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2西部民族地区引进适用技术应遵循的原则
根据其他国家技术引进经验教训的研究表明:要使技术引进真正成为促进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最重要的是引进的技术必须是适用技术。西部民族地区引进适用技术应遵循下列原则:
6.3.2.1必须按照经济发展计划区分轻重缓急,独立自主地选择引进项目
西部民族地区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确定技术发展目标,选择其中优先的领域或重点项目中的关键技术实行引进,而不应着眼于当前的利益或屈服于技术输出方的经济压力、适应输出方的需要,引进一些不适合和非关键性的技术。
如鄂尔多斯,最早只是一个投资200多万元的西部小企业。20年来,已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羊绒加工企业,成为价值超过34亿元的中国驰名品牌。鄂尔多斯高原是盛产号称“纤维宝石”的阿尔巴斯山羊绒的地方,但是,许多年来,这一独有的资源优势始终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20世纪70年代初,当地试着建了羊绒衫加工厂,但由于简单粗放,很少引起消费者的兴趣,生产难以维系。相反,在国际市场上,羊绒制品市场如火如荼,大受青睐。英、美、日等国家的生产、经销公司年利润都在10亿元左右。通过调研,鄂尔多斯人找到了根本原因:自己正在用最原始的加工方法同世界一流的技术设备在比试,产品远不在一个档次上,根本谈不上参与竞争,只有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才有参与竞争的基础条件。
1979年,鄂尔多斯羊绒衫厂以补偿贸易的形式,成套引进了日本具有80年代世界领先水平的山羊绒加工技术设备,总投资3355万元。1981年新厂建成投产,技术设备优势使资源优势大显神威,产品迅速走向全国,大步跨出国门,当年就实现利税3460万元,一次性收回建厂全部投资。20年来,鄂尔多斯人始终紧盯世界一流的技术设备,以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的优化升级。他们先后引进日本全自动电脑提花横机和设计系统,引进世界一流的羊绒大衣呢及服装生产线,引进世界领先水平的电脑横机及设计系统,引进欧洲全自动大提花织机和精纺羊绒纱设备。集团公司的羊绒衫生产能力已由初期的30万件,发展到350万件,其中电脑时装产品达80万件,精纺纱20万件。同时,形成年产无毛绒、粗纺羊绒纱各1200吨、精纺羊绒纱100吨、精纺羊绒面料100万米、精纺羊绒衬衣30万件、羊绒围巾100万条的生产能力。仅“九五”期间,集团技术设备引进投入就达3亿多元,技术设备始终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使产品竞争力日益强大[134]。
6.3.2.2必须从技术环境实际情况出发
西部民族地区一般拥有较充裕的劳动力和某些自然资源,只有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选择和引进适用技术才能有助于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经济优势,解决发展经济、开发资源、扩大就业及在国际经济关系中获得平等及有利地位的问题。如2002年,昌吉市科技特派员何文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特点和产业调整的需要,引进法国蓖麻新品种试种成功,现已形成一套完整的蓖麻高产栽培技术,实现了大面积丰收。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蓖麻产业,随后他出资创办了农凤蓖麻科技服务部。服务部引进法国蓖麻新品种给农户统一供种,并负责提供生产所需的农资等,产品再由服务部统一收购和销售。现已推广400多亩,农户只负责生产,不愁销路,种植蓖麻的积极性高涨。服务部还引进山东一家公司建立蓖麻油厂,使蓖麻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135]。
6.3.2.3必须以促进技术进步为目标(www.daowen.com)
技术引进的目的是为了推动本地区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要把引进外部先进技术同自主技术开发结合起来。除了要正确地使用进口设备、掌握相关工艺以外,还必须懂得调试、检查、保养、排除故障和维修,从而能够进行局部乃至整体的仿制和改进原有技术。使外部的先进技术在本地区生根开花结果,即要使一项关键技术或关键设备的引进能带动同类工艺设备流程的改造,带动科研设计能力的提高,只有实现了这些要求,才算完成了真正的技术引进。