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川西林盘聚落:现状及问题分析

川西林盘聚落:现状及问题分析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受中心城区辐射影响,成都市二圈层传统林盘正快速减少。由于农村建房相互效仿和攀比,一旦在林盘外建造新房成为时尚,将促使“空心林盘”问题更趋严重。

川西林盘聚落:现状及问题分析

7.3.2 林盘现状及问题

1)林盘的萎缩

(1)林盘数量减少

img219

图7.12 战旗村新型社区 (资料来源:自摄)

随着人类社会工业化、信息化发展,城市化农业产业化正快速推进,传统农耕生产生活模式处于被规模化、产业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城市社区、农村新型社区的居住模式所取代的变化趋势,川西林盘正快速减少。一方面,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城市用地的快速扩张,使得农用地及依附的林盘大量减少。以成都市为例,1986年底,成都市区只有70km2,到2009年,成都中心城区建成区已超过400km2规划区包括外环路以内所涉及的范围,面积达到598km2。因成都市城区范围扩大,原有的林盘基本消失,仅位于城市边缘区生态隔离带和经营农家乐的郊区尚有极少量的林盘得以幸存。受中心城区辐射影响,成都市二圈层传统林盘正快速减少。以郫县为例,据统计截止2004年底,郫县全县有大小林盘11 000余个,但是到了2006年年底,全县大小林盘降至8 700余个,居住10户以上的林盘不足900个,仅仅两年,林盘数目就减少2 000多个。小城镇的快速扩张,也促使其周边的林盘大量减少。2008年,成都市30个重点镇城镇建设投资一共完成69亿元,建成区面积扩大9.8km2,原区域内的林盘悉数消失。据统计,2006年年底成都全市有林盘14.1万个,至2010年底减至12.1万个[63]

另一方面,2003年以来,川西地区启动农村土地整理和“拆院并院”,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导致林盘快速减少。如郫县战旗村位于郫县、都江堰市、彭州市三地交界处,全村面积2.06km2耕地面积2 163亩,共有509户,1 682人。作为成都市率先开建的三个农村新型社区之一的战旗新型社区,规划总规模3 000人,其中一期占地215亩,规划入住人口1 670人,于2009年完工,战旗村全村村民都已集中到新型社区居住(图7.12)。通过新型社区项目的实施,共整理出农用宅基地427亩,集中居住占地164亩,其中33亩用于解决企业用地,新增集体建设用地指标为230亩,通过县上统筹安排“挂钩”拍卖,可实现投资回收和项目再建设。这样将一个行政村整体地归并在一起的“一刀切”的中心村模式,使得林盘成片消失,并彻底割裂了乡土文化

(2)林盘空心化

林盘空心化,是林盘变少的另一种实质性表现。林盘空心化主要是指林盘内部特别是中心地带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人居环境变差、房舍院落破败、居室空置,以及新建住宅向林盘外围或林盘外发展的现象。它是主观、客观以及外部软环境三种矛盾对立和深化的结果[64]。“空心林盘”的形成从宏观角度看是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由于农村生活方式、农业经济和就业结构等转变造成林盘内部建设用地闲置和聚落空间形态的异化,从微观角度看是由“空心户”造成的,即长期无人居住但又有宅主的院落的存在(图7.13)。

img220

图7.13 林盘空心化 (资料来源:自摄)

上:人去屋空;下:房屋倒塌

目前,不同程度的“空心林盘”在川西地区多有所见。“空心户”院落大多为已残破而被废弃的院落,或旧房屋虽完整但无人居住的,或一年中仅仅短时间、季节性居住的,尽管有的是新近建成但一直无人居住的院落。“空心户”按住户的去向可分为如下几种:一是住户迁入城镇居住而使原有房屋闲置,如一些经商务工的农民。二是另建新房,造成旧有房屋空置。这类空置房屋大多位于林盘中心地带,由于房屋老化、安全性差,房屋空间功能难以适应当下的生活方式,或因林盘中心空间拥挤、交通不便等原因,造成住户另建新房。三是人口变化,导致旧有房屋空置。如男户主去世,其子女随母改嫁他乡;或家中只有女儿,女儿出嫁后,父母随女儿在他处生活等。

值得关注的是,林盘空心化往往与林盘住户老人化并随。如青壮年劳力进城务工经商或青少年学子进城求学等,原有住房常由该户的老人居住。这种现象十分普遍,当老人去世后或老人年龄越来越大而生活不能自理时便随子女居住,最后演变成空心户。

