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龙泉驿宝胜村林盘-川西聚落文化研究

龙泉驿宝胜村林盘-川西聚落文化研究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7.28锦家祠林盘综合现状林盘内已通电、电话,供水为打井抽取地下水,生活污水多为化粪池沉淀处理后用于农灌。锦家祠林盘距古镇仅3km,拥有客家原生态村落形态和景观风貌,距锦家祠林盘不远处已规划建设有宝胜新型农村社区。

7.5.2 龙泉驿区洛带镇宝胜村锦家祠林盘

1)现状概况

(1)地理位置

成都东郊龙泉山脉一带,是川西平原客家文化的荟萃地,又称“东山客家[76]”。龙泉驿区即位于其中,区域内客家文化十分发达。洛带古镇是中国西部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客家古镇,镇内85%以上属客家人,作为世界客属第20届恳亲大会的核心分会场之一,确定了洛带在世界的客家文化地位。锦家祠位于洛带镇宝胜村3组,成洛路东西向穿越而过,距镇区约3km,距龙泉驿区约10km(图7.27)。

img235

图7.27 锦家祠林盘区位 (资料来源:自绘)

表7.3 锦家祠林盘现状用地统计表

img236

(资料来源:成都市城镇规划设计院提供)

(2)林盘现状

锦家祠林盘总占地18 700m2,其中林盘内建设用地7 400m2,含农户居住建筑用地3 900m2,道路、晒场用地3 500m2;另外林盘非建设用地(农林用地、水域及其他用地)11 300m2(表7.3)。林盘内现有农户23户、69人,农民人均纯收入约3 200元,村民主导产业以水稻种植,枇杷、梨、草莓等果品种植,以及荷塘养鱼为主。锦家祠林盘东面有灌渠绕过,灌渠两旁有大小6方藕塘,四周植有枇杷、梨、柚子等果林。北临黄泥堰,水面较为宽阔。西面、南面为竹林和果树林林,再外围是农田。锦家祠林盘水环林绕,周边沃野怀抱,景观风貌优美(图7.28)。

林盘内原住村民以李、何姓居多,多为近亲或宗族兄弟,林盘现状建筑多为砖混结构的小青瓦平房,也有部分砖混结构的平顶小楼房。林盘内有锦家祠堂一座,为传统客家民居样式,建筑规模较大,横向大小五个院落,但较为破旧,现有肖泽华、何仁政、刘大宽、刘加和、刘嘉亮五户居住。祠堂外,有一些新建、搭建民宅。

img237

图7.28 锦家祠林盘综合现状

(资料来源:成都市城镇规划设计院提供)

林盘内已通电、电话,供水为打井抽取地下水,生活污水多为化粪池沉淀处理后用于农灌。林盘有一条宽3m的村道连接成洛大道,在村道东侧,散落有一些规模不大的农家附属建筑,多数较为简陋。

2)保护规划

(1)保护规划思路

洛带古镇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成都文化旅游发展优先镇,拥有丰富、独特的客家文化旅游资源。锦家祠林盘距古镇仅3km,拥有客家原生态村落形态和景观风貌,距锦家祠林盘不远处已规划建设有宝胜新型农村社区。根据现状,锦家祠林盘的保护规划以保留原住民为主,对林盘景观环境和建筑风貌进行整治,完善林盘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在发展农副生产的同时,推进农家乐和客家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图7.29)。

img238

图7.29 锦家祠林盘总平面

(资料来源:成都市城镇规划设计院提供)

(2)保护规划措施

总平面与建筑布局:将祠堂内5户村民迁出,将祠堂外东西侧3处加建建筑拆除,其中居住的2户村民迁出,恢复祠堂原有的功能与风貌,规划为旅游景点和旅游配套服务用房,原祠堂住户可优先就地转为祠堂旅游接待人员。迁出的7家农户利用林盘内的空地和拆除原有破旧附属建筑的基址上新建农房(图7.30,图7.31)。

img239

图7.30 三人户农宅设计

上左:底层平面;上右:二层平面;下:透视图

img240

图7.31 四人户农宅设计

上左:底层平面,上右:二层平面,下:透视图

(资料来源:成都市城镇规划设计院提供)

