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医疗资源的配置情况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医疗资源有长足的进步,但是医疗资源的配置并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医疗资源的城乡差距、地域差距非常明显。
从政府卫生投入来看,我国长期以来存在城乡分布的不均衡,政府对城市卫生机构的投入比对农村卫生机构的投入要大得多,城乡人均卫生投入水平相差较大,1991年相差6.3倍。近十几年来,政府开始调整城乡卫生投入比重,1995年起,政府对农村卫生投入进入了加速增长期,人均投入水平的增速超过了城市,尤其是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恢复和全面覆盖,我国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得到迅速提高。
在政府对各类医疗机构的卫生投入中,城市和高级别医疗机构获得了多数的财政补助,城市医院(包括城市中医院)所占比重最高,为52.98%,县医院(包括县中医院)为18.04%,农村卫生院为23.85%,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仅占5.13%。从城市和农村看,城市医疗机构财政补助占政府卫生事业投入的58.11%,农村医疗机构占41.89%。我国大部分居民生活在农村,在基层就医机会较多,资源和服务利用成反方向流动。其直接结果就是基层医疗机构萎缩,农村和城市社区缺医少药的局面依然存在。群众患病在当地难以有效就诊,就到外地、到大医院寻医,不仅加大了大医院在服务提供上的负担,更是给群众造成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此外,政府卫生投入在不同卫生机构的分布也不尽合理。1990—2001年,县及县以上医院财政补助增长速度非常快,占卫生事业费的比重达到46.1%,2001年以后逐年下降。即便如此,2006年县及县以上医院财政补助占卫生事业费的比重仍为35.31%。基层医疗机构财政补助的增长比较稳定,但是占卫生事业费的比重却逐年下降。2006年占卫生事业费的比重仅为13.3%。防疫防治与妇幼保健机构财政补助在2002年前基本保持平缓增长的态势,之后增长明显加快,但占卫生事业费的比重仍相对较低。2006年分别为19.93%和3.89%。[16](www.daowen.com)
从医疗资源的实际配置来看,我国医疗资源配置也存在城乡和地域两大差别。2000—2007年,我国城市和农村卫生总费用分别从2624.24亿元和1962.39亿元增长为7888亿元和3401.48亿元,城乡人均卫生费用分别达到1333.58元和467.56元,城市是农村的2.85倍。城乡人均卫生事业费分别从2000年的57.25元和9.94元增加到2006年的90.16元和46.32元,城乡差距明显缩小,2006年城市人均卫生事业费为农村的2倍左右。在现行财政体制下,由于各地财力不同,使地区间财政卫生投入水平存在较大差距。2006年,中国的东、中、西部地区人均卫生事业费(含中医事业费)分别为72.55元、40.97元和58.29元,出现“V”字形趋势,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西部地区中央转移支付力度较强,使东、西部地区人均卫生事业费水平高于中部地区。[17]
我国卫生资源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重医疗、轻预防,公共卫生机构费用占卫生总费用比重偏低。从历史趋势看,1990—2007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中,医疗机构费用所占比重稳定在75%左右。公共卫生机构费用所占比重从1990年的6.54%降至2000年的5.07%。近年来,尤其是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之后,政府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加快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公共卫生的专项资金投入,公共卫生机构费用占卫生总费用比重逐步上升,2007年达到了6.7%。[18]
此外,医疗资源在不同层次医疗机构之间的配置也极不平衡,这也是造成老百姓“看病难”的重要原因之一。2007年医院费用中,城市医院、县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费用分别占73.74%、12.47%、3.22%、9.97%,反映了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主要流向城市医疗机构,县医院服务量相对较少,农村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量发展空间还很大。[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