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西部民族地区发展适用技术的文化因素
在现代文化结构中,科学技术是知识智能层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但实际上,在文化的任何层次都能找到科技活动的痕迹。文化传统由于具有被社会接受的认同性和稳定性,它对科学技术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又是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同时在科学传播和技术转移的过程中,外来科学技术能否被一个国家或民族接受、消化和吸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这个国家或民族的固有文化能否与这种外生的科学技术及与之俱来的文化基质相容,能否有足够的接受新文化的承受能力,以及能否通过新旧文化的冲突与整合,最终完成自身文化的变迁。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百花园中的一朵朵奇葩。传统的西部民族文化是在农牧封建经济的基础上,在西部这一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中生长起来的多元共生的民族文化,其中许多积极、优秀的成分是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然而不可避免地也存在着许多的糟粕和局限。故步自封、安贫守旧、眼界狭小、保守封闭、缺乏现代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文化心态依然存在。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西部民族地区文化受到现代化的猛烈冲击,其中许多文化观念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矛盾,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开发、利用和推广。因此,西部民族地区的文化条件要求选择能与文化变迁互为补充,能与民族信仰、习俗等融为一体的技术。
3.3.1.1畸形的消费习惯,不求进取的守常观念
从消费习惯来看,少数民族重视现期消费,对现期与未来消费的分配缺乏科学的计划性。如云南武定县猫街镇三家村的彝族村民,直到今天,逢婚丧嫁娶,主人要宴请全村所有人。就连杀猪也要大宴宾客,客人走后,猪肉也剩不到一半[49]。这些观念造成了物质资料的巨大浪费,影响了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西部民族地区由于地形、地貌的原因,加上基础设施薄弱,导致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同时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生态条件造成了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落后,这使得不少地方自给自足都难以保证,生活水平有限导致追求有限,于是小步即止、小富即安的思想有了合适的扎根、生长的土壤,即使有的时候面临好的经济发展机会,人们也不愿为了更大的发展去冒风险,而宁愿维持现状、固守贫穷。
3.3.1.2生产生活的封闭性(www.daowen.com)
西部民族地区民族众多、宗教信仰各异等因素造成文化传统呈现出明显的封闭狭隘特征,结果是少数民族多聚族而居,因地处偏僻,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有着程度不同的封闭性,对于本民族或本地区有强烈的归附意识,而对外界的思想、技术等缺乏交流,对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新的生活方式接受较慢。西藏具有十分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是使用太阳灶的天然良区,由于藏族同胞把太阳奉为神明,所以推广太阳灶技术时,他们感到惊恐和惶惑,怎么能劳太阳神的大驾为自己做饭呢!太阳灶优惠到50元一台也无人敢要。免费送到藏胞家中的太阳灶,也被当作不祥之物“驱逐出境”[50]。再如,西藏的能源极缺,为此政府决定在羊草雍湖新建一座水电站。但少数笃信宗教的藏族群众硬说那是个神湖,动弹不得,为顾全大局,工程只好下马,已投入的3000万元资金也化为乌有[51]。
3.3.1.3思想保守,创新意识不足
西部民族地区保守、封闭意识根深蒂固,创新意识明显不足。生产生活的封闭性,加之计划经济的外在动力,使文化的封闭性进一步强化,形成了一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封闭落后的思维定式,使西部民族地区的人们,缺乏开拓创新意识,改革步伐总比东部慢半拍。东部之所以发展快,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东部人思想上比较开放,胆子比较大,因此,改革的力度强,进展快。而西部一部分人对东部的日新月异很不以为然,甚至持批判的态度。即使效法东部的具体作法时也是一步三回头,生怕犯错误。改革步伐的不同步性造成了东西体制的落差,使得国家政策刚一出台,东部就立刻享受到了政策优惠效应;当西部看到东部的成果辉煌而回过神来的时候,优惠效应已经很小了。节奏慢了半拍,始终落在后面,东部加速度发展,则西部与东部差距必然继续拉大。
3.3.1.4市场经济观念淡薄
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仍然束缚着西部民族地区人们的思想。具体表现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的存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等、靠、要”的保守依赖思想,也成为西部民族地区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羁绊。在新疆各族群众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哈萨克老爹赶着两只羊要到“巴扎”(市场)去卖。由于耻于经商的老观念作祟,他走到“巴扎”口只是东张西望,不好意思进去。此时一位维吾尔族小伙子迎上前去,以300元将老爹两只羊买了去。老爹乐呵呵赶完“巴扎”回来,却见小伙子已将两只羊杀了后挂在树上卖了大半,一问已卖了500多元,还吆喝着卖羊皮[5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