农家院落整治: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对有结构安全隐患的居住建筑进行加固和维修,拆除部分功能不强、破败的附属建筑。对林盘中风貌不协调的农居进行必要的风貌整治,通过改建、加建小青瓦坡顶,墙身粉白,墙裙贴青色文化石,置换具有传统特色的门窗和装饰构件等手段,使之体现川西民居风貌,与修整的祠堂建筑相协调。对入户小径和晒坝适当硬化,完善房前屋后和院内的花木和果树栽植,使之逐步具有农家乐的接待功能。

林盘环境整治:将原有1~3m宽的村路改造成3.5m宽的环形水泥硬化路,与成洛路相接。林盘内自由式步行道、滨水小路、开放性的晒坝和祠堂前广场等采用卵石、青石和拼砖等铺地,以体现乡土特色,并配置休息座椅等。林园内漫步道适当硬化,在路旁设置必要的休闲设施。将成洛路北侧空坝部分区域规划为绿荫停车场。对林盘东部的池塘群和灌渠的水岸进行整治,保持其自然岸线,并适当栽植护岸和水生植物,营造湿地景观。在西南部的荷塘内修栈道和观荷亭两座,与祠堂相呼应。整理林盘内的露天粪坑和堆肥场,清理林盘内的垃圾堆,对林盘内现有较大面积的裸土,补栽林木或花草,如慈竹、银杏、香樟桂花、皂角、腊梅和海棠等(图7.32,图7.33)。

基础设施建设:由洛带古镇引自来水供水,供水满足生活和消防用水的水压、水量。在祠堂建筑旁设室外消防栓一处,同时利用附近荷塘作为备用消防水源。在竹祠堂建筑内增设1处配电间。通过沼气池和化粪池等简易污水处理设施,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达标后排入水体或农田。林盘内雨水排放根据地形坡度以明沟为主,就近排放。在林盘内设置2处公共卫生间,位于荷塘前及祠堂后竹林中,在林盘东侧成洛路旁规划1处垃圾收集点,利用绿化加以隐蔽,在林盘内规划设置3处垃圾箱,做到林盘垃圾统一收集处理。

img241

图7.32 林园和道路改造 (资料来源:成都市城镇规划设计院提供)

左上:林园现状,左下:林园改造设计,右上:道路现状,右下:道路改造设计

img242

图7.33 锦家祠林盘鸟瞰 (资料来源:成都市城镇规划设计院提供)

【注释】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后汉书·卷四九《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

[3]李先逵.风水观念更新与山水城市创造[J].建筑学报,1994(2):13-16.

[4]晋·陶渊明《归田园居》

[5]1973年,阿伦·奈斯在《浅层生态运动和深层、长远的生态运动:一个概要》中阐明:浅层生态学运动,信奉的是人类中心主义,将人类视作自然的主宰,关心自然的目的完全在于关心人类自身;深层生态学则坚持生态中心主义,站在整个生态系统的立场上去关心自然,将人类视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6]赵冈.重新评价中国历史上的小农经济[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1):136-139.

[7]宋明友,廖耀先,等.成都平原农耕地集约经营的现状、发展方向及主要骨干模式的调查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1992(2):33-40.

[8]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都市志·农业志[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2.

[9]王锡桐,吴月良,等.庭院经济指南[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10]唐·令孤德棻等《周书·苏绰传》(卷23).

[11]段鹏,刘天厚.林盘——蜀文化之生态家园[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2]郫县志编撰委员会.郫县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13]温江地区林业志编写小组.四川省温江地区林业志(内部参考资料)[Z],1984.

[14]王玉宽,邓玉林,等.关于生态屏障功能与特点的探讨[J].水土保持通报,2005(8):103-105.

[15]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1980年),由于农田生态系统多样性降低,害虫天敌的减少,使得虫害的控制越来越倚重化学农药,结果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次生害虫的再生猖獗和农药残留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全世界的粮食每年因病虫害约损失三分之一,其中至少有一半是因虫害造成的损失。

[16]刘春增,张玉亭,马小琦.农田林网与粮食安全的关系研究概述[J].河南农业科学,2009(9):217-219.

[17]胥晓刚.川西林盘生态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R].北京:中国林科院博士后出站报告,2008.

[18]江章华.成都平原先秦时期农业的转型与聚落变迁[J].中华文化论坛,2009(S2):173-175.

