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出现了急剧的社会分化现象,其中重要的表现之一,即是阶层分化现象。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我国的阶层分化日益严重,各阶层间的界限日益明显。阶层分化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稳定以及民生建设息息相关,一方面,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民生建设的成效直接反映在社会阶层中;另一方面,社会阶层结构的状况也是检验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民生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从社会各个阶层的不同状况和变动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社会的公共政策或社会政策是否公平、公正,具体来说,就是对所有的社会阶层是否一视同仁,社会资源和社会利益的分配是否存在阶层差异。如果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民生建设的成果无法为各个社会阶层的成员所共享,那么,这样的增长、发展和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就需要进行反思,需要作出调整。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本部分将从社会分化特别是阶层分化的角度对满意度、幸福感和社会冲突感作进一步的分析。
要观察社会各阶层的体验和认识,首先要对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有所了解和认识。下面我们从两个角度来阐述我国的阶层结构及其变化:一是被访者的主观认定;二是根据职业和社会经济地位转化的相对客观认定。
1.被访者对社会阶层结构的主观认定
主观的认定来自人们对自身社会经济地位的主观判断。在社会学的分析社会调查中,这常常是通过让被访者自己评定自己处于社会经济地位结构中的位序实现的,最典型的是向被访者提供一个分为“社会上层、社会中层和社会下层”的框架,然后由被访者认定自己的位置。在2006CGSS和2008CGSS的调查中,都向被访者询问了类似的问题。由于这不是本部分分析的重点,此处不再赘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CGSS的网站。但是,在2008CGSS的调查中,得出了一个有意思的结果,即被访者对于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整体类型的感知和期望。
从图6—8中我们可以看到,2008年有83.46%的被访者认为目前的中国社会类型是类似金字塔形的,即少数精英在顶端,较少人在中间,大多数人在底部。从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的角度看,这种社会类型是不利的,大部分社会成员都处在社会的下层。与此相对应,仅有11.86%的被访者认为当下中国的社会类型是纺锤形的,即大部分人都在社会的中间,这是稳定社会的社会结构特征。
图6—8 2008年中国的社会类型
说明:图中,三种观点的总和小于100%,是因为另有2.49%的被访者选择了“无法选择”这个选项。为方便阅读,图中没有将这一类别列出。
那么百姓心中理想的社会类型和实际的社会类型一致吗?图6—9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关于理想的社会类型,目前学术界的认识比较统一,即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是危险的、僵化的,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而纺锤形也即椭圆形的社会结构是最理想的,也是最稳健、最安全、最公平的。当一个社会进入现代化的过程之后,伴随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多数社会成员将逐渐流动到或处于社会的中间位置上。图6—8和图6—9的差异,即现实和理想的差异,恰是公众对我国社会结构类型不满意的一个侧面体现,以及对更加公平、稳定的社会结构类型的期待。图6—9中有74.55%的人认为中国的社会结构类型应该是大部分人在社会的中间,靠近社会顶端和底部的人是少数,这意味着人们期望大部分社会成员都能够享受到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
2.根据被访者的职业划分的相对客观的社会阶层结构(www.daowen.com)
目前客观划分社会阶层的标准很多,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体制下,阶层的划分标准各不相同。但是,职业却是所有分析社会结构和划分社会阶层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个体的职业与其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收入、生活水平、健康状况等各种先天条件和后天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本部分对社会阶层的划分主要依赖于职业这个变量。
图6—9 2008年理想的社会类型
中国综合社会调查虽然不是普查,不能百分百还原社会的真实阶层结构,但也是一个全国范围内的随机抽样调查,CGSS的样本在国家这个层面上具有代表性和科学性。在2006年和2008年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数据中,都有关于被访者个人职业的详细信息,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将社会划分为五个阶层,它们分别是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体力劳动者和无工作人员[5],这五个群体构成了我国基本的社会阶层结构。
图6—10显示,从2006年到2008年,五个社会阶层的比例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2008年体力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较2006年都有所增长,体力劳动者的人数比例增加了7.8%,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增加了6.67%。剩下的三个阶层在总体中的比例都呈下降的趋势,其中管理人员的比例下降得最大,由原来的12.49%降到了5.45%,比原来少了一半还多,其次是办事人员,由2006年的6.67%减少到了2008年的2.19%,虽然减少的幅度不如管理人员,但是和自身相比,减少的比例更高。最后是无工作人员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较2006年降低了接近3个百分点。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显示的是各个阶层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而不是绝对数量。
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角度讲,无工作人员比例的下降,表明国家在这三年间实施的各项促就业措施和政策取得了成效,更多的社会成员享受到了经济发展的好处,而专业技术人员比例的增加,更意味着中间阶层的扩大。但是,这样的结构从整体上来说仍然是一个金字塔形的结构,离人们所期望的纺锤形或椭圆形结构还存在很大的距离。
图6—10 2006年vs.2008年社会五个阶层的构成变动趋势
图6—8、图6—9和图6—10蕴涵内在一致性,即社会成员对阶层结构的主观认定或者说主观感知,与根据客观指标划定的社会结构基本一致。图6—8中有83.46%的被访者认为在2008年社会的大部分成员位于社会底层,与此呼应的是,图6—10中体力劳动者和无工作人员的比例达到了76.3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