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改革公正性问题在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11中的凸显

改革公正性问题在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11中的凸显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现实生活中,一般社会成员根据自己身边的社会事实和自己的亲身经历,他们对社会分配不公问题的理解要比根据统计数据得出的结论更严重。认为改革政策对各个群体不公正的被调查者占32.3%,而49.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一般”的回答。一般而言,对改革成果的分享一定会体现在工资收入同其贡献的关系中,

改革公正性问题在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11中的凸显

一、改革公正性问题的凸显与认识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改革,是中国社会获得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政策,推动中国经济财富快速增长,政治生活活力增强,文化生活空前繁荣,社会生活也呈现日新月异的面貌。改革已经取得巨大成就,这是人们有目共睹的事实。但同时应当承认的是,改革引起的社会发展变化是不平衡的,不仅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而且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乃至同一个阶层或同一种职业的发展也常常是差别很大的。正是这种分化中的发展和差别性的提高,引发了社会成员越来越明显的、广泛存在的社会公正感问题。

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是:“现在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穷的越穷,富的越富,您同意这种说法吗?”有2980人回答了这个问题,其中有737人表示非常同意,占被调查者总人数的24.7%;1723人表示同意,占57.7%;表示一般态度的378人,占12.7%;表示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的仅有142人,占4.7%。这个结果确实在我们的预料之外,竟然有82.4%的回答者认为现在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穷的越穷,富的越富(见表8—1)。

表8—1 对贫富差别及其趋势的判断

img31

社会成员贫富差距拉大,并且已形成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趋势,这是中国社会分配不公的一个最突出的事实。表8—1的数据清楚地表明,占82.4%的被调查者对这个事实已经有了明确的共识。虽然被调查者的这个判断不是依据统计数据作出的精确分析,但他们是根据自己日常生活的亲身经历而形成的朴实感知。应当肯定,被调查者的这种感知是真实的,学术界的一些研究对此也给出了许多可以信赖的说明。并且,应当指出的是,中国社会贫富差距问题不能仅仅依据工资收入的公开数据统计分析。在现实生活中,一般社会成员根据自己身边的社会事实和自己的亲身经历,他们对社会分配不公问题的理解要比根据统计数据得出的结论更严重。所以,82.4%的被调查者认为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并已经形成了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社会趋势,这个调查结果不仅表明分配不公已经成为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共识,而且这个共识也是对社会分配不公的普遍性和严重性的真实反映。

社会分配不公引起广大社会成员强烈不满,不仅与改革开放以来的贫富差距在不断拉大有关,而且与改革开放之前实行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有关。新中国成立之后,长达30余年的时间里,在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实行的是差距很小的低收入分配制度,这种具有浓厚的平均主义色彩的分配方式严重地抑制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很大的束缚作用。不过,尽管人们都承认改革前的分配制度不利于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但是改革前人们之间很小的收入差别,不可摆脱地成为评价改革后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一个参照。所以,人们认识、评价当前的贫富差距时,不可避免地同改革政策或改革过程联系起来,而人们对改革政策公正与否的评价,也就集中表达了人们的社会公正感。

改革推动经济发展,创造了改革前无法与之相比的巨大财富,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社会成员都能分享作为改革成果的巨大财富吗?大部分被调查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表8—2的数据说明,58.2%的被调查者明确回答不是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分享改革成果,27.2%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对这个问题说不清,应当说,后一个回答也不是持肯定态度的,只有14.6%的被调查者的回答是肯定的。

表8—2 被调查者关于社会成员是否都能分享改革成果的判断

img32

平心而论,对绝大部分社会成员来说,人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分享了改革成果,而大部分被调查者却给出了否定性回答,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不在于人们不承认社会成员都在不同程度上分享了改革成果的事实,而在于人们在横向比较中发现了越来越明显的贫富差距。所以,表8—2中的数据反映的不是一个事实判断,而是一个关于改革以来实行的分配政策是否公正的价值判断。表8—3中的数据直接反映了被调查者对改革政策是否公正的判断,被调查者中有18.4%选择了改革政策对各个群体是公正的判断,这个结果与表8—2中有14.6%的被调查者认为能够分享改革成果的数据是接近的。认为改革政策对各个群体不公正的被调查者占32.3%,而49.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一般”的回答。在日常生活中,“一般”这个概念的否定意义是大于肯定意义的,也就是说,它并不是一个严格的中性概念,而是一个贬义概念。所以,表8—3对改革政策公正性的评价主要是否定性的。