[19]《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取商於之地为黔中地。”足见当时蜀地产粮之多。(www.daowen.com)

[20]晋·左思《蜀都赋》

[21]王建革.唐末江南农田景观的形成[J].史林,2010(4):58-69.

[22]陈临彬.充分发挥川西平原农田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效应[J].四川农业科技,1982(6):4-9.

[23]日本东京市内部保留7处面积大于5km2的片状农田和许多面积不大的点状农田,这些土地呈点状、片状镶嵌在大城市中,发挥着绿化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并展现其独特的田园景观和美学价值。

[24]明·郭棐《四川总志》序.

[25]汉·班固《汉书·地理志》

[26]宋·范成大《吴船录》

[27]王习明.川西平原的村社治理:四川罗江县井村调查[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28]单霁翔.从“文化景观”到“文化景观遗产”(下)[J].东南文化,2010(3):7-12.

[29]在《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的附录中,把文化景观分为“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有机进化的景观”和“关联性文化景观”三种类型。“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包括出于美学原因建造的园林和公园景观,它们经常(但并不总是)与宗教或其他纪念性建筑物或建筑群有联系。“有机进化的景观”产生于最初始的一种社会、经济、行政以及宗教需要,并通过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相联系或相适应而发展到目前的形式。“关联性文化景观”以其自然因素与宗教、艺术或文化具有明显的联系为特征,而不是以缺失文化的物证为特征。

[30]先秦·佚名.山海经译注[M].陈成,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1]罗志田.与时偕行的中国农耕文化[J].中华文化论坛,2009(S2):10-15.

[32]俞孔坚.伦理学视野中的新农村建设:“新桃源”陷阱与出路[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6(3):26-31.

[33]赵荣,李同升.陕西文化景观研究[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作者在书中提出“文化地域综合体”的概念,认为一个文化地域综合体由三个层面组成:一是作为基础的自然地理因素;二是受自然地理因素强烈制约的可视的物质文化和民俗文化层面;三是弥漫于整个地域的可悟的文化气象和精神状态。三个层面紧紧联系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彼此影响并彼此加强,使其整体特征日趋明显和成熟。

[34]周鸿.何谓绿色文化[J].森林与人类,1997(1):4.

[35]先秦·庄子齐物论

[36]唐·白居易《白氏长庆集·策林》卷四十六.

[37]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五十》

[38]俞孔坚.田的艺术——白话景观与新乡土[J].城市环境设计,2007(6):10-14.

[39]李庆明.现代化与回归田园的哲学思考[J].特区经济,2004(10):54-56.

[40]宋·杨万里《插秧歌

[41]唐·白居易《闲题家池寄王屋张道士

[42]晋·陶渊明《读山海经》

[43]宋·陆游《岳池田家》

[44][美]露丝·本尼迪科特.文化模式[M].王炜,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45]何一民.成都学概论[M].成都:巴蜀书社,2010.

[46]杨超.当代四川简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

[47]以新津县为例,1952年农业总产值达到2157万元(以1980年不变价计算),比1949年增长36.1%,年平均递增10.8%,粮食总产净增1220万斤,增长37%,年平均增长10.5%。

[48]王习明.川西平原的村社治理:四川罗江县井村调查[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49]四川省彭县志编纂委员会.彭县综合经济志[Z](内部资料),1986.

[50]陈吉元,陈家骥,杨勋,等.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1949—1989)[M].太原:山西经济术出版社,1993.

[51]以彭县农村为例,“大跃进”中,受“左倾”思想影响,农民收入明显下降:1962年,农村社员人均分配收入只有48元,比1957年下降6%,农民家庭副业更是大幅下降;1963—1978年的16年中,农民收入增长很慢,1978年社员从集体分配收入为91元,比1962年平均每年仅递增4.1%。

[52]段志洪,徐学初.四川农村60年经济结构之变迁[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09.据统计,1976年,四川农民从公社集体经济得到的收入,每人平均45.2元,相当于当时城镇工厂工人中二级普工1个半月左右的基本工资收入,加上可能的部分家庭副业收入,在60元左右,也仅相当于城镇工厂二级普工2个月的基本工资的收入水平。

[53]谢中钧.对成都平原林业发展途径的探讨[J].四川林业科技,1982(4):62-64.

