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城镇化与就业:影响机制与过程

城镇化与就业:影响机制与过程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人口城市化水平是就业率的重要影响因素。城市化发展的空间结构和区域布局、城市内部社会分工和社会结构等对就业的各个方面也会产生结构性影响。这些特征也必然使得其对就业的影响是一个持续过程,并产生不同的效用。从影响机制和过程、影响的内容和结果两个视角来分析城镇化对就业的影响,呈现出以下作用机制。

城镇化与就业:影响机制与过程

一、城镇化对就业的影响机制与过程

理解就业和城镇化,需要从各自的实质内涵中探寻其间的关联。就业问题,从本质上说是要解决劳动者从事社会性劳动的机会问题,是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科学技术、资金和土地等要素的结合,通过人的劳动创造价值,并通过这些价值的分配和消费,满足社会进步和人的生存发展的过程。城镇化作为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也是社会各种资源配置的策略选择。城镇化的发展,与地理空间、经济资源和人口要素的集聚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其中人口聚集是发挥人作为最有活力的生产要素对物质、资本要素的聚集作用的关键,是城镇化实现过程的关键,而人的生产方式的改变和生产效率的提高、生活方式的变换和生活质量的提升,则是其根本目的。城镇化可以看做就业机会和就业资源的开发与配置的过程,也是劳动者就业的一种模式选择。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讲,就业和城镇化是有着内在统一目的和运作逻辑的人类经济社会活动。这种内在统一,既体现在宏观经济体系和社会结构中,也体现在微观个体的经济行为和社会生活中。就业作为连接城镇化各种要素的经济社会活动,必然受到城镇化的深刻影响,就业也是劳动者实现从传统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状态向从事工业产业和服务业劳动,以及实现城镇生活方式转变的“节点”,因此它是城镇化本身的应有内容之一,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就业状况也必然影响到城镇化的进程和水平。同时,人口城市化水平是就业率的重要影响因素。首先,决定就业率的基本因素是经济总产出量。就业率是劳动力人口总数、经济总产出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函数。在这三个决定因素中,经济总产出量是基本的决定因素。其次,人口城市化水平显著影响经济总产出量。人口城市化水平的变动,导致经济结构变换,而经济结构变换又影响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弹性系数。城市化发展的空间结构和区域布局、城市内部社会分工和社会结构等对就业的各个方面也会产生结构性影响。有研究者通过人口流动和中国城镇化的空间分布关系研究,发现人口流动使得各省的城镇化率都有所提高,人口流入省通过吸纳外省农村人口就业,直接提高了本地城镇化率,而人口流出省通过输出农村人口也间接提高了本地城镇化率。因此,要充分发挥就业作为人口聚集基础的机制作用,通过扩大城市就业容量、提高就业质量,来推进城镇化进程,提升城市化品质。

一般来说,城镇化是通过以产业为代表的物质要素和以人口为代表的生产力要素的集聚机制来发挥其经济社会功能的。城镇化是人口的集聚、产业的集聚和消费的集聚。与城镇化过程相伴随的是,土地、人口、技术、信息和管理等经济资源由离散走向集聚,由粗放经营走向集约经营,社会经济活动由分散走向集中,急剧提高经济集中度和人口密度,促进社会分工和职业细化,扩张就业总量,丰富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www.daowen.com)

城镇化的要素在集聚的时序、规模、内容、途径和方式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综合表现为不同的城镇化模式。城镇化要素集聚效应对就业的影响,也会因为不同的城镇化模式而表现出不同的具体内容。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城镇化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社会过程,其自身也存在发展阶段性、地域性、资源禀赋个性等时空结构上的特征。这些特征也必然使得其对就业的影响是一个持续过程,并产生不同的效用。城镇规模、城镇发展方式、城镇化的空间布局、经济结构和文化制度等影响城乡劳动力的流动,影响就业总量的供求结构、就业人员分布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劳动力市场层次结构以及就业质量等等。

从影响机制和过程、影响的内容和结果两个视角来分析城镇化对就业的影响,呈现出以下作用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