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川西林盘聚落文化研究:揭示新林盘文化的时代展望

川西林盘聚落文化研究:揭示新林盘文化的时代展望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林盘文化是林盘文化本质特征在现代化条件下的传承与弘扬,是最具价值、品位和发展前景的地域文化之一。因此,新林盘文化将对成都“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产生巨大的促动作用,肩负着时代赋予的重任。——新林盘文化将建构和谐的新城乡关系。

川西林盘聚落文化研究:揭示新林盘文化的时代展望

8.5.2 新林盘文化的时代展望

林盘文化是有特色的本土文化,它随着时代前进而不断发展。新林盘文化是林盘文化本质特征在现代化条件下的传承与弘扬,是最具价值、品位和发展前景的地域文化之一。从川西人居环境历史演进来看,成都“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本质上就是要创造新林盘文化,是建设“大林盘文化论”下的川西田园新城乡,它具有比一般田园城市更广阔深层的含义和内容。因此,新林盘文化将对成都“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产生巨大的促动作用,肩负着时代赋予的重任。

——新林盘文化将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针对经济快速增长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49—2004年,我国GDP增长了10倍,而资源消耗却增加了40多倍[46],造成了资源的惊人消耗和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如不及时扭转这一趋势,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持续发展最终将难以实现。建设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和核心价值即要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关系的进步与和谐共生。新林盘文化本质上是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文化,它崇尚自然、培育自然和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文化,根植于“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之中,它将从思想和实践两方面提高川西平原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新林盘文化将传承和弘扬特色地域文化。一个国家、地区和城市都必须有它的文化传承。林盘文化从古到今都是一脉相承的,有着天然的基础和优势,是川西平原最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之一。新林盘文化就是要在现代化的条件下将其传承和弘扬,共建有历史底蕴和人文特色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

——新林盘文化将建设现代田园乡村和现代花园城市。川西林盘具有很高的人文审美价值,能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展现出迷人的宁静、和谐之美。然而,很多林盘远看就如一幅美丽的田园风景画,但林盘内部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生产和生活功能还相当不足。新林盘文化不但要保护富有地方特色的田园风光,还要大力发展经济生产,改善林盘人居环境建设,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使得人们既拥有优美的田园风光,又能享受现代物质和精神文明。同时,新林盘文化将指导建设成都林盘式现代花园城市,融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实于一体。

——新林盘文化将建构和谐的新城乡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中国,也为世界繁荣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然而,在特定历史时期和体制机制下走过的以城市为核心、以增长为导向的发展方式也产生了严峻的社会矛盾与问题,特别是城乡差距扩大,限制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新时期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乡村与城市纳入统一的区域发展框架下进行统筹安排,建立城市与乡村之间开放、融通、互动的发展机制。新林盘文化就是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框架之下,着力建构和谐的新城乡关系,使得乡村里的人能享受城市文明带来的福利,城里的人能享受乡村优美的自然田园风光,最终形成乡村与城市共生共荣、共同发展。

可见,新林盘文化是建构成都“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重要基础和内在需求,也是成都“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战略目标和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的发展方向,同时更是实现川西城乡统筹发展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注释】

[1]温铁军.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2]中农办主任:地方土地政策就是拆农民房[N].新京报,2010-03-08.

[3]四川双流农民“被上楼”4年宁睡羊圈不住楼房[N].新京报,2010-11-25.

[4][美]黄宗智.中国农业面临的历史性契机[J].读书,2006(10):118-129.

[5]黄平.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6]参见《成都市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技术导则(试行)》(2007).

[7]李学明.百村调查[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8]虞冠军.农村庭院立体经营致富诀窍[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8.

[9]中国农学会立体农业分会、中国农学会庭院经济分会、浙江省农学会.立体农业与庭院经济[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10]中共四川省委农村政策研究室.巴蜀庭院经济[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11]川西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温润、灌溉条件好、交通信息方便、劳动者素质较高。据有关调查,川西林盘人均占地面积150m2,户均占地483m2,是全国农村庭院平均占地的1.5倍,非常有利于发展庭院经济。

[12]王锡桐,吴月良,等.庭院经济指南[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13]刘斌夫.成都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全景考察[EB/OL].http://www.people.com.cn/GB/32306/33232/5397238.html.

