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国城镇化与就业发展基本状况
我国的城镇化快速发展,从人口统计角度看我国的城镇化率,2009年我国城镇人口达62186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46.6%,比2005年提高3.6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增加了5974万人,年平均增长0.9个百分点。截至2009年末,我国的城市数量达655个,比1978年增加462个,人口规模达到500万以上的城市1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年末总人口达38794.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29.1%。城市行政区域范围不断扩大,2009年全国城市城区面积175463.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38107.3平方公里,比2005年建成区面积32520.7平方公里增长17.1%。[3]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城镇体系,特别是城市群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中西部地区一些密集的城市群地区也在迅速发展。
伴随着这一进程,我国就业状况也发生了明显改变,突出表现在:
一是城乡就业人员结构变化。城镇就业人口增加,就业比重大幅提升。城镇化的发展带给就业的直接影响是城乡就业人员构成的变化,1978—2009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从17.92%上升到46.59%,城镇就业人员数从9514万人增加至3.112亿人,占就业人员总数的比例从23.69%上升到39.89%(见图3—1)。
图3—1 我国城镇化率与城乡就业人员比例变化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www.daowen.com)
二是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农村劳动力的持续大规模转移。上世纪80年代,中共中央发布《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开始允许农民在自筹资金、自理口粮的条件下进入城镇务工经商,农村劳动力便开始了长期大规模流动,据统计,1985年农村外出劳动力即达到2000万人。到目前为止,农民工总量达到2.42亿人。[4]
三是就业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城镇服务业就业人员比重上升。城镇化在推动就业城乡结构转变的同时,也对就业的产业结构产生了影响。数据表明,中国城市化水平与第一产业就业负强相关,与第二、三产业就业正相关,且第三产业的相关系数大于第二产业的相关系数,说明城市能够促使第一产业就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城市化一方面能够促进就业结构的优化,另一方面,由于第二产业的就业增长弹性系数高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就业增长弹性系数又高于第二产业,因而也能够促进就业水平的提高。自1997年我国非农就业比重首次超过农业就业比重,到2009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为38.1%,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为27.8%和34.1%,我国已经成为一个非农就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从2000年到2009年的十年间,我国非农就业比重从50%上升到61.9%,增长了11.9%,平均每年提高1.19个百分点,发展速度很快。同期,城镇化率从36.22%上升到46.59%,平均每年提高约1.04个百分点(见表3—1)。
表3—1 城镇化率与就业产业构成(%)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各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