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利用对外文化交流项目或项目援助进行文化渗透
利用多种多样的对外文化交流项目或项目援助来进行文化渗透,是美国霸权文化输出的最常用手段。在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和项目援助中,美国政府的公共组织和私人机构的基金会担当了重要角色。他们每年在对外文化艺术活动、与文化有关的学术研究、人员交往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通过运作很多大型的教育和文化交流项目来达到自己的文化渗透目标。目前美国政府方面比较重要的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就有法尔布莱特项目、美国教育项目、教育伙伴项目、英语图书项目、美国研究项目、哈姆弗雷项目等十几个,其中美国新闻署制定实施的国际访问者项目,则是每年由美国驻当地的大使或领事挑选5000多名所在国不同领域的领导或有可能成为领导的人来美国进行学术、思想交流。这些国际访问者到美国后,通常都受邀参观美国先进的科技文化设施和各种政府、立法机构的会议,使其亲身感受“美国民主”,并在参观访问过程中组织各种座谈会,比较系统地向他们灌输美国的价值观和制度。另外,美国私人机构的基金会在对外文化渗透方面也扮演了重要角色。2001年,美国大型基金会对艺术和文化方面的国际捐赠资金就达4600万,比许多国家政府对文化的投入还要多。其中,洛克菲勒基金会、福特基金会和斯达尔基金会是三个长期从事资助文化项目的主要私人基金会,在国际文化交流项目中,每4美元中就有3美元来自这三个基金会。
2.凭借覆盖全球的综合信息传播体系进行文化扩张
美国凭借覆盖全球的综合信息传播体系轻而易举获得了信息霸权,然后有选择性的对其他国家进行信息输出,广泛宣传其对外政策和价值观念,甚至去煽动民众颠覆一些不合美国胃口的国家政权。美国利用综合信息传播体系进行文化扩张的战略实施由来已久。1954年,艾森豪威尔政府就通过广播宣传颠覆了当时不合美国胃口的危地马拉政府。冷战时期,美国为加强对东欧各国和苏联的宣传攻势,先后建立了自由欧洲电台和自由广播电台,其主要使命和所播出的内容都是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进行粗暴攻击。美国官方给予了自由欧洲电台和自由广播电台高度评价,认为在东欧巨变与苏联解体中,这些电台广播“功不可没”,“成了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种有效手段”。冷战结束后,美国将亚洲尤其是中国作为下一个目标,于1996年9月正式成立了自由亚洲电台,用汉语、缅甸语、柬埔寨语、老挝语、越南语、朝鲜语等多种语言向东北亚和东南亚地区进行广播,每周播出时间长达200个小时,其中对中国的广播是最主要部分,每天汉语普通话广播就有12个小时。自由亚洲电台的反华栏目有一大堆,主要是来自中国的负面新闻,以及敌对分子、美国反华反共人物的评论。自由亚洲电台有一个节目叫《不同的声音》,主持人鼓励听众打电话,对那些大骂社会主义和中国的人表示赞赏,但对那些说一点正面意见或不同意他们观点的人,不是加以驳斥,就是以时间到了为由结束发言,有时甚至还组织人围攻和谩骂这些人。2008年3月拉萨发生的骚乱与自由亚洲电台也有密切关系。1月5日,该电台报道了“藏青会”等几个“藏独”组织筹划“和平挺进西藏”的行动,还鼓动流亡藏人抵制北京奥运会火炬的传递活动;3月6日,该电台又邀请“藏青会”等“藏独”组织成员来讲他们如何筹备“西藏人民大起义运动”的返乡活动;3月14日,该电台更是开始散布有关拉萨的各种谣言,制造恐怖气氛;3月17日,该电台又报道达赖指责中央政府以暴力统治西藏,企图灭绝西藏文化的消息。在帮达赖集团造谣、传谣的同时,自由亚洲电台还经常播发一些欧美国家替达赖说话、指责中国的消息。 (13)
3.通过文化产品的输出,进行文化产业形态的殖民入侵
随着贸易全球化的推进,美国霸权主义打着文化贸易自由化的幌子抓紧进行文化产品的输出。现在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已不是农产品和工业产品,而是向世界大量倾销他们批量生产的好莱坞电影、肥皂剧、书籍、期刊、报纸、音乐唱片、电脑软件等流行文化产品。目前,美国电影已基本控制了全球电影市场,《星球大战》、《阿甘正传》、《侏罗纪公园》、《碟中谍》等风靡全球的电影大片基本都是来自美国好莱坞。视听节目的全球性市场也基本由美国的CNN、MTV等全球性频道主宰,其他国家和非美国公司只能在更低层次的区域性、全国性、地方性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而这些精神文化产品的输出已成为美国文化霸权主义对他国进行“接触、灌输思想、移植观念”的主要渠道。因为,这些精神文化产品畅销世界各地后,人们在消费这些产品时,就会不知不觉地受到蕴藏在其中的美国价值观、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影响,动摇和丧失了本民族的文化特征。例如在法国,20世纪90年代,美国电影在法国电影市场所占的比例超过了58.7%,巴黎6个频道每年播放1300部影视作品,其中有1000部来自美国。法国因此这样评论说,“美国电影就像恐龙一样正把其利爪伸向‘世界公园’,长此以往,我们的文化将面临灭绝的危险”。 (14)(www.daowen.com)
