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苏联时代,作为冷战对垒的主角之一,借助苏联强大的宣传机器,俄罗斯文化曾是当时唯一能与美国对抗的强势文化群体。但苏联解体后,西方文化打着促进俄罗斯民主化和自由化的幌子争先恐后涌入俄罗斯,自由欧洲电台高峰期仅莫斯科一地就有听众13万人,《纽约时报》、《商业周刊》等西方报刊充斥了俄罗斯的各地报亭。而如此相对应,俄罗斯文化产业遭遇了毁灭性打击,昔日强势的俄罗斯文化随着苏联的解体也已衰弱,彻底沦为了频遭西方国家侵蚀的弱势文化。苏联时期全球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俄罗斯之声”国际广播电台,已由过去70种语言进行对外广播锐减到38种,影响力几乎仅限于俄罗斯和几个独联体国家内。强大的俄罗斯电影产业也是辉煌不再,国内市场被美国好莱坞和西欧的影片所占领,国产电影基本从大众的文化生活中消失了,市场份额已不足3%。
西方文化不受控制的涌入,已使俄罗斯文化安全到了极其危险的境地。1994年2月24日,时任总统叶利钦在致议会的《关于巩固俄罗斯国家》的信中坦言,俄罗斯文化已到了一种危险的灾难状态。面对危机重重的俄罗斯的文化安全状况,俄罗斯著名的文化史学家利哈乔夫院士等越来越多的知识界人士开始公开呼吁开展“文化保卫战”。1999年,利哈乔夫在其绝笔力作《解读俄罗斯》中提出,“走出危机的惟一出路在于文化的复兴,在于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俄罗斯文化” (16)学术界的文化复兴呼声得到了新任总统普京的认同,他因此推出了一系列铁腕式文化政策来重振俄罗斯的大国形象。
1.讨伐媒体寡头,国家重新掌控媒介市场
普京总统提高俄罗斯文化安全策略首先从整治媒体寡头开始的。普京吸取了戈尔巴乔夫因传媒失控而丧国、叶利钦因传媒寡头干政而执政处处受制的教训,开始收复国家对大众传媒的控制权。媒体寡头是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私有化的产物,当时最有代表性的是古辛斯基和别列佐夫斯基,这些传媒寡头以西方资本为依托,不仅攫取了丰厚的利润,而且利用他们掌握的传媒舆论影响力,无视政府的存在对国家政策指手画脚,对政府内外政策的制订和实施产生了严重干扰。
普京整顿媒体的进程从他就任俄罗斯总统后的第三天就开始了。在2000年至2002年期间,普京政府对媒体寡头采取了一系列极端的行为,先后对传媒大亨古辛斯基、别列佐夫斯基进行了彻底清算。2001年4月3日,有着深厚政府背景的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通过非常手段强行接管了古辛斯基的“桥—媒体”集团。2002年1月22日,别列佐夫斯基的TV-6电视台因债权纠纷败诉被正式关闭。至此,长期存在于媒体中寡头与寡头资本的不正常现象,政府与寡头的关系,逐步被梳理清楚。俄罗斯广播电视媒体的管理形式重新转型为国有公共服务体制,俄罗斯传媒大部分被国家所掌控。现在,已有70%的电子传媒,20%的全国报刊传媒以及80%的地方报刊传媒属国家所有,媒体寡头干预国家政策的历史正式结束了。
2.加强境外资本管制,遏制西方文化渗透
与传媒寡头一样,西方媒体和资本在俄罗斯无限制的传播与渗透,使俄罗斯政府在舆论中一直处于被动局面,这是对俄罗斯文化安全构成的另一个最大的威胁。俄罗斯对西方媒体渗透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在2002年10月4日普京签署总统令,宣布废除自由欧洲电台拥有的超国民特权。由于自由欧洲电台在“8.19事件”中的美化表现,叶利钦于1991年8月27日签署了向该电台提供优待政策的93号总统令,使得自由欧洲电台拥有了不受限制的记者采访、自由使用俄境内转播服务设施等一系列特权。而获得特权的自由欧洲电台在对俄公民进行广播时,常常肆无忌惮地采取的“偏见性”和“选择性”的报道对俄政府进行攻击和批评。(www.daowen.com)