20世纪5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如日本、韩国的发展经验充分表明,二次创新作为“技术选择——技术引进——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对引进技术进行再度创新”的过程,将会使技术后进者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即以较低的成本、风险和较短的时间,比较顺利地实现技术的高度化升级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西部民族地区必须着重抓住对引进技术的二次创新及其扩散环节,切实搞好技术的引进、消化与自主开发,积极利用引进技术全面改进和改造传统产业,形成“引进适用技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开发出新的适用技术”的良性循环。例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农田应用喷灌、滴灌等农业高效节水技术推广面积已达840万亩,每年可节水14.5亿立方米,农业节水技术及推广面积居全国之冠。自20世纪后期开始,新疆不断引进、吸收世界先进节水技术,解决了喷滴灌技术在新疆的适应以及喷滴灌设备国产化等难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工作者自主创新的膜下滴灌技术,解决了滴灌技术无法在大田使用推广的难题,成为世界节水史上的一大创造。自2001年以来,国家和新疆共投入农业节水资金59.7亿元,开展农田节水灌溉、盐碱地改良治理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以及优质棉基地节水、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等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建设高标准节水灌溉农田,在全自治区范围内扩大节水灌溉工程控制面积[136]。
6.3.2.4必须考虑到保护环境、生态平衡等长远性的影响因素
西部民族地区技术引进中不仅要考虑技术本身的价值而且要兼顾技术对生态的影响,杜绝技术引进中的生态破坏。近年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而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某些企业可能向西部转移那些污染环境、附加值低的夕阳产业,这些技术往往由于其购买成本低廉而成为西部民族地区引进的对象。随着东部和西部民族地区技术交流的深入,西部民族地区遭受生态破坏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另外,我国的环境政策、法规的标准一般要比发达国家宽松,容易使一些国外污染的技术以“合法”的身份进入我国,一些不法外商有可能向西部民族地区转移重污染技术,导致生态破坏。因此,西部民族地区要快速发展,不能盲目发展,无论如何也不能走先破坏、后治理的发展道路,更不能在开发过程中为暂时的经济繁荣而接受国内外发达地区的双重污染的转嫁。因此,西部民族地区在技术引进中不能单纯地注重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还要考虑引进技术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6.3.2.5要处理好技术的先进性和经济合理性之间的关系
在技术引进的过程中,西部民族地区要处理好技术的先进性和经济合理性之间的关系,要坚持平等互利、量力而行的原则,尽量以较小的代价获取技术引进的最大的效果;要正确处理外国先进技术和本地区资源适应性的关系,应尽可能地因地制宜选择适用技术;要处理好引进技术与原有技术基础之间的关系,要重点引进能够与原有技术相互衔接并使原有技术能够得到改进和提高的先进技术。
6.3.2.6要处理好技术的先进性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任何一种技术的发展总是和一定的文化背景相联系,需要特定的软环境与之相匹配,高新技术尤为如此。西方国家对高新技术的研究表明,决定一个国家、地区乃至一个企业高新技术发展状况最主要的要素不是物质资本的数量和质量,而是文化传统和经济组织结构等社会因素。日本二战后的经济发展震惊了世界,其成功的重要秘诀在于建立了一种适合于民族特点和技术发展的企业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凝聚力,孕育了先进技术的发展。因此,一定的地区文化对特定的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西部民族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地区文化,引进的技术会不会和西部特有的地区文化发生冲突,能不能和西部民族地区的文化有机融合,先进技术的先进性能不能在西部民族地区得到有效的发挥,都是值得认真考虑的问题。技术引进中的文化冲突问题伴随着西部民族地区技术引进的深入发展必然会越来越明显地凸现出来,有效地处理好文化冲突是技术引进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在技术引进中要尤其重视相关文化环境的建设,单纯的技术引进是肤浅的引进,技术发展也是难以为继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