由于农村建房相互效仿和攀比,一旦在林盘外建造新房成为时尚,将促使“空心林盘”问题更趋严重。林盘空心化对川西农村发展造成诸多不利影响。一方面造成大量宅基地闲置和浪费,产生废旧房屋安全隐患,造成林盘环境卫生状况恶化等,也进一步加剧了林盘的老人化、贫困化与破败化;另一方面,农村大量人力资源的流失,大量资本从农村的撤离,以及农民新房建设的投资比重过大,造成农民对农业生产性投资减少,引发农业产业空心化,形成“产业空心化—人口空心化—居住空间空心化—产业空心化”的恶性循环,这将阻碍农村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

(3)农村聚居“非林盘化”

农村聚居“非林盘化”发展倾向,主要指新形成的农村聚居点由于建成时间短、用地紧张以及聚居观念等原因,大多未形成住居与林木相依的林盘景观。主要表现为农村聚居零散化,农村聚居公路化和新农村建设集中化三方面。

农村聚居零散化主要表现为农民在原林盘以外,利用自留地,承包耕地,或私自交换耕地获得宅基地建新房。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主体不明晰,农村规划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和农民建房需求,农村宅基地审批制度不健全和基层管理不完善等[65];另一方面农民的节地意识不强及法制观念淡薄,耕地经营的比较效益逐步降低,农村宅基地的无偿使用或违规低成本,使得占用耕地建房的机会成本大大减小等。这些零散的聚居点不但占用了宝贵的耕地资源,也不利于农村土地、基础设施集约利用以及绿化生态环境的培育[66](图7.14)。

img221

图7.14 稻田中的农房 (资料来源:自摄)

农村聚居公路化主要表现为政府或集体修建一条道路后,在很短一段时间内农民新房就聚集在公路两侧,形成普遍的“道路住宅”现象(图7.15)。这主要是因为新的乡村公路修建后,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相应得到建设,村中一系列公建及服务设施首先迁移到了公路边,诱导了新农宅沿公路两侧聚集;而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城乡之间的联系越发加强,农户交通工具更新换代,在公路边建房可以发展商业或将住房出租,具有较稳定的经济收益和升值空间,也使得农民乐于在道路边建房。农村聚居公路化引发的问题也非常严重。首先,这种高度线性化村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地的集中使用,拥有交通便利的优势,但明显不具备集中式村落的优点——它们缺乏有机的组织和必要的公共空间和绿化景观;其次,机动交通在农村发展迅速,农村住宅紧邻道路布置,缺乏过渡空间,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尤其对儿童人身安全隐患大;再次,随着公路边住宅和人员的聚集,沿路的商业经营和自发集市也就逐步扩大,势必导致交通拥堵,影响公路的通行能力,以致公路在建成不久后就被迫改线,形成“村追路,路避村”的恶性循环[67]

img222

图7.15 路边的农房 (资料来源:自摄)

与林盘村落相比,新农村建设集中化主要表现为:一是新建的农村聚居点人口规模过大,有的甚至以一个行政村为聚居单位;二是居住形态过于城市化,与不少农民当前的生活生产需求不相符;三是居住环境过于拥挤,过分压缩人均宅基地和建筑面积,在规划上连片摊开,建筑上整齐划一,难以形成林盘化景观。

2)林盘绿化景观变差

(1)绿化植栽退化

林盘主要的特色所在是绿化植栽,植物是构成林盘景观和生态环境的基础,竹林是传统川西林盘的标志性植栽。如今,林盘衰败的明显表征之一是竹林的消失。林盘里种植的慈竹原本是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无法离开的材料,但由于经济的发展,生产和生活的替代品不断出现,竹子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在降低。目前,慈竹每斤约两三角钱,竹制品正逐渐淡出农村日常生活,因此,农民对竹子的生长管理普遍不重视,不少竹林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致使竹林覆盖面积急剧减少(图7.16)。又如桤木,是川西平原的乡土速生树种,适应性强,从前林盘里大量栽植的原因是其可兼做材、柴两用,还可以用来制农具、打水桩、做船板等;时至今日,建筑材料、农业工具和生活燃料的更新,使得桤木在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地位大有下降,导致桤木的种植量大幅减少。

林盘中新建建筑的增多及院坝空地的扩大和机动车道路及停车场的增加都不得不侵占原来的植栽用地,致使林盘植栽面积减少。林盘中空废院落的增加,也使得原住户所属的林木得不到管理培育,影响其长势和景观。不少林盘的种植结构发生了一定的转变,不少住户砍掉成林的竹子和大树,改种低矮的花卉、苗木或其他经济作物,致使林盘绿化景观趋向疏矮化、单一化和临时化,从前茂林修竹的林盘景观大为改观。同时,林盘的空气、水体、土壤等污染日益严重,造成绿化生长环境变差,使得林盘中的竹树长势不如从前茂盛。

