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结 语
农村聚落是社会经济历史发展的产物,具有其自身的形成发展规律。我国地域广阔、历史悠久,各地的条件差异十分显著。受自然环境、经济生产、历史发展、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社会生活习惯等影响,农村聚落的地域特点异常突出,农村聚落文化积淀深厚,异彩纷呈。我国现有的农村聚落多数是在新中国成立前旧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分布、规模与形态和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生活方式以及人们对自然的控制能力相适应。农村聚落又是一个有机体,随社会变迁而变迁。今天,它们在经过改造、重组和建设后仍然有许多合理因素和先进因素能适应现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
川西林盘文化是一种特色鲜明的地域性农村聚落文化,其历史久远,并传承至今,反映了川西漫长农业文明时代里社会和文化的独特性,其乡土文化特色十分鲜明,并给以当今现代化建设以宝贵的启示:
——林盘文化是川西平原优越的地理环境、发达的农业生产和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下的产物,具有坚实的自然、经济和文化基础,具有十分强大的再生和更新能力,是历史选择的结果。川西平原地势开阔平敞、土壤肥沃、气候温润、物产丰饶,是人类生存繁衍的理想之地。川西平原早在商周的古蜀国时期即有较进步的农耕生产;战国后期以来,依托高效的都江堰灌溉系统,其农耕生产得到持续发展,一直都是中国稻作农业高产稳产的代表区域。发达的农业生产和区域经济为川西平原的社会文化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形成崇文重教、闲逸享乐的传统和风气。历史形成的神奇、神秘、神妙的西蜀文化和历代移民社会所铸就的兼容特性,造就了蜀地顺应自然、讲究生活、不为羁绊的生活理念。因水而生,随机自在,优美和谐的林盘文化即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表现出一种极度宁静、田园诗般的、充满隐居野趣的文化特性。
——林盘文化是集生活、生产、生态和景观于一体的聚落文化,生态是基础、生产是依托、生活是目的、景观是表征,具有重要的历史见证和实践价值。从生态上来讲,林盘体系是川西平原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川西平原生态平衡和促进农业生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生态腹地。从生产上来讲,林盘与耕地结合紧密,有利于精耕细作的农耕生产;林盘中的农林用地和院坝是发展农村立体化、多层次、多品种经济生产的重要场所,可实现物质能量的多重循环,创造较高的经济生产效益;同时,川西平原发达的城镇市场和便捷的交通网络,为林盘聚居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从生活上来讲,林盘拥有很好的生态人居环境,是中国“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在人居环境建设上的积极实践,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从景观上来讲,以林盘村落为中心的川西田园风光,原真质朴、独具特色,具有很高的文化和美学价值,是我国乃至世界的重要文化景观遗产,也是开展现代乡村旅游的独特资源和重要载体。
——林盘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聚落文化,林盘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于人与自然环境共生共荣的深层生态主义思想,在于农业生产中人与土地高效的结合方式,在于林盘社会中包容谐和的乡情风尚。从我国的国情来看,中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域要形成大部分的农村人口转移出去,只留下少数像欧美的农场主场面,恐怕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可预见的未来,即使农村人口减少一半,人均耕地也只有三亩多,恐怕还是不能通过简单的土地归并和农业劳动机械化来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1]。时至今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收入提高而出现的农产品消费转型,从“以粮为纲”转向粮食—蔬菜—肉鱼并重的农业结构。新的消费与生产结构能够容纳更多的劳动力和拥有更高的收益,使得推广适度规模的结合粮食与蔬菜或水果,或结合种植与养殖的小农场成为现实的可能[2]。不管是从历史发展还是未来前景来看,林盘都是这种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小农场经济生产的优秀载体之一。当前,林盘文化在社会变迁之下正经历一系列的进化与更新,这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进程。同时,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也将为林盘文化发展和创新提供有力支持,进一步促使林盘经济生产从劳动密集型向劳动、科技和资本密集型转变,实现林盘内生增长,促使林盘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人居环境建设等迈上新台阶,实现林盘文化可持续发展。
