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3开发适用技术人才
人力资源开发是促进西部民族地区技术进步的首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增长向集约型方式转变的重要保障。区域创新能力的大小、发展的快慢与科技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开发利用状况密切相关;科技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反映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
7.5.3.1依托发达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硕士、博士点等优质教育资源培养科技人才
西部民族地区要紧密依托发达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硕士、博士点等优质教育资源培养科技人才,特别是中央部委所属重点高等学校和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这些单位具有良好的师资设备条件和学科基础,有的还拥有民族学的学科优势,了解西部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和西部民族地区的社会各阶层有着广泛的联系,在培养人力资源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广西柳州欧维姆建筑机械有限公司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开展培训工作,先后聘请国家机械部、华中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清华大学等大学教授来厂上课,使公司的科技人员及时掌握当代最先进的技术。1997年全厂有600多人参加培训学习,公司还有计划选派优秀青年到大专院校进修深造,组织100多人次出国学习考察。经过培养锻炼,青年科技人员迅速成长,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有12人担任项目研究与开发负责人,有1/ 3的项目开发骨干享受企业特殊津贴,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3人获柳州市“技术拔尖人才”称号,4人获柳州市“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称号[176]。2006年公司获准建设广西预应力技术人才小高地,2007年即时监测可换式悬索桥锚碇预应力锚固体系、单根换索式新型体外预应力体系荣获柳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77]。
7.5.3.2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培养,避免人才浪费和闲置
西部民族地区招生培养规划必须依据实际需要,重点加强教育、科技和经济等领域高层次骨干人才的培养,保证重点地区,以及国家重点建设和重点工程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西部民族地区要改革和完善用人机制,按学以致用的要求,为人才在当地充分发挥作用创造必要的生活、工作条件,避免人才浪费和闲置,逐步缓解和根本扭转西部民族地区高层次骨干人才匮乏状况。同时改善人才层次结构,逐步形成一支涵盖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重点领域、以取得国内学历与学位为主体的高层次骨干人才队伍。2007年宁夏计划对全区现代农业、现代管理、现代制造、能源技术、特色医药、特色产业六大领域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用3年的时间进行大规模培训,努力培训3万名紧缺、急需的一批跻身学科前沿、参与国内外竞争的专业技术领军人才[178]。(www.daowen.com)
7.5.3.3采取各种措施,发挥“乡土人才”的作用
西部各地区有独特的教育传统,在医药、建筑、农业等方面积聚了一大批造诣很深、技艺精湛的民间“乡土人才”,由于文化水平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们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西部民族地区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乡土人才”的积极性。如宁夏在发展科技特派员的过程中,选拔一些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在种植业、养殖业或农产品营销某一方面有明显成绩,当地群众公认有特长的;热心公益事业,有担任科技特派员志向的“乡土人才”充实科技特派员队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青海省为加强农牧区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不断激发农牧民建设新农村、新牧区的创造活力,于2006年12月研究制定了《青海省农牧区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管理暂行办法》,对评审范围、专业技术职务设置、评审条件、评审程序等方面作了具体的规定。此次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工作,主要围绕种植、养殖、技术推广、民间艺术、经营管理等领域展开。通过评定工作,在全省农牧民中营造了人人都是人才、人人争相成才的良好氛围,提高了农牧区实用人才从业的竞争能力,并向9名首批获得专业技术职务证书的农牧民颁发了《青海省农牧民专业技术职务证书》[179]。这些“乡土人才”不仅可以缓解技术人才短缺的局面,而且能够真正实现科技与农村、农业的零距离对接。
7.5.3.4依靠政策培养科技人才
西部民族地区可以利用国家规定的“对口支援”政策,采用相互挂职锻炼的方式,选派优秀人才到发达地区的企业挂职锻炼,让他们真正参与到发达地区的市场经济建设中去,经过一段时期的熏陶和实践锻炼,可以使这些挂职锻炼的人才一举几得,既增长了技术知识、开阔了视野、积累了市场经济的经验,又提高了经济管理的水平,他们学成归来后,有利于推动西部民族地区技术、经济、社会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