依附性人格,缺乏国民公民意识,缺乏民主法制观念,缺乏创新意识,缺乏科学精神,重农抑商轻利,重群体轻个体,缺乏竞争意识,轻视效率等。显然,当这样两种不同特质、不同理念的文化发生遭遇时产生不适应并进而产生冲突也就在所难免。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全球性文化还是一种以西方强势文化为主导的西方文化。西方文化植根于工业化大生产,成长于市场经济之中,主要表现为一种海洋文化、工业文化,更具有开放性和流动性,重知识,重理性,自然科学发达,强调竞争,具有以个人为本位和理性主义为基础的法治秩序。而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农业生产,成长于自然经济之中,主要表现为一种农业文化,具有守常性和封闭性。在西方文化浪潮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必然会与西方文化发生磨擦和冲突,这主要体现在主体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评价标准、心理结构以及主体与主体之间的情感模式、道德规范、交往规则、社会规范、组织机制、民族精神等方面。

2.市场经济文化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冲突

作为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精神理念,它与孕育于市场经济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市场经济文化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两者的撞击和摩擦日益加剧。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www.daowen.com)

第一,道德至上与功利主义的冲突。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道德至上型文化,它把人的道德修养和个体人格的完善视为人生的最高要求,提倡精神上的追求应当优先于物质上的满足。而现代市场经济的发端与边沁的功利主义密切相关,市场经济中的行为主体以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作为其追求的主要目标,这就造成了以道德至上为核心还是以功利主义为核心的冲突。

第二,人治理念与法治理念的冲突。中国传统文化“重人治,轻法治”,人治所维护的核心是封建家长制,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掌握着对他人的生杀予夺之大权。与人治相反,法治意识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为了使商品交换有序、高效地运行,并公正而令人信服地解决市场交易中的冲突和纠纷,就必须有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显然,建立在公平、正义之上的法治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治理念水火不容。

第三,平均主义与效率意识的冲突。中国传统文化致力于追求“均平”的大同世界,主张“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思想。而市场经济则是以效率优先为主旨的,充分强调竞争意识,在某种意义上是以反对平均主义为前提的。

第四,安稳心态与开放意识的冲突。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含着一种崇古守旧、安分守己的心态,祖宗之法是金科玉律不可变,不敢违越,遇事墨守成规,只求稳定而不求发展,这同市场经济条件下扩大开放、锐意改革、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是不相容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