4.利用互联网进行文化渗透和扩张
互联网的诞生是20世纪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它的出现使得信息突破了地域疆界限制,使信息可以获得瞬间形成、传播、互动,这种超越了时空的信息技术使得国家对民众的政治信仰、价值观念已难以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引导。互联网的这个特性自然决定了它将成为文化霸权主义进行文化渗透和扩张的极佳平台和工具。美国前商务部高级官员戴维·罗特科普夫对用互联网进行文化渗透与扩张就有这样一段直白的描叙:“对美国来说,信息时代对外政策的一个主要目标必须是,在世界的信息传播中取得胜利,就像英国一度在海上居支配地位的那样支配电波。”“……利用信息时代的工具来宣传美国的理想也许是促进美国利益的最和谐和最强有力的手段。” (15)
目前,美国不仅控制了绝大多数网络核心技术,控制了软件和硬件的生产与开发,而且占据了全球八成以上网上信息资源,不受美国控制的英文信息不到万分之一,互联网上的中文信息也不到总量的万分之一,人们一进入因特网就好像进入美国的环境之中。美国在互联网上霸权地位,使得美国文化一直扮演着输出者的角色,他们充分地利用了这个平台肆无忌惮地向全球网民推销美国的个人自由主义价值观念和全球意识,这对别国的政治文化安全和民众的民族、国家观念造成了极大的侵蚀。正如英国学者约翰·汤林森所言:“当人们发现他们的生活和生计越来越不受母国的机构制度的影响时,未来使他们得到安全和稳定的文化归属感,也一步步被吞噬了。” (16)
5.跨国公司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影响
利用跨国公司的企业文化价值观来进行文化渗透,这是霸权主义进行文化扩张中手段最为隐秘的一种方式。冷战结束后,国际贸易急剧增长,跨国公司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急剧增多。这些跨国公司绝大部分都隶属于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2006年统计的世界500强企业中,美国有249家,占全球的一半;世界规模最大的10家跨国公司中,有9席属于美国公司,基本成了美国的天下;全球最强的100个品牌中,美国占了70个,也具有绝对领导地位。这些跨国公司利用他们的资本优势在全球四处进行兼并、重组、收购,不仅从东道国获得了巨额经济利益,而且也在利用他们的企业文化价值观悄悄对东道国进行文化渗透,成为霸权主义进行全球文化侵略的一个工具。
当今世界上大多数跨国公司都把企业价值观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指标。“价值观是企业经营的目的、宗旨,是企业的灵魂,这就使企业格外注重企业文化建设,把母国文化嫁接到东道国,其政治思想、民主观念、科学文化、经营理念都深深地根植于母国文化的土壤。” (17)这些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开展经济活动的时候,一般都采取人才本地化战略,从当地招聘大量的工人和中下层管理人员,这些人接受跨国公司母国文化培训和熏陶,使其在心理、动机、思想观念、目标追求、行为规范等方面与跨国公司的文化相协调,从而达到文化渗透的目的。同时,这些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开展市场活动中,通过大量的产品广告宣传和企业文化、企业形象的包装推广,也将他们的价值观念、思想方法、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潜移默化的渗透到了东道国消费者的身上。例如,美国的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耐克等著名跨国公司在全球的经营活动,就已将美国的快餐文化、运动文化向世界广为传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