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家软实力与文化安全发展对策

国家软实力与文化安全发展对策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五)发展对策1.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文化产品不同于一般的物质产品,其价值不仅在于它外在的物用价值,更在于它内在的精神价值。因而文化市场的正常运行与健康发展对国家文化安全具有决定意义。然而,在广州,文化市场运作混乱,市场内难以形成统一的市场网络。发展广州文化产业,需要政策上的支持,但更需要人才的培养。

国家软实力与文化安全发展对策

(五)发展对策

1.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

文化产品不同于一般的物质产品,其价值不仅在于它外在的物用价值,更在于它内在的精神价值。因此,针对文化产品的思想内容而言,必须弘扬主旋律,把好政治方向关。首先,必须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特别是新闻媒体所具有的党和人民的“喉舌”性质不能变,要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文化单位首要的政治任务。在抓改革的同时,一定要站在政治和战略的高度,善于从全局上观察问题,严肃各类文化产品生产审查纪律,确保社会主义文化方向,为党和国家的大局服务。

弘扬主旋律还要遵循文化自身规律,反映真善美,满足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文化生产与服务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贴近时代,贴近人民,贴近生活,努力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优秀文化产品奉献给人民、奉献给时代。

弘扬主旋律是通过具体的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来实现的。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竞争,本质上是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的竞争。只有不断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和文化服务水平,主旋律才能得以弘扬,文化产业才能得以发展。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弘扬主旋律必然要求在文化产品生产过程中树立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加强质量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主旋律的影响力和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2.加强文化产业管理,确保繁荣健康

文化产业是通过市场为消费者提供文化服务的。因而文化市场的正常运行与健康发展对国家文化安全具有决定意义。然而,在广州,文化市场运作混乱,市场内难以形成统一的市场网络。这样的文化市场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危及了文化安全。因此,这就需要政府从多方面予以政策扶持和调控

根据我国文化产业的特点,我们不能照搬西方文化产业发展的现成制度,必须分清党、政管理职能,结合自身特点在制度层面全面创新。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业健康发展对制度创新的要求,在宏观方向性管理体制方面,主要根据中央要求,实行党管导向,党“始终掌握对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对资产配置的控制权,对宣传业务的审核权,对主要领导干部的任免权”。在微观产业业务性运行机制方面,“健全党委领导与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宣传业务与经营业务相对独立的组织结构,适应市场需求、调控有力的经营管理模式”。

要依法加强对文化市场的培育。文化产业的幼稚性也带来文化市场的不成熟,从而影响国家文化安全的建立和维护。广州的文化市场要以弘扬积极的、科学的、先进文化为主,摒弃各种腐朽、落后的文化。这就要求对文化市场的政治方向要注意引导和加强控制,同时,还要根据文化市场出现的经营趋向,运用市场调控的方法,不失时机地把文化生产、流通、经营、消费引导到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文化活动上来。

对文化市场的发展进行定度控制。即要对投入文化市场的产品数量、产品活动和服务质量加以控制,把文化市场的发展控制在一定的经济限度内。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度,超过限度,事物的发展就会走向反面,文化市场的发展也是如此。对在文化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某些势态要进行定态控制。如当前出现的群众的文化消费水平逐渐提高的势态,群众的文化审美趣味逐渐向高雅发展的势态,群众的文化生活逐渐向丰富多彩发展的势态,参与文化市场投资、经营、竞争的部门和单位越来越多的势态等,要对这些势态加以引导和控制。

要继续进行文化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广大文化消费者的法律意识;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工程,提高文化经营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尤其是依法经营意识。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思想意识、法制观念、政策水平、业务能力,加大对文化市场执法人员的选拔、培育、教育和管理工作。加强法规建设,依法管理文化产业,应把条件成熟的行政法规完善上升为法律。

打破进入壁垒与制订合理的准入条件。在计划经济时期,市场的地区封锁和部门分割相当严重,借助国家行政权力,垄断性文化行业形成。这种影响至今犹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须打破垄断,打破进入壁垒,国有企业可以经营的文化服务行业,应当允许其他经济成分进入,鼓励竞争,文化服务企业之间的竞争,以适当竞争为度,防止无序竞争与过度竞争。