——传承林盘文化精神,建设田园乡村现代林盘是新时代的历史责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要“消灭农村”,而是要对农村质量和内涵的整体提升。目前,在川西大部分农村地区,农业始终是农民主要的生产活动,庭院经济和家庭养殖还是重要收入来源,土地还是主要的保障手段,传统习俗和邻里观念还比较强,以林盘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居民点仍是比较适合农村居民居住和从事各种生产的。如果一味地全面推进林盘原住民集中居住,而不顾是否合乎客观实际条件,不但违背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可能造成“上楼致贫”的不良后果,甚至在不远的将来,在川西平原上将形成一种“有农无村”的怪诞景象,昔日的田园风光将黯然失色,许多优美的乡土景观与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将一并消逝,造成自然人文生态环境的大破坏。因此,保护、传承和创新林盘文化,是新时期川西地域统筹城乡共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应尽责任。建设田园乡村现代林盘,是实现林盘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它不仅要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根本要求,而且要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在中华优秀文化基因的主导下全面发展。
本研究以林盘文化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自然历史背景和社会经济发展为脉络,以生活、生产、生态和景观的多重视角对林盘文化进行系统综合的研究,对林盘历史沿革、林盘体系、林盘空间结构、林盘民居、林盘绿化生态环境、林盘景观艺术和林盘经济等内容进行全面的梳理,试图填补林盘文化历史研究的一些空白。本研究从规划建筑景观、聚落文化扩展到社会历史人文、经济生产、土地制度、环境可持续等多学科领域,在深入发掘林盘文化内涵及传承弘扬的基础上,力求与现代化建设相结合而进行创新,这主要包括:
——指出林盘在深层结构上所具有的聚落模式——“林盘模式”,即为“内向聚集层级生态住居模式”。林盘模式在住居模式上独具一格,可以说是田园生活的理想模式,是“诗意的栖居”的突出典范,具有相对封闭性、田园一体化、层级秩序性、内聚向心性和空间环境内虚外实五大特征。
——提出林盘文化发展演化五大机制,即自然环境优势与乡村社会构成的激励机制、生活环境与生产方式的协同机制、人口耕地关系与聚落体系自组织的联动机制、土地制度与佃农经济的发展机制、家族宗法与风俗习惯的衍生机制。(www.daowen.com)
——总结林盘文化六大价值,即生活价值、生产价值、生态价值、美学价值、社会价值、文化景观遗产价值,归纳林盘文化四方面本质特征,即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文化、有个性特色的田园文化、有生命力的地域文化、有凝聚力的和谐文化。
——对林盘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一系列对策,指出保护的意义和指导思想,提出整体性保护与生态文化建设相结合、分类性保护与经济发展转型相结合、利用性保护与产业政策调整相结合的保护原则和一系列保护措施。
——在新林盘文化创造和林盘聚落体系重构中提出一整套系统举措与建议,论述林盘文化建设是川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提出发展林盘庭院经济、乡村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促使林盘经济现代化转型,对林盘聚落体系进行重构与建设,探索绿色多功能集约化新林盘聚居,实现林盘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突破传统农村聚落研究中一般的历史和空间的研究范畴,特别是以经济生产与社会关系相结合这一核心的、基础性的视角贯穿于林盘文化的历史、现状与发展研究之中,使得本研究不拘于空间形态的表象描述,使之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指导价值。
林盘文化研究是一个动态、开放的课题,它涉及空间、产业、文化、景观、生态等问题的方方面面,需要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从不同的学科和角度进行研究。现在的研究仅是抛砖引玉,今后的深入当有待时日,诸如:有关“林盘”的源流研究,有关林盘文化与其他农村聚居文化的比较研究,有关林盘体系重构、林盘更新整治、新林盘聚居和农村新型社区的规划建筑设计实践等课题,都在等待后续的进一步深化研究。
新林盘文化的创造来日方长,前景辉煌!
【注释】
[1]农业劳动机械化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但农业劳动机械化本身并不增加收成,也不会使每公顷土地产出更多的产量。中国小麦的平均产量大大高于机械化程度很高的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或澳大利亚。1990年代,中国农民每公顷获得3t小麦,美国和加拿大农场主只获得2t,而澳大利亚农场主仅获得1.5t。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