同时,为了粉碎西方国家发动“白桦革命”的图谋,普京政府也采取了限制外国资本对俄罗斯媒体的渗透、限制境外资金对非政府组织的资助等多项措施。据俄情报部门公布的数字,俄境内现有“索罗斯基金会”、“欧亚基金会”等600多个来自国外的非政府组织,这些组织活动资金高达几亿美元,主要活动是传播美国的价值观和促进当地的“民主变革”。为此,2005年7月20日,在克里姆林宫召集的人权专家会议上,普京表示俄政府将严禁外国对俄境内非政府组织的政治活动进行资助。他说,“我们坚决反对外国对俄境内组织的政治活动进行资助,因为‘任何一个有尊严的国家’都不会允许这样做,我们当然也不允许”。 (17)2007年12月12日,俄罗斯外交部通知英国,从2008年1月1日起,除首都莫斯科的英国文化教育处外,其他所有设在地方的英国文化教育处暂停活动。俄罗斯外交部是基于英国文化协会的运作“没有法律依据监管”,而停止该协会在俄罗斯运作的。 (18)俄罗斯之所以要叫停设立在俄罗斯的15所英国文化教育处,外交辞令下的真实原因是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发现英国驻俄罗斯文化协会不仅仅开展促进英国文化和教授英语课程的份内工作,还通过现金和转账的方式,向“莫斯科赫尔辛基小组”、“欧亚基金会”等俄罗斯境内的非政府组织提供活动资金,同时招募俄罗斯人充当英国间谍。
3.重振俄罗斯民族文化,提高民众文化认同感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民族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和侵略下一蹶不振,昔日辉煌的俄罗斯民族文化已到了非常危险的境地。为了反击西方文化的侵略,俄普京政府在2001年专门制定了“俄罗斯文化”发展纲要,开始大力发展俄罗斯民族文化产业。以电影发展计划为例,到2005年底,国产影片在电影市场所占份额应当占全国电影市场的20%,即每年必须拍100部国产影片。在资金方面,2002年俄政府对电影业的拨款比2001年增加一倍,达到5000万美元,2003年拨款还将增加70%。同时,俄文化部申请增加财政拨款60亿卢布,计划在2005年前建立13个有700—1200个座位的现代化影院,改造150个电影厅。在这些扶持措施的刺激下,俄罗斯电影业开始慢慢复苏,目前影片数量已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20部上升到2001年的70部,基本恢复到苏联解体初期的水平。同时,为了更好地保护民族文化,俄政府还加大了打击盗版音像制品的力度。2003年4月9日,普京总统签署总统令,修改了俄联邦刑法的146条,对盗版的生产、出售者进行严惩。规定剽窃他人著作权给作者带来损失、不正确使用他人作品等非法行为,都将视其情节轻重受到没收全部非法所得、180—240小时义务工及2—5年监禁等不同程度的法律制裁。俄罗斯历史上第一次有了有效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法律规定,对保护民族文化产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9)
4.实施积极对外文化政策,重振昔日强势文化雄风
为了提升国际形象,增强俄罗斯文化吸引力,重振昔日强势文化雄风,普京政府在2000年初批准实施“文化扩张”战略,增加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加强对外宣传,改善俄罗斯的政治形象,增加对外特别是对独联体等周边国家的吸引力。俄罗斯从而再次开始实施积极的对外文化战略。
自2001年开始,俄罗斯制订了一系列包装政府形象、对外正面宣传俄罗斯的计划,拟消除西方社会对俄罗斯的偏见和误解,树立正面形象。2002年7月,俄罗斯电视台的“环球”俄语节目开播,主要面向在欧洲、美国和澳大利亚的俄罗斯公民和侨民进行广播。2003年初,俄新社高层换人,向西方报道有利于俄罗斯的消息成为俄新社的主要任务之一。2003年3月,“俄罗斯之声”广播公司获得了对德国进行广播的许可证,开始用中波频率用德语、英语和俄语对德国进行广播,每天播出时间18个小时。这标志着这个昔日世界最大的广播公司在经历了十几年的沉寂后,开始逐渐恢复活力。2005年3月,俄总统办公厅做出组建“今日俄罗斯”英语频道的决定,这个新闻卫星频道针对欧盟、亚洲和美国在内的国外观众,介绍俄罗斯的现代社会生活以及俄在国际事物中的各种立场,加强克里姆林宫内外政策的对外宣传,使俄在国外特别是在西方树立良好形象。2005年4月,俄成立对外地区和文化合作局,隶属于俄联邦总统办公厅,主要为了发展与独联体国家的文化合作,巩固和扩大俄罗斯的人文影响力,并帮助亲俄罗斯的势力参加竞选,制造一个不受多变政局影响、能够稳定维系俄罗斯对后苏联地区影响的新工具。 (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