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2011年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社区建设实现民生至上

2011年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社区建设实现民生至上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社区建设——实现民生为重、百姓至上的微观途径民生问题在社区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社区工作人员与社区的服务对象之间,在服务感情上的距离为“零”。各地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将极大地推进社区建设。

2011年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社区建设实现民生至上

(四)社区建设——实现民生为重、百姓至上的微观途径

民生问题在社区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实现民生为重、百姓至上,社区建设是最基础、最重要,也是最具体的途径。

第一,社区服务与住有所居。社区服务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探索的一条贴近百姓、服务居民、安居乐业的社会化服务新路子。近几年来,全国各地一些社区创造了很多很好的社区服务方式,大力提倡“零距离”服务,更好地施惠于民。社区工作人员与社区的服务对象之间,在服务感情上的距离为“零”。社区工作人员与本社区单位及居民之间要建立好友谊,培养好感情,相互之间要经常沟通,让社区单位和居民对社区工作人员有信赖感,这是做好“零距离”服务的前提。在服务空间上的距离为“零”。社区工作人员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找上门”服务为“上门找”服务,把服务送到社区单位和居民家中,这是做好“零距离”服务的核心。在服务时间上的距离为“零”。社区工作人员根据社区服务对象的需要,随叫随到,及时提供优质服务,这是做好“零距离”服务的根本保证。

第二,社区就业与劳有所得。社区最大的优势在于“二清一近”,即下岗失业人员情况清、社区单位和居民家庭需求清、与下岗失业人员感情近。社区工作人员及时、准确地掌握了社区居民大量的岗位需求信息,同时,又能及时了解社区企事业单位用人需求,从而“就近就地”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使社区居民都能劳有所得。(www.daowen.com)

第三,社区保障与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随着社会格局发生的巨大变化和用工制度的改革,以及政府职能向社会转移,作为民生之依的社会保障、社区保障越来越重要。这是因为,社会人员流动面增多,有些人开始下岗分流,脱离单位,走上社会,进入社区;随着我国步入老年社会,退休职工在社区的比重越来越大,他们的衣、食、住、行及就医看病将是社区的又一大需求。其中,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需求的增加是社区建设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社区医疗服务与社区养老服务作为一项社会福利性服务,在政府的倡导、推动下,各级政府不仅通过制定政策鼓励兴办社区医疗和养老服务机构,而且建立以社区负责人为主的社区医疗和养老服务机构,这就使得社区医疗和养老服务带有浓厚的民生色彩,让老弱病残者在社区保障中消除后顾之忧。同时在中国,居家养老仍然是重要的养老方式,有的社区创造了各种新型的居家养老的具体形式。

第四,作为教育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社区学院,近年来受到政府和民众的广泛重视。社区学院的共通点,在于其开放式入学条件及低廉的学费、小班教学及灵活的教学方式。社区学院中的社区教育包含了很宽泛的多种活动,包括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农民工培训以及社区教育服务。根据学员的需要,为了学习工作技能、个人的学习兴趣,可以是一个小时的讲座,也可以是一个学期的课程,可以在社区学院内上课,也可以在社区学院之外上课。通过社区学院做到社区居民学有所教。

近年来,全国不少社区进行了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南京市建邺区在这方面创造了特色鲜明、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建邺经验”或“建邺模式”。它的一些主要的有创新性的内容可以简述如下:第一,资源向社区集中、向社区倾斜,真抓实干。第二,民生优先,针对百姓实际需求加以落实。第三,推进民主,重在真正让百姓做主和参与。第四,民心导向,着力培育社区归属感、认同感、公平感、安全感、幸福感,使社区和谐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层的。上述四点,建邺区自己概括为“资源向下,民生优先,民主向前,民心向上”,并且力求将它们制度化。第五,合理调整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调整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这特别表现在剥离街道的经济功能、分离社区的行政功能,使之专事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这种框架性的探索,能够为高端的制度设计提供鲜活的实际经验和基层支撑,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个意义上,“建邺经验”或“建邺模式”也是整个中国经验或中国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将极大地推进社区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