3.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打造文化特色队伍

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发展广州文化产业,需要政策上的支持,但更需要人才的培养。新兴的文化产业需要文化资源包括人才资源与高科技与现代营销手段紧密结合。“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无论是为维护文化安全,还是为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都有必要加快实施文化产业人才战略。一是继续推进全员竞聘制度、搞活用人机制,形成“能者上、庸者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生动活泼局面;二是继续推进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通过实行岗位工资制、关键岗位的技术和管理津贴制等多种灵活多样的市场化的收入分配方式,逐步拉开收入分配差距,形成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使具备技术、管理和营销等生产要素的各类高级人才的收入与其贡献相适应;三是继续采取专业培训、出国培训和学历教育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各类管理、技术、营销等专业人才的素质,形成具有市场导向的专业化、国际化的人才群体;四是建立内部人才市场,并与社会人才市场相衔接,通过实行人才的招聘制度、交流制度等,形成各类专业人才通过市场不断进行优化资源配置的良性循环机制。这样,也可以避免在各类专业人才任用方面的“暗箱操作”和腐败行为;五是打破国有行业、单位以及所有制的界限,积极支持各类专业人才,通过市场机制进行合理的流动,做到人尽其才。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在地方财政逐步增加投入的基础上,认真落实文化经济政策,利用财政、税收信贷经济杠杆,扶持一批重点文化建设项目。鼓励社会各种融资手段的运用,注意吸引社会各方力量来投资建设文化设施,建立起多渠道、全方位的投资机制,使文化产业的阵地建设也逐步走向产业化之路。最后,要注意文化设施的长期效益和日常效益的发挥。文化设施建成后,不能长期闲置,更不能转作他用,而要真正用在发展文化产业上。

4.推动文化产业创新活动,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科技进步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改变了文化产品的形式和内容,改变了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流通方式和人们文化消费方式,改变着整个文化产业的面貌。谁的文化产品科技含量高,谁的市场前景就看好;反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会被淘汰。

加大对文化产业的科技规划。文化产业要会同科研部门对相关的发展制定宏观的规划,列出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如数字化装备、交互电视系统、卫星电视的发射和接收装置、宽频线路系统、多媒体技术等等,协同攻关,力争突破,并形成新的文化经济发展增长点。要积极主动参与科技孵化器的建设。在现有条件下,文化产业决策部门可以考虑和已经有的创业园、大学科技孵化基地等联手,列出文化产业急需的科技攻关项目,向有关的高科技企业提供孵化场地、孵化基金、信息服务、市场服务等,引进留学归国的科技人才,帮助它们把企业“做大”,共享科技成果,逐步形成支撑文化产业的高科技企业后盾。

开展创新活动和分担风险。一方面,对文化产业的研究与开发要投入一定的财力。另一方面,要鼓励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设立研究与开发机构、投入人力物力,作为企业增强实力、开拓进取、迅速成长的基础。开展文化创新活动中,需要一定的资金,在企业财力有限的条件下,作为政府财政部门,为了扶持文化企业的创新,可根据需要与可能,借给文化企业一定量的资金,作为周转金。各级主管部门也可以从文化企业上缴的收入中,提取一部分资金作为周转金。此外,金融部门以信贷形式资助一部分奖励给文化企业或部门,支持文化创新活动。

加大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科技含量。要注重科技创新,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的科技进步,加强艺术科技的研究和开发,使文化自身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要加强对其他领域新技术的研究,注意运用其现代高科技手段,加大文化制作、包装、传播等环节的科技含量,使文化产业发展始终与科技进步同步合拍,改善文化形象,以适应现代人不断提高的审美品位和心理期待。要注意建立科研单位与文化企业之间的联系,掌握科技成果转化利用的先机;注意跟踪国际上的最新科技成果,加大引进的力度,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要注意把握高新技术和文化产业结合所产生的各种新的产业形态,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高新技术和文化产业的结合能催生出许多的新兴产业形态。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具备创新开拓意识,还要具备敏锐而精准的文化眼光,广州的文化企业应当逐步积累这方面的经验,主动出击,由模仿学习向创造的方向转变,以推动文化产业的新发展。

