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2011年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新时代内容主体

2011年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新时代内容主体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新的时代内容的主要体现1.新的时代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国家面临众多新的任务,从社会学的视角看,它们主要有以下这些。社会建设是对新的时代挑战所作的积极回应。这些新的时代挑战,从我国社会转型和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主要有:第一,在市场经济陌生人的世界建立社会共同体的挑战。

2011年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新时代内容主体

(二)新的时代内容的主要体现

1.新的时代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国家面临众多新的任务,从社会学的视角看,它们主要有以下这些。无疑,社会建设的提出是与这些新的任务相适应的。

第一,应对我国进入社会矛盾和不协调因素多发期的客观形势。

第二,直面国际和国内传统风险与新型风险活跃期的社会现实。

第三,适应世界上从旧式现代性向新型现代性转变的国际潮流。

第四,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用破坏旧世界的思路建设新世界的经验教训。

第五,深入参考我国优秀文化中人伦和谐、天人协调的精华思想。

第六,汲取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有关协调发展观的积极成果。

同时,新的时代也提出了新的挑战。社会建设是对新的时代挑战所作的积极回应。这些新的时代挑战,从我国社会转型和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主要有:

第一,在市场经济陌生人的世界建立社会共同体的挑战。

第二,在价值观开放多元的时代促进意义共同性的挑战。

第三,在社会分化加剧的情势下落实公平正义的挑战。

第四,在社会重心下移的情况下大力改善民生的挑战。

第五,在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建立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社会的挑战。

第六,在发展主体总体布局上理顺三大部门关系的挑战。

除了有效回应国内的上述特殊挑战之外,我国还要有效处理国际上各种“人类困境”,即当代处处存在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也就是现代风险,如新型疾病、恐怖活动、文明认同、金融危机等等的挑战。它们也与社会建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于这些新任务和新挑战,笔者过去曾在不同的文章中作了论述,这里只是概要提及。(www.daowen.com)

2.当今社会建设的影响力比过去大得多

社会建设作为我国社会的发展战略所具有的社会影响力,它的作用范围和深度,更是过去所不可比拟的。20世纪上半期的社会建设,大多还限于一种设想,即使试验和实施,范围也很小,数目也很少。如孙中山社会建设思想中涉及的关于地方自治、革命程序、均权主义等方面的内容和设计[5],情况就是如此。又如晏阳初、李景汉在河北定县,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县搞的农村建设实验区,也是这样。即使后来被认为“作为社会建设实行的新生活运动”,范围也不大,内容也很窄,更重要的是,目的也根本不同。当然,我们对历史上的社会建设,必须像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按照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要求,努力做到古为今用”。例如,孙本文指出的“不努力于社会建设者,必趋于衰败,努力于社会建设者,必趋于进步”[6],这个思想就很可贵。

3.对社会建设的内涵作了新的概括

对社会建设的内涵和本质,过去没有得到明确的揭示。现在,一些文章往往用它的外延来代替它的内涵。

在我们看来,社会建设的内涵,或者说,社会建设的定义,可以抓住“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合理配置”这一核心,从正向和逆向两个方面来加以把握。

从正向说,所谓社会建设,就是要在社会领域或社会发展领域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种能够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与社会机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机制,并相应地形成各种能够良性调节社会关系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

从逆向说,社会建设就是根据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的新表现、新特点和新趋势,不断创造和完善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的新机制、新实体和新主体,通过这样的新机制、新实体和新主体,更好地弥合分歧、化解矛盾、控制冲突、降低风险、增加安全、增进团结、改善民生。[7]

上述社会建设的内涵,也即社会建设的定义,有如下特点:

第一,它指出了社会建设的实质是与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这个根本问题联系在一起的,而为了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就要建立相应的社会结构、社会机制、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给社会建设下定义,如果不抓住这一点,应该说就没有抓住社会建设的实质和根本。

第二,它也指出,社会建设,特别是和谐社会的建设,并不是在无矛盾或忽视矛盾的情况下进行的,恰恰相反,是在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的过程中达到的,而要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也要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新的社会机制、社会实体和社会主体。