[54]同上。据作者谢中钧所见:20世纪50年代初,川西平原20多个县,无论河岸渠畔,田边地角,宅院寺庙,农舍茅屋,甚至菜园棚户、桥头、幺店,处处翠竹绿树,四季常青。

[55]即工业向工业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转移和集中居民点集中、土地向种植大户、农业企业和适度规模集中。

[56]赵冈,陈钟毅.中国土地制度史[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蓝勇.乾嘉垦殖对四川农业生态和社会发展影响初探[J].中国农史,1993(1):19-28.以农具为例,王祯的《农书》著于1313年,此书已经是集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工具之大成。直到民国初年,中国农村使用的农具很难有一两件是王祯《农书》所未载者,以此相应,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也一直处于徘徊状态,其粮食生产技术和水平长期没有取得新突破,人口数量增长则仰赖于开垦更多的耕地、引进山地作物等。如清朝中后期四川人口的大幅增长,很大程度上基于丘陵、山地的大幅度开发,由此也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

[57]冯广宏.因水而兴:世界奇迹都江堰[M].成都:巴蜀书社,2004.

[58]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稻作[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59]谢放.清前期四川粮食产量及外运量的估计问题[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6):83-89.

[60]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都市志·农业志[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2.

[61]刘剑.内生增长理论:综合分析与简要评价[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2):67-72.

[62]这与此时期中国乡村统治强化,实行城乡二元体制,限制农村人口自由流动等因素有关。

[63]据《成都市川西林盘保护规划(2007年)》、《成都市川西林盘保护利用规划(2011年)》有关统计数据。

[64]王成新,姚士谋,等.中国农村聚落空心化问题实证研究[J].地理科学,2005(3):257-262.

[65]一些地方基层干部出于乡里亲情,无限度满足建房户要求,对旧房怎样处理不作追究;更有甚者,有些村干部将宅基地作价出售或在审批中“寻租”,不管是否符合建房条件,只要价高就可批宅基建房;还有一些村干部自己多占宅基地建房,引起群众效仿,造成全村宅基地管理混乱,无法控制。

[66]零散的耕地式农宅一方面不利于土地的集约化和机械化耕作,影响新农宅四周农作物的生长,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农村基础设施的集约利用,并往往形成新的污染源。

[67]雷振东.整合与重构——关中乡村聚落转型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68]林成西.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村落变迁——江家堰村调查[M].成都:巴蜀书社,2006.

[69]成都市水务局《成都市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报告(2005年)》。报告还指出:成都市血吸虫疫区有近50万人饮水不安全,金堂、大邑两县尚有近万人饮用苦咸水,青白江区有部分农村饮用水氟量超标等。饮用水质不达标,一是易引起水型地方病;二是易于导致传染病流行;三是血吸虫滋生在一定程度上与水源有关。

[70]据有关资料显示,一节5号电池腐烂在地里,能使1m2的土壤绝收,可污染60万L水,在地下不断释放有害物质(铅、汞、镉、锰等)长达百年之久。这些有害物质通过污染的水或食物进入人体后,会造成多方面的伤害。尽管如此,随着家电的普及,农村废旧电池的抛弃量还是急速增加。

[71]王文龙.警惕农村的另类“空心”问题[J].经济体制改革,2010(4):95-98.

[72]广汉山水镇有黑神庙,每年正月初六至二十六日祭祀黑神,举办黑神会,是广汉最热闹的传统庙会之一。每年承办该会的,都要请戏班到场演坝坝戏10余天;庙会期间,敬神、看戏、经商等赶会者络绎不绝,除广汉本地人外,还有从成都、绵阳、简阳等川西各地来的人众。1950年后,黑神会停办;土地改革后,黑神庙改建为山水镇新街村小学。

[73]王国平.中国农村环境劣化的历史过程与因质[J].河北学刊,2010(4):151-158.

[74]吴忠观,刘家强.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实证研究:以成都平原为例[J].四川省情,2002(9):14-17.

[75]李世庆.成都市村镇建设概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76]成都东面龙泉山前的丘陵、浅丘陵黄土地带,相对都江堰灌区而言,因其地形起伏、土质较差、交通不便、通行客家话,是清前期移民中客家人及后代的聚居地,而被人们视为一个特别的地区“成都东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