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1西部民族地区推广已有的适用技术应坚持的原则
以下以农业技术推广为例来说明推广已有的适用技术。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农业技术推广包含着大量的社会学、信息学、管理学、本领域专业知识和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知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主导力量[108]。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加强农技推广工作,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发展农业的重要任务。西部民族地区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科学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没有积极有效的农业科技推广,就没有农业的稳定发展。
6.1.1.1参与式原则
参与式原则是指将农民直接纳入研究和推广活动中,农民有能力找到和提出经济上有活力的,生态上可持续的农业发展系统。当地农民的参与,尤其有影响的关键人物的参与,对当地社区的发展有显著的影响。参与式原则强调农民之间信息和观点交流的重要性,而不是让他们一味地依赖政府和专家;认为生产者既是问题的提出者,同时也是寻找办法的解决者。沟通、交流和小组过程是参与式的重要内容。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即“UNDP”)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实施的《扶贫和可持续发展项目》[109]。
茂县是我国唯一的,也是全国最大的羌族集聚地方。1989年被确定为四川少数民族地区重点扶持的贫困县,1997年10月开始实施以上项目,2000年底结束了执行周期。该项目旨在利用“参与”的理念和方式,帮助这些地区消除贫困和促进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拟形成一种新型有效的扶贫模式并且能够在其他贫困地区推广应用。其相关目标是:运用参与式方法进行培训和机构建设;小额信贷和贫困户增加收入;通过新型生态技术和其他农业技术促进可持续发展;资源管理和生态重建以及其他社会发展,改善卫生状况、成人教育和妇女发展等内容。项目的技术支持来自国际顾问、国内专家,手段主要包括对于实施机构和贫困户的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其技术支持领域包括了农村发展、金融、社区工作、乡镇企业、项目管理、农业技术等。参与式主要表现在农民主动地接受各种技术支持,并且通过自己的实践而获得经济效益。施援方,包括政府官员、农业技术人员、专家和发展项目工作人员,按照项目要求、项目执行程序,农户志愿、民主的参与扶贫的全过程成为对项目的参加者最基本的要求。
6.1.1.2典型示范原则
西部民族地区从当地实际出发,首先在不同范围、不同类型、不同行业中将要推广的适用技术和要实现的效益目标在示范点上先体现出来,让广大干部群众看到好处,辐射和推动更大范围的技术推广。如果内部个别的创新行为能够立竿见影地显示出较好的经济效益前景,那么,它就会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使区域中的其他人产生新的欲望。例如,青海南部干旱山区的拉树岭村,之所以能够从一个闭塞的贫困村发展为一个开放的小康甚至富裕村,就得益于该村一位农民的一个偶然发现:这位村民因为急用钱,就把自家的一只原想留着过节用的“站羊”(育肥羊)卖了出去,“算账”后发现其中有不少赚头。此事被传开以后,很快就激发了拉树岭村村民的经商动机,并从根本上改变了几乎全村人的行为模式[110]。再如四川省德昌县金沙傈僳族乡黄竹村罗社发展甘蔗种植的过程。当族人都以祖祖辈辈不曾种过甘蔗为由反对种植甘蔗之时,搞过运输、做过生意的黄正荣却自告奋勇按乡政府的考虑在低海拔的高山试种甘蔗。他的理由是,山下汉族人的条件差不多,他们种甘蔗挣钱了,我们为什么就不行呢?最终,他取得了成功。现在该社30户人家户户种植甘蔗,亩均收入在1000元以上[111]。(www.daowen.com)
试点先行,分步实施,形成一个呈阶梯式发展、大范围推进的行动格局。如宁夏开展科技特派员,2002年9月,首先在中卫、中宁、青铜峡、平罗四个县市率先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试点工作,3年实践证明,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用突出,也是新时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在不同的地区以个人为单位开展试点,宁夏平罗县科技特派员郭跃军个人投资56.2万元,承包耕地30亩,购置国外智能联合收割机两台,推广“旱育稀植技术”,为农民提供优质水稻秧苗。通过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解决稻农种植、管理、收割、销售各个环节的难题,2003年他带动农户种植水稻1165亩,每亩比常规水稻增收307元[112]。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开始逐步推广,形成了特点鲜明的“宁夏模式”。
6.1.1.3扬长避短原则
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普遍落后,寻找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切入点直接决定发展的成功与失败。如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发展乳业技术的实践。
内蒙古和林格尔县短短6年内,在资源贫乏、基础薄弱的条件下脱颖而出。GDP、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县综合实力排名由内蒙古自治区101个旗县区市的90多位跃升至第6位,全县优质牧草种植面积近10万亩,6年完成生态治理近百万亩。被经济界称为“和林格尔现象”[113]。1997年以前的和林格尔县在西部是很典型的贫困县。全县仅有20公里柏油路,人均11厘米;电力严重短缺,每年断电数百次;31户国有、集体企业均停产、半停产。环境恶化,沙尘暴频频光顾。
与西部民族地区数以百计的贫困县相比,和林格尔县无任何优势可言。它之所以成为“现象”,是因为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技术发展道路。西部很多地区选择了资源开发,有的挖煤、有的开矿、有的依托资源上高耗能工业等传统发展方式。和林格尔经过反复比较,在总结1998年引进全县最大的一个项目——稀土项目失败的基础上,最终选择了乳业这一突破口。因为它有市场,属朝阳产业;有“草原”这一无形品牌支撑;本地区地理环境等条件均适合养奶牛。目前和林格尔县乳业已发展壮大为产业链,因看好奶牛改良市场,大正美联公司投资上亿元在和林格尔县建立现代奶牛工程公司;瞄准乳品企业每年数亿元的产品包装市场,盛都、胜乐、高氏等包装企业纷纷进军和林格尔县,饲料、食品工业机械、育种等相关企业纷至沓来。在这一产业的带动下,农民人均增收700多元,对财政的贡献率超过7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