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川西林盘聚落文化研究:重构计划

川西林盘聚落文化研究:重构计划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其中10和12、27和28、30和31号为三个林盘群。图8.23永泉村林盘分布现状图8.24永泉村林盘聚落体系规划表8.6永泉村林盘基本情况汇总表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川西林盘聚落文化研究:重构计划

8.3.5 林盘聚落体系重构建设方案策划

1)郫县指路村聚居型林盘

(1)基本概况

指路村位于成都市郫县的北部,距郫县县城11公里,交通便利。指路村全村总面积1.905km2,人均耕地约500m2,耕作半径100~200m。共有50个林盘,总占地422 639m2,其中1~4户的小型林盘20个,共占地31 280m2;5~20户的中型林盘15个,共占地82 539m2;20户以上的大型林盘15个,共占地308 820m2

(2)聚居型林盘重构策划

①根据指路村现状林盘的规模和布局,确定以15个大型林盘作为主体林盘,吸纳合并各自周边的中、小型林盘。

②以村民小组和耕作半径为参考条件,确定其吸纳合并的辐射范围为100m。以就近吸纳合并,靠近主干道路的大林盘具有合并优先权和方便农户生产生活等条件为原则,对相关林盘作吸纳合并处理,得到重构后的聚居型林盘体系格局。

③重构过程中各级别林盘的格局变化如下:小型林盘全部就近合并于大型林盘;中型林盘大部分被合并于邻近的大型林盘,合并量占总体的67%,有2处靠近边界的中型林盘,由于距大型林盘较远,考虑耕作半径原因,未被吸纳而保留现状,有3处位于中部的中型林盘,未处于吸纳区,又相隔很近,它们自行合并形成新的大型林盘。部分大型林盘由于吸纳周边的中、小型林盘,其规模和面积都有所扩展,处于主干交通上的林盘其扩展程度更大(图8.22)。

img269

图8.22 指路村林盘聚落体系重构

(资料来源:刘佳明.成都平原村园体系土地利用格局及优化研究[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通过重构后,聚居型林盘数量减少,分布均匀,形状更趋于圆形,并向道路和河流集中,有利于聚居型林盘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其他非聚居型林盘在保护林木资源的基础上,对原有的非农林用地可以复耕或发展特色种养业,对原有的对外连接道路可适当整理,增加一定面积的耕地。

2)郫县永泉村聚居型林盘

(1)基本概况

地理区位。项目位于成都市郫县花园镇走马河南岸,花园镇行政区范围的东北部,距离郫县县城12km。项目区东北部以走马河为界,东南部以彭—郫—温快速通道为界,西部以向阳支渠四斗渠为界,包括永泉村一、十、十一社以及友爱镇龙溪村十二社的部分用地,总占地面积483 703.9m2,约726亩。聚居型林盘重构是在该区域综合土地整理背景下同步展开[39](图8.23)。

②水系和道路。项目区内的主要水体是走马河。此外,还包括林盘内外各种规模的灌溉水渠、溪沟和堰塘。大部分灌渠与道路走向相同,分布在道路一侧,渠水清澈,水质较好。区内的主要道路为两条“丁”字形道路骨架的乡道,一条由西北向东南贯穿全区,并与东南端的彭—郫—温快速通道相连,路面宽度约为6m;另一条由前者派生,从东北向西南方向延伸,与前者几乎正交,路面宽度约为4m。它们和区内其他次一级道路相连通。

③用地构成和林盘概况。项目区主要以农耕种植为主,用地构成相对单一,主要分为农用地农村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三类。这种相对单一的土地利用类型,使得区内林盘整体风貌保存较好。区内共有大小林盘34个,分布较为均匀,林盘间距多在100~200m之间,部分林盘相互间没有明显界限,形成带状或组团状的林盘群。区内农户总数为122户,总人口为494人。林盘总用地面积为112 925m2,约169亩,人均占地面积达227.7m2,超出郫县现状林盘人均占地指标的平均值。对34个林盘按走马河流向,由西北向东南依次编号,基本情况如下(表8.6)。

(2)聚居型林盘重构规划(www.daowen.com)

①问题分析。现状林盘布局过于分散,人均用地指标过高,不利于土地集约利用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有道路网络结构和功能不够合理,林盘内有相当一部分建筑和院落状况不佳,无法满足现代居住生活需求。区内产业形式单一,除少量农户分散经营苗木外,未形成具有规模和特色的产业形态。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和引导,农民无法利用林盘的环境资源提高经济收入。

②聚居型林盘重构的点位选择。首先选择规模较大的林盘或林盘群作为聚居型林盘的重构点位,如6、7、12、27、28、32号林盘。另外,10和12号、27和28号林盘,在空间上连续,中间没有道路、水系等分界物,在重构点位选择时,应将这类林盘群作为整体进行考虑。从区位上讲,7、12、15、27、28、32号林盘靠近主干道或毗邻走马河,具有交通便利和滨水环境的优势。从产业雏形来看,6、12、27、28、29、32号林盘周围都分布有苗木栽植和少量果林。综合上述,聚居型林盘重构点位最终确定为6、7、10、12、15、27、28、30、31、32号林盘。其中10和12、27和28、30和31号为三个林盘群。

③聚居型林盘形态整合和产业引导。将相邻的聚居型林盘或林盘群连为一体,同时吸纳一部分临近的小型林盘,形成A、B、C、D四个复合型大型林盘,使之既具有林盘风貌又有利于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通过综合考虑区位条件和产业雏形,针对形态整合后的林盘群,提出两种与产业结合的发展模式。A、B两个林盘定位为农家旅游型林盘,C、D两个林盘定位为特色农业产业型林盘(图8.24)。

img270

图8.23 永泉村林盘分布现状

img271

图8.24 永泉村林盘聚落体系规划

(资料来源:樊砚之提供)

表8.6 永泉村林盘基本情况汇总表

img272

(资料来源:樊砚之.川西林盘环境景观保护性规划设计研究[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依托原19、20、22、23号林盘所在区域处于项目区中部的区位优势和两条乡道交汇处的交通优势,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吸纳其他林盘的农户集中居住,有利于农民从事田间耕作。

(3)重构结果分析

本案例聚居型林盘重构与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和农村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同步推进,具有综合社会经济效益。重构后的聚居型林盘数量减少,平均规模增大,与主要道路和水系结合紧密,形成复合型大型林盘,与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一并提高了区域内农民居住集中度,为区域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和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针对A、B两个林盘定位为农家旅游型林盘,对其进一步改造提升,根据建筑质量和规划需求拆除原有建筑9座,保留建筑31座,新建建筑24座,其中住宅9座,公共管理建筑3座,乡村酒店12座;建设走马河滨水带和中央花卉广场,将林盘景观与旅游经济结合起来(图8.25)。C、D两个林盘则通过环境整治和建设,适当吸纳其他林盘农户,集约土地利用,并积极发展花卉、果园、中草药和苗木等特色种植业,促进农民增收。其他非聚居型林盘在保护其林木资源的基础上,对原有的非农林用地可以复耕或发展特色种养业,对原有的对外连接道路可适当整理,增加一定的耕地面积

img273

图8.25 农家旅游型林盘规划

(资料来源:樊砚之提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