第三,由于社会建设是与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这个根本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因此社会建设不能不以促进社会公正为自己的实质,以共建共享社会和谐为自己的目标,而实现这一实质、达到这一目标的最实际的切入点就是改善民生。所以,社会建设与促进公正、构建和谐、关注民生是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

4.对社会建设的外延作了新的提炼

社会学以整体社会系统与各子系统的关系为根据,对社会建设的外延或所指,作了新的提炼。整体社会系统与各子系统的关系,可以有多种表述,最常见的是四分法、三分法、二分法。所谓“四分法”,即是社会与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子系统的关系;所谓“三分法”,指社会及其三大部门(政府组织、企业组织和社会组织)或三大领域或三大板块的基本划分等;所谓“二分法”,指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正是从这些关系中,引申出了范围不同、大小有异的“社会”:“小社会”或“狭义社会”、“中社会”或“中义社会”、“大社会”或“广义社会”。

第一,狭义的社会建设。这就是在政府、市场、社会“三分框架”中的狭义的“小社会”建设。现代社会经济制度体系中,政府、市场和社会是三种基本的制度安排。它们分别被称为社会的“第一部门”、“第二部门”和“第三部门”,也被称为“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它们既是社会建设的不同范围,也是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配置的三个基本主体。狭义的社会,社会学常常用“社会生活”或“社会生活子系统”或“社会发展领域”来表示;政治学则往往用“市民社会”或“公民社会”来表示。这种社会建设的内容,大体由民生建设、社会安全建设、社会管理体制建设,以及社会政策法规、社会事业、社会组织机制和社会伦理道德等构成,本身也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十七大报告第八章着重论述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问题,《建议》第八节所讨论的六方面的问题,都是集中讨论狭义的社会建设所面临的种种新问题。

第二,中义的社会建设。这里的“中社会”,由三大部门中的市场板块和狭义社会构成,而与政府板块(国家)相对。这事实上就是平常所说的“国家—社会”的“二分框架”。那么,这里什么是社会、什么是国家?社会是各个财产所有者的权益的集合体或利益的共同体,国家则是对个人及其群体的权益作出政治性安排的权力系统。这里,市场板块和狭义社会板块两者也都是权益的集合体或利益的共同体。市场是营利组织,毫无疑问是利益的共同体,社会组织尽管是非营利组织,但同样有自己的权益,同样可以经营,不过它的经营目的不是为了利润,而是为了使做好事的本钱保值增值。这二者同样是在国家这一权力系统的政治安排下进行合法活动的。在社会互构论的视野中,社会与国家是两种相互关联又互有区别的人类生存共同体,两种具有自主意志的行动体,代表了两种不同的集体整合方式,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配置的方式。上述二分框架和三分框架并无哪个先进、哪个落后的差异和对立,只是根据所要分析问题的需要,选择哪个分析框架更加合适而已。社会建设在调整社会与国家关系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正是讲中义社会建设的意义所在。

第三,广义的社会建设。大社会或广义的社会,就是那种与自然界相对,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各个子系统的社会,或者说是包括政府、市场、社会三大板块的社会。因此,广义的社会建设,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的社会建设,是政府体系建设、市场体系建设和社会生活体系建设的统一,也就是整个和谐社会的建设。十七大报告第四章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为标题,集中论述了在新形势下,如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的问题。这实际上说的是广义的社会建设和发展。

广义的社会建设和狭义的社会建设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广义的社会建设,当然要靠各个子系统的建设与和谐运行来支撑,其中已经包括狭义的社会建设的内容;反之,狭义的社会建设,没有整个社会建设作为自己建设的社会大环境,没有其他各子系统的配合,也很难孤军建设成为和谐子系统。所以,我们既可以广义地使用社会建设,也可以狭义地加以使用。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社会建设主要是指狭义的社会建设,这一点在学术界已经达成共识。当然,当我们着重从狭义的意义上来加以分析时,也丝毫不能离开广义的社会建设。这种相互联系,也就是要从小社会入手、大社会着眼。同理,中义的社会建设,与广义的社会建设和狭义的社会建设也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