推进文化产品创新。具体要做到:一是创作高水平的文化精品。文化产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只有创意新、水准高,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这就要求从选题、策划到生产、制作,都要精心策划,精心创作,精心制作,用文化精品去赢得市场、创造市场。二是要打特色牌。特色和个性是一个地方文化产业的“名片”。各地在历史演进过程中,积淀、形成了许多特色鲜明的文化资源,要在继承、保护的基础上,运用新颖、独特的创意加以开发和利用,使其焕发出新的光彩和活力;要大力加强文化名城、名镇、名馆、名园和名品建设,创建民间艺术之乡、特色文化之乡。三是要推进品牌化建设。文化产品一旦成为品牌,其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将不同凡响。文化品牌的要素在于形式的独特性和意义的普遍性。形式的独特性包括产品独特的外观设计与视听效果、独特的服务和准确的市场定位等;意义的普遍性指文化产品所展现的审美趣味与价值内涵,适合人类发展的总体价值取向。应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将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做更加整体性的考虑,寻求一条具有广州特色的新型文化产业发展道路。

5.调整文化产业结构,提高文化产业的集中度(www.daowen.com)

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就要提高文化产业的集中度。广州文化产业起步晚,文化企业虽然数量很多,但文化产业组织结构不够合理,主要表现为大企业、大集团比较少,现有的企业集团也缺乏竞争力。因此,应以培育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集团为重点,推动文化产业的兼并和重组,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的结构调整,实现规模化经营,力求尽快做、做强。鼓励依托有实力的文化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和业务为纽带,运用联合、重组、兼并、上市等方式,整合优势资源,重点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文化创新能力、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建立资产经营责任制,具备条件的可实行资产授权经营。扶持打造一批国有文化控股公司和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同时鼓励支持中小文化企业的发展,促使其在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应调整产品结构,实现对资源的有效开发,努力提高其综合经营能力。应通过组建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域的传媒集团,最大限度地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率。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文化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与国外知名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扩大广州文化产业的国际影响力。要充分发挥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打破地区、部门、行业、所有制界限,对文化资源重新进行整合。调整经营结构,支持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投资和经营,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不断拓宽经营范围。对专业化或个性化强的行业或产品,应形成中、小企业乃至个体私营企业合理分工协作、规模适当且企业数目较多的竞争性市场结构。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大力发展各类“专、精、特、新”的中小型文化服务企业。

优化文化产业的内部结构,促进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一是大力发展传统文化产业。传统文化产业是提供内容的产业。发展传统文化产业对于增加内容的有效供给,调整文化产品和服务结构,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与新兴文化产业相比,广州市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要加快体制改革步伐,清除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深化改革,促使各类国有文化生产单位逐步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运用联合、重组、兼并等现代企业的运作手段组建和培育文化产业集团。打破地区分割和行业壁垒,鼓励和支持产业集团跨地区、跨行业经营;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彻底改变过去求数量、拼资源、拼成本、低效益的粗放式发展道路,实现以效益为中心的集约型增长;进一步开拓市场空间,把潜在的市场空间变成现实的市场需求;妥善解决好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企业社会负担问题;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多元有效的投入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传统文化产业,优化文化企业的产权结构。进一步加大打击盗版力度,净化市场环境;积极调整文化产品的结构,满足人们个性化、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政府应对传统文化产业给予更多更实际的优惠和扶持;对部分薄弱产业和环节,给予特殊的投资政策。二是积极引导新兴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适应了科技发展趋势和人们消费习惯的变化,有其合理性。因此,在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中要加强引导和规范。对惟利是图、不讲社会效益的部分企业要严加整治,要加大管理力度,引导新兴文化企业认真执行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要处理好与传统产业的利益关系,理顺利益机制,实现传统文化产业与新兴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三是实施“数字战略”,促进传统文化产业与新兴文化产业融合。数字技术的发展将推动文化产业的产业结构和链条发生历史性的重组。数字技术模糊了传统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的界限,消除了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业、娱乐业、信息产业、家电制造业的传统行业壁垒,使众多关联产业整合在“数字化内容产业”的旗帜下。顺应时代潮流,树立“数字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实现由“内容产业”向“数字化内容产业”的转变。为了适应数字时代的到来,国家也势必会对产业政策进行调整。如随着广电和电信统一的技术平台和商业平台的出现,有必要取消二者之间的行业壁垒,打破二者经营的格局,以促进广州文化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发展。

