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问题是历来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焦点。从传统社会中泛指一般民众的日常生活到近代社会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思想,民生问题更是被置放于社会政治发展的中心位置,它不仅是“人民的生活”,而且是“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基础”。[4]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民生问题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建设一个现代化的中国社会的核心命题。综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生问题发展历程,无论是坚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促进包容性增长,民生问题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都处于重要的位置。然而,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由于各个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具体条件的作用或限制,民生问题的工作取向也不尽相同。
改善和保障民生、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福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所在,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根本目标。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较长时期里,由于社会生产发展的低水平,经济匮乏一直是一个深层困扰,对国家的实际能力形成了极大的制约。因此,尽管国家和政府的主观意愿是将关心群众生活作为基本的目标,但大量的实际工作却只能是为此积蓄力量。也正因如此,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就成为了一定时期的基本的战略决策,而民生问题的解决事实上推给了未来,有时甚至不惜以民生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这就形成了大家所批评的那种只关注效率而忽视了公平,只强调经济指标而忽视了社会效益和人的需要,以及资源的掠夺性开发、生态环境的污染等等现象。这就使得民生问题逐渐积累,某些局部甚至呈现出恶化的趋势。因此,尽管几十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政治秩序也基本稳定,文化生活多元多样,但社会矛盾凸显出来,这就削弱了国民的认同感。简单地说,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极端不平衡,民生问题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矛盾的焦点所在。
反思以往的工作思路,我们能够清晰地发现,社会发展曾经被理解为一个狭义的发展理念,或者说仅仅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对这种狭义发展进行衡量的指标是地方的国内生产总值排名、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数,等等。排名靠前,不仅意味着经济发展步入了正轨,而且也意味着社会运行的稳定性和有序性;排名越靠前,经济发展的绩效越显著,社会进步的步伐越大,社会生活也越富裕。反之,排名靠后,则会被贴上贫困、不发达、落后的标签。然而,人们发现,现实的逻辑往往与上述现象相悖,一些经济发展快、社会进步显著、社会生活富裕的地区,人民的幸福指数不仅没有得到相应的同步提高,甚至反而降低了。这就表明,经济的发展并不能说明一切,更不能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单一标准。同时也表明,如果仅仅关注经济指标、追求经济效率,忽视了社会公平正义,经济发展就会背离更好地服务人民、满足人民需要这一目标,民生问题和社会矛盾就会凸显和加剧。这种发展很难得到人民的认可,更不可能使人民感到满意。所以,经济发展过程的社会建设以及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个必须直面的重要问题。
自现代以来,经济与社会就是一对重要的关系。从社会互构论的观点看,经济与社会是相互型塑、交融互构的关系。[5]譬如,从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来看,经济发展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稳定也需要一定的经济和物质条件作为基础,两者之间应当是互构互促的关系。此外,经济发展也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条件,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意味着不仅对老、弱、病、残、贫困者实施救助,而且向社会的全体成员提供必要的福利和保障,这将使社会生活发生根本的变化,民生品质的提升也将获得坚实的基础。反过来,民生的改善将形成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可以促成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的优化,实现“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从而确保经济以更好的方式和更快的速度持续发展。显然,科学地把握和处理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处于关键的位置。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的重要讲话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2007年,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所作的系统总结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并特别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基本思路作了明显调整。在未来一段时期里,统筹兼顾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关系,克服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存在的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被动局面,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同步发展,加快民生为重的社会建设,将是一个重要任务(见表11—1)。
表11—1 政府有关民生问题的历年工作重点(www.daowen.com)
续前表
资料来源:2005—2010年国家政府工作报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