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1西部民族地区改造传统技术的作用
技术改造是指采用已有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来取代原有的技术及设备的活动过程[124]。在技术改造中虽然也可能出现局部范围的技术创新活动,但它主要采用的仍是已被应用的、较为成熟的先进技术,而不是一种对新技术的创造和生产过程。在技术改造中要坚持的一个前提是实现技术进步,在技术进步前提下所进行的技术改造,就是用先进的工艺和装备代替落后的工艺和装备,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节约能源,降低消耗,减轻劳动强度,防止造成环境污染,从而全面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国内外实践经验证明,依靠技术改造可以实现企业的技术进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特别是对调整产业结构,振兴传统产业的作用更为明显。
6.2.1.1改造传统技术是促进传统产业技术进步的有效途径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新材料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突飞猛进,迅速崛起,成为发达国家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传统工业相形见绌,逐步相对萎缩。传统工业部门大多是基础工业部门,如钢铁、造船、纺织、化工、汽车、制革、木材加工、机械、建材等,这些在历史上曾经是发达国家重要的支柱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虽然出现相对萎缩的趋势,但它们在国民经济中仍然占有重要位置。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的增长,增强竞争能力,随着技术进步的加快,发达国家纷纷对传统产业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西部民族地区有些传统产业长期以来产品滞销,生产停顿。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进行技术改造,实现转产,使企业起死回生。目前,很多民族传统技术经过改造后,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如苗族和布依族的蜡染技术、挑花技术,贵州布依族的黑糯米酒,四川土家族的咂酒等,都已大规模地开发生产。有的还依托传统技术开发出名牌产品,产品远销国外。如涪陵榨菜通过改造走出小作坊阶段,进入大工厂时期,带动了50多万农民脱贫致富。地处长江、乌江交汇处的涪陵地区是榨菜的故乡,早在几百年前,这里的农民就将当地生长的一种“青菜头”的植物块状茎腌制后制成佐餐的小菜。由于这种小菜要先经过自然风干,再用木箱压榨后腌制而成,因此被称为“榨菜”。1915年,涪陵榨菜获得了巴拿马国际商品博览会金奖,与欧洲酸黄瓜、德国酸甜甘蓝并称为世界三大名腌菜。20世纪90年代初,涪陵榨菜真正从小作坊走出来,进入大规模产业化发展阶段。以涪陵榨菜集团公司为龙头的一批骨干企业,将榨菜生产由完全的手工操作改造为计量准确、配方科学、自动化生产的小食品。并在国外建立了市场营销网络,创造出“乌江牌”、“邱宗牌”、“华粹牌”榨菜等一系列名牌产品,结束了涪陵榨菜长期有产品无品牌的历史,成为发展潜力很大的产业。
再如广西为了促进广西糖业发展,更好地使蔗农脱贫致富,广西糖业协会加强了对食糖的生产管理,鼓励和支持制糖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005年制糖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6.49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87%,实现利润29.5亿元,占盈亏相抵后的全区工业利润总额的22.2%。全区有21个县的财政收入一半以上来自糖业税收,广西产糖量占全国60%,全区有56个县(市、区)种植甘蔗,2000多万人口以种植甘蔗为主要经济来源,2005年全区农民人均种蔗纯收入达216元,占全区农民纯收入的1/10,蔗区农民人均种蔗纯收入650元。尤其重要的是,全区49个贫困县中有36个主要靠种植甘蔗来解决农民温饱问题。因此,糖业作为广西一项支柱产业,糖价的波动不仅仅涉及蔗区2000多万人口的生计,而且对全国食糖生产的影响也举足轻重[125]。藏医药具有悠久的历史,大部分藏药生产企业在保留传统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技术改造开始向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医药生产企业从手工作坊向工业化生产逐步发展壮大。西藏藏医药业形成了以自治区藏药厂、各地(市)医院制剂室或藏药厂为支点的行业格局,初步形成以骨干企业为龙头、科研开发为依托、传统产品和新产品为支撑、资源保护利用为基础的藏药产品群体,并逐步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2006年,藏药生产企业已由改革开放前的1家发展到现在规模不等的19家,17家通过GMP认证,可生产360多种藏成药,有283个国药准字号品种,其中20个品种被列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126]。(www.daowen.com)
6.2.1.2改造传统技术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
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供大于求的市场背景下,仅靠扩大生产或销售规模,以期获得企业收益的提高往往事与愿违。凡是企业依靠科技进步,不断进行技术改造,进行产品升级与创新,企业竞争力就能不断得到增强,就能在相对稳定的经营规模中获取较高收益。技术改造有利于节省能源,降低能耗,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西部民族地区的企业中有个现象,一方面,企业的发展受到资金和资源短缺等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存在大量的浪费。尤其一些中小企业,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差,原材料能源耗费多。显而易见,这些企业如果不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加大技术改造的力度,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就无从谈起。
尽管新疆许多纺织企业的整体装备平均水平略高于全国同类平均水平,但关键工序的先进设备太少,低水平重复是新疆纺织行业的通病。所以,引进技术,进行技术改造,是提升纺织业竞争力的关键。如新疆昌棉2007年上马一种叫卡摩纺建设项目,卡摩纺是国际上最先进的纺织技术,目前全世界只有30万锭的生产能力。用这项技术织出来的纱,密度高,强力大,结杂少,条干均匀光滑,可以取代生产高档面料所用的进口原料。用这种纱制作的内衣,不起皱纹,一件价格接近200法郎,在欧美市场供不应求。投资3.2亿元的卡摩纺项目,占地面积近2万平方米,因其采用的是现代化微电子和信息技术,生产过程达到了智能化和自动化。新疆国棉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已分别与呼图壁、玛纳斯、石河子、精河、博乐的一万多个棉花种植专业户签订了订购合同,订单的面积超过了20万亩,这个项目竣工投产后,会有效地推动新疆的资源转化。“十五”期间,新疆棉纺行业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科研开发的投资突破了45亿元[127]。
“九五”期间,西藏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工作,结合西藏实际,围绕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择优扶强,重点抓好基础产业、特色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对84户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重点工艺、产品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同时集中力量对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重点产品和重大先进技术装备进行扶持。“九五”期间,西藏实际完成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152个,完成投资18.2亿元。其中,技术改造完成项目113个,完成投资14.8亿元,比“八五”期间增长了4.5倍,平均每年增长12.9%。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西藏国有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的科技含量有了一定的提高,生产能力得到一定扩大。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竣工投产,同时一批重大建设项目获国家立项。旅游、藏药、矿业、建筑建材等特色支柱产业初步形成,培育出西藏矿业、拉萨啤酒、西藏珠峰、西藏金珠、西藏天路、奇正藏药、西藏高争、西藏药业、拉萨饭店、西藏宾馆等一批特色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培育出拉萨啤酒、珠峰摩托、奇正藏药、喜马拉雅矿泉水、诺迪康胶囊、十味蒂达胶囊、十味龙胆花颗粒、七十味珍珠丸、斯诺亚牛羊绒等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拳头产品,石榴健胃散等四个藏药还获得“九五”国家技术创新优秀新产品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