6.以全球化为契机,统筹文化市场开放和文化安全

文化市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渐进开放,使开放进度与自身竞争力和对外来文化吸收与承受能力的提高相一致,以开放促发展而不是压抑发展。文化对外开放和交流是促进民族文化发展和创新的必要手段,但是由于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其对外开放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量力而行、逐步放开,使对外开放对广州文化产生适度压力又不至造成损害性的冲击,促进文化体制的改革和民族文化的繁荣。当前对文化产业领域的外国投资,也应由有关部门审慎评估其对广州民族文化和对本土文化产业的影响,以供国家相关决策之需。

把握好文化市场开放和自我发展的关系。文化市场开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民族文化,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提高广州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其前提必须是维护文化安全。单纯的市场开放换不来自主文化竞争力和自主文化品牌,应该以我为主,吸取世界其他文化的长处,在开放的同时,促进本土文化企业的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以及民族文化的繁荣。同时,开放是双向的,既是广州文化市场对外资的开放,也是要提高广州文化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走出去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将中华优秀文化奉献给全人类。

发展区域文化。广州的文化资源比较丰富,但是在挖掘和增强自身软实力方面还比较薄弱。因此,要组织一支强大的文化劲旅,着力于广州文化的历史源头去发掘传统文化的资源性价值,汲取其中的精华。这不是孤僻地钻故纸堆,也不是去简单照搬,更不是去粗暴地砍伐,而是去细心地寻找,在继承中创新,让传统文化的价值在新时代的文化激荡中释放绚丽的光芒。从对外交往的角度上看,塑造民族文化,必须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从广州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形成有充足文化底蕴的特色文化。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积淀了深厚的优秀文化遗产,它们被世代相传,已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方式中,要倡导和弘扬它们,使它们产生效用递增效绩。

重视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以此来增强广州文化的影响力。由于广州文化外交远没有达到主动和有效的力度,与广州对世界的了解相比,世界对广州的了解还远远不够。要以广交会和亚运会为契机,大力推动广州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输出文化产品扩大广州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在文化交流中采取积极和主动的姿态,在不断完善自己的前提下与别的国家和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在丰富世界的同时实现自我发展。加大文化外交的力度,要进一步加强对外宣传,把广州文化中的优秀因素加以直观化,让更多的外国人通过便捷、轻松的方式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还要主动与外国的文化部门合作,共同开发广州的文化市场和资源,用健康的、有用的、科学的文化资源去抢占世界文化阵地,让世界了解广州文化,让广州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加大对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支持,奖励开发国际文化市场成绩突出的企业。对参加境外文化节的文化单位,根据情况给予经费资助。利用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支持文化企业在境外参展、宣传推广、培训研讨和境外投标等市场开拓活动。按照现行援外管理规定,从援外资金中安排专门预算,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各级财政部门可通过财政贴息支持银行贷款、支持中小企业开展国际市场调研等市场开拓活动。在税收优惠方面,对企业在境外提供文化劳务取得的境外收入不征营业税,对企业向境外提供翻译劳务和进行著作权转让而取得的境外收入免征营业税,对在境外已缴纳的所得税款按现行有关规定抵扣。对从事广播影视节目在境外落地的集成播出企业,从境外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文化企业积极开展、参与和从事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业务。各种所有制文化企业均可从事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经营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业务,并享有同等待遇。对从事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文化企业销售人员、演出人员,简化因公出境审批手续,实行一次审批、全年有效的办法。海关为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提供通关便利。外交、公安、商务、文化、海关、广电、新闻出版等有关部门对各类“走出去”活动和工程在项目审批、出入境管理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证,做到简捷便利、提高时效。

【注释】

(1) 张玉国:《国家利益与文化政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6—127页。

(2) 余英时:《论士衡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3) 李怀亮:《美国文化是不是“压路机”——美国文化产业的全球化扩张》,《文艺理论》,2002年第5期。

(4) Foreword by Joseph S.Nye Jt,The Infarrnation Revolution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edited by Ryan Henry and C.Edward Pear tree,The CSIS Press,Washington,D.C.,1998.

(5) 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6) 同上,http://www.china.com.cn/culture/zhuanti/08whcy/2008-06/04/content_1562_48008.htm。

(7) 同上。

(8) 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http://www.china.com.cn/culture/zhuanti/08whcy/2008-06/04/content_15628008_4.htm。

(9) 朱涛:《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2008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0) 张彩凤:《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研究》,山东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11) 景一彦:《加速发展文化产业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中国文化报》,2001年1月10日。

(12) 广州年鉴编纂委员会:《广州年鉴》,广州年鉴社,第47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