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化产业发展程度影响中国的民族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一个外来词,即英文中常说的cultural identity,有人译作文化认同,有人译作文化身份,还有人译成文化特性。认同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认识论范畴,是对自我身份和自我根源的追问。认同不仅是一种认知的态度,更是一种价值信仰,它规束着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确切地说,文化认同是在共同的语言、民族传统、风俗习惯、价值观、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地理环境等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它是指对人们之间或个人同群体之间共同性的一种确认。而在世界诸多认识面相中,文化的认同尤其重要,直接形塑着行为主体的认知结构,对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与生俱来、磨灭不掉的胎记。全球化时代,表面上我们看到的是文化的同质化,世界流行文化和文化消费渐趋同化,但是,骨子里却是文化个性的张扬和文化身份的差别。比如:中国2008年奥运吉祥物福娃是五个可爱的亲密小伙伴,他们的造型融入了鱼、大熊猫、奥林匹克圣火、藏羚羊以及燕子的形象。在中国,“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和“妮妮”的叠音名字是对孩子表达喜爱的一种传统方式。当把五个娃娃的名字连在一起,你会读出北京对世界的盛情邀请:“北京欢迎您”。福娃代表了梦想以及中国人民的渴望。他们的原型和头饰蕴含着其与海洋、森林、火、大地和天空的联系,其形象设计应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展现了中国的灿烂文化。
我们要看到,由于当今世界民族文化的生存、发展处于各种文化交流、碰撞和融汇的开放状态下,经济全球化使各民族文化体系自身的有序性被打乱,致使文化认同发生危机。因此,发展本民族人民的文化自觉,对民族文化特色的大力张扬,对民族文化独立性的积极维护,是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获得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化趋势下既符合世界发展潮流又能保持本民族的民族文化认同,与世界各族人民和谐共处。(www.daowen.com)
文化产业承担着推动文化认同的使命。文化产业在维护民族文化认同中的特殊作用在于它不仅可以形成一个民族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而且由这种认同感和凝聚力所形成的安全屏障可以极大地提高国家整体安全度,由此赢得良好的国际安全环境,成为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为,正是通过和借助文化产业这样具体的现代文化传媒形态和系统实现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在今天,文化产业己经成为一个国家特殊的文化认同媒介,当不发展文化产业便不能有效地维护国家民族文化身份的时候,发展文化产业就成为一个国家维护国家文化认同和文化安全的必不可少的战略需求和战略选择。
在强化民族认同的问题上,美国文化的全球化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美国文化产业的输出是“单向”的,即只从美国向那些文化产业劣势的国家流动,而拒绝一种反向的流动。这是美国文化霸权的具体表现之一。一方面,是美国向世界各地倾销自己的文化产品,但另一方面,却限制文化和信息从那些文化产业劣势的国家向美国流动。这就是一种全球文化结构中的不平衡结构,中心与边缘的分化极其明显。美国身居全球文化的中心,以一种文化中心主义向外扩张自身,而看不到他者的渗透对自身文化的建设作用。而那些居于边缘的文化,则受制于美国文化的霸权,而无法将自身的文化能量释放出来。特别是民族文化传统被美国为代表的现代性文化所压制,因而无法健康生长,更不用说是伸展出自身之外了。甚至在好莱坞影片内容中,美国白人英雄角色往往与外域敌人形成鲜明对峙;在美国音乐一直占据主导的音乐风格中,伊斯兰音乐这种外来成分只构成了一种点缀和修饰。如此一来,在各民族文化对美国文化认同的同时,美国文化对这些民族文化形成一种排斥功能,也就是驱使它们不去认同自身(甚至消灭民族认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