表8—3 被调查者对改革政策是否公正的评价

img33

既然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并非所有人都能分享改革成果,并因此而认为社会分配不公,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人们是怎样认识导致一部分社会成员不能分享改革成果的原因的?表8—4的数据反映了被调查者对这个问题的认识。[4]就作出回答的1759份问卷而言,561人认为是国家制度安排不公正而导致社会成员不能分享改革成果,占31.9%;976人认为中央政策是好的,但在地方执行时走样变形,占55.5%;这就是说,大多数被调查者把不能分享改革成果的原因归结为基层没有执行好中央的制度与政策,达到87.4%。而认为个人能力不同是不能分享改革成果原因的人仅占9.6%。可见,人们主要是从个人之外的因素来寻找社会成员不能分享改革成果的原因。(www.daowen.com)

表8—4 对部分社会成员不能分享改革成果原因的认识

img34

在问卷的统计数据中发现了一个不太好理解的问题,即被调查者关于部分社会成员不能分享改革成果的判断,同他们关于自己收入与实际贡献是否相符的判断似乎存在矛盾。表8—5是被调查者回答自己收入与实际贡献是否相符的统计数据。问卷对这一问题的提问与备选答案是:

目前,您觉得您的收入与您的实际贡献符合吗?

1.完全符合 2.基本符合 3.一般 4.不符合 5.很不符合

表8—5 被调查者的收入与实际贡献是否相符

img35

2918人有效回答了这个问题,其中回答不符合和很不符合的有899人,占30.8%;回答基本符合与完全符合的有1136人,占38.9%。作出肯定回答的多于作出否定回答的,这同部分社会成员不能分享改革成果的数据是相矛盾的。一般而言,对改革成果的分享一定会体现在工资收入同其贡献的关系中,进一步说,如果承认工资收入与贡献相符,那么就应当承认社会分配是公正的,同时也就应当承认社会成员分享了改革成果,或者即便认为一部分社会成员没有分享改革成果,也不应当将其归结为国家制度安排和地方政府政策执行有误。然而,表8—2显示,58.2%的被调查者(1707人)认为部分社会成员不能分享改革成果,27.2%的被调查者(799人)认为说不清;而表8—5却显示,只有30.8%的被调查者(899人)认为自己的收入不符合和很不符合实际。可见,两个数据相差很大。

怎样理解这个矛盾呢?是否可以作出这样一种解释:表8—5中被调查者关于收入是否与贡献相符的答案是从个人角度作出的回答,实际上这个问题也是问被调查者的个人的情况;而表8—2中关于所有社会成员能否分享改革成果的问题,被调查者是从社会的一般情况作出的回答,而不是仅仅根据自己收入情况作出的回答。因此,被调查者并不是仅从个人的利益得失情况判断社会分配是否公正?

根据表8—6的数据,可以更明确地知道,被调查者对于社会上的不公正问题是比较关注的。当问及对于他人遭受不公正待遇自己有何感受时,56.6%的被调查者选择了非常气愤、深表同情的答案,而认为与己无关、暗自庆幸的仅仅是极少数人。这进一步说明,被调查者的社会公正意识不仅仅是对自己待遇的认识,其中还包含了对其他社会成员遭遇的感受。

表8—6对于他人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感受

img36

以上数据及其初步分析说明,社会公正问题确实是一个引起了社会成员普遍关注的问题。然而,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并不是整齐划一的,不仅有公正与不公正的判断分歧,而且还有从个人利益出发,还是依据社会一般状况出发作出判断的立场区别。这表明,社会成员关于社会公正问题的回答,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其中包含着个人与社会或个别与一般的矛盾,尤其是反映了分配不公、分化加剧的社会矛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