[14]熊春燕.林下经济,农民的“绿色银行”[J].当代广西,2010(7).42-43.

[15]据测算,成都市规划后的非聚居型林盘拥有土地资源约5万hm2,林地资源相当丰富,林盘中退宅还耕的土地约占50%。在发展林盘林下经济产业的过程中,可以有选择地保留一些建筑资源,略作改造,作为产业发展的利用设施。

[16]于雷,侯庚.简析杨树林下食用菌生产经营研究[J].防护林科技,2010(5):78-79.

[17]杨冬生.四川主要竹种造林技术[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18]邵琪伟.发展乡村旅游 促进新农村建设[J].求是杂志,2007(1):42-44.据测算,一个年接待10万人的乡村旅游景点,可直接和间接安置300位农民从业,直接和间接为1000个家庭增加收入。2005年,成都全市农家乐数量达5596家,直接从业人员5.8万人,带动相关就业人员29万。

[19]元·费著《岁华纪丽谱》

[20]谭继和.巴蜀文脉[M].成都:巴蜀书社,2006.(www.daowen.com)

[21]孙晓芬.四川的客家人与客家文化[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

[22]旅游研究中,常常把节日和特殊事件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称为“节事”。乡村节事是利用乡村田园原生态的环境以及形成的农业产业规模效应,或者通过深入挖掘民间民俗文化、民族文化而开发的乡村节庆事件。

[23]李先逵.“农家乐”的启示[J].室内设计,1995(2):15-16.

[24]李学东,郭焕成.西南地区观光农业发展与经营特点初探[J].经济地理,2001(5).

[25]唐代剑.中国乡村度假简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7):71-73.

[26]据有关机构在东部、西部六个城市的问卷调查,人均GDP达到3 500美元以上的城市,73.2%的出游者有到乡村度假的愿望,尤其是年龄段在40~55岁的人,这种愿望更强烈。

[27]杨振之,黄葵.城乡统筹与乡村旅游[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8]牛宏宝.文化资本与文化(创意)产业[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1):145-153.

[29]范玉刚.以新观念新思维引导农村文化产业发展[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3):72-75.

[30]钟福民.创意产业视域中的民族民间工艺[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0(3):74-78.

[31]廖明君,邱春林.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现代变迁:邱春林博士访谈录[J].民族艺术,2010(2):17-24.

[32]严长元.谁舞今生——国内画家村现象扫描[J].艺术评论,2005(5):4-9.

[33]孔建华.北京市宋庄原创艺术集聚区的发展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7(3):76-82.

[34]严长元.谁舞今生——国内画家村现象扫描[J].艺术评论,2005(5):4-9.

[35]杜涛.万福风光画意村描绘锦江诗意风情[EB/OL].http://www.cdjinjiang.gov.cn/newspaper/newsinfo.asp?ClassID=06020806&ID=42249.

[36]本节林盘样点统计数据引自:刘佳明.成都平原村园体系土地利用格局及优化研究[D].成都:四川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此处对林盘规模的分类与前文第四章不同,为保证统计数据与表述一致,仍沿用刘佳明的分类。

[37]据有关统计,从1997年到2006年,我国农村人口减少了1.23亿,村庄用地却增加了100万亩,其中新增宅基地约80万亩,人均宅基地面积从0.29亩上升到了0.34亩。

[38]李兵弟.村庄污水处理案例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9]樊砚之.川西林盘环境景观保护性规划设计研究[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0][美]科尔曼(Coleman,D.A.).生态政治:建设一个绿色社会[M].梅俊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41]贺雪峰,魏华伟.土地问题的六个常识[J].社会科学战线,2010(2):195-198.

[42]林成西.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村落变迁:江家堰村调查[M].成都:巴蜀书社,2006.

[43]陈文勇.加快灾后住房重建建设现代化新农村[EB/OL].http://news.sina.com.cn/o/2008-09-22/060614480932s.shtml.

[44]鹿坪村灾后重建援建单位为成都市国土局,由四川三众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规划设计。鹿坪村灾后重建工程推进较快速,到2009年5月,鹿坪村首期灾后重建住房完工,安置农户121户。

[45]谭继和.巴蜀文化思辨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46]王义祥.当代中国社会变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