(2)建筑布局杂乱

改革开放后,川西农村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多数富裕起来的农民首先想到的是在自己家乡把房子建好。林盘中新修的农家小楼大体上都围有一个小院;也有少数小楼没有围墙,只是在楼前有一片水泥地面,或种点花木,或搭一座棚架。几乎每家楼房的旁边都建有副房,通常用作厨房和卫生间。如果孤立地看每一座农家小楼,尤其是走进农家小院,大都收拾的井然有序,给人以宁静安谧的感觉。但是从整体布局上看,这些农家小院与小院之间则不免显得有些杂乱无章,要么院与院之间留有大片空地,要么互相遮挡、挤夹,以至林盘中有些村民门前的道路至今无法接上林盘中的水泥道路[68]。林盘里新修的楼房大多是城市楼房或西式别墅的农村翻版,在体形、材料和颜色上与林盘景观多有冲突。更有甚者,一些农房突出于林盘之外孤零独处,与以往农居与林木相依的情形大不相同(图7.17)。

img223

图7.16 疏于管理的竹林 (资料来源:自摄)

img224

图7.17 突出的房屋与萧条的林盘 (资料来源:自摄)(www.daowen.com)

当前,不断增多的新建楼房与空废旧院落使得林盘的建筑布局越发杂乱。林盘内部住宅和道路布局的不合理,不仅影响村容,影响村民的生活,而且浪费土地。这种状况是因为农村建房从一开始就缺乏整体规划所致。农村建设被排除在规划的视野之外,使农村住房建设处于无序状态,是一个长期以来就一直存在的现象。这种在规划工作中无视农村的做法,正是城乡二元体制的一个具体体现。

3)林盘环境生态变坏

(1)基础设施滞后

在近年来的村村通工程中,可通行小型农用车和小汽车的水泥路连通了多数相对集中的林盘,以及靠近城镇和城乡公路的大中型林盘,解决了这部分林盘的出行问题。但仍有不少远离村组道路或乡村公路的小型林盘,只能依靠1m多宽的乡间小路或田间小道加以连接。多数林盘内部道路是依住户人行或车行而自然形成,路径复杂且不成体系,道路硬化不足,多为土路,少数为沙石路面,部分路面较低,在雨天易积水或泥泞不堪(图7.18)。

林盘基本上通电和电话(含移动通信);能够收看电视节目,但有线闭路电视覆盖率低。少数林盘已通自来水,大部分为自家打钢管井抽取地下水或饮用井水。但因化肥农药的不当使用,以及工矿企业及畜牧养殖而造成水体污染,致使林盘饮用水安全性较差,主要为饮用水水质不达标,直接危害到农民身体健康。据统计,截至2004年底,成都市农村人口为699.19万,其中饮水安全人数211.72万,占30.3%;基本安全人数176.09万,占25.2%;不安全人数311.38万,占44.5%[69]

img225

图7.18 泥泞的道路 (资料来源:自摄)

林盘内普遍缺乏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根据对双流、郫县等地的抽样调查,近郊农村林盘59%的农户采用旱厕,29.2%采用了水冲式厕所,大都没有与市政排污系统相连,80%以上的林盘污水不经过任何处理直接排放。某些农户进行的改厕只是加装化粪池,但污水问题得不到根本性解决。由于部分新建的房屋盲目拔高地基、抬高入户道路等,使得林盘内的排水难以组织,以致出现污水漫路或成片淤积的现象,严重影响环境卫生。此外,林盘基本不通天然气,部分使用电力沼气和灌装液化气,多数农户所用燃料为煤、柴和秸秆,造成一定的大气污染。

(2)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长期以来,村民都是尽可能利用林盘自产的物品,如各式竹编的生活生产用具,并延长其使用期限,以节约开支,生活中的浪费现象及废弃物都很少。不仅如此,村民还能将旧物分类加以重复利用,或对产生的垃圾做适当的处理,用作肥料或燃料等,从而减少了垃圾的数量。改革开放30多年来,川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量商品涌入农村,农民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与此同时,日益增多的生活污水和垃圾缺乏有效妥当的处理而是排放、倾倒于林间空地、废弃的池塘或沟渠两侧,特别是含有大量化学溶剂的洗涤污水和垃圾中的塑料袋废电池电子器件等高污染物质增多[70],使得林盘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图7.19)。

img226

图7.19 林盘中的垃圾 (资料来源:自摄)

林盘的环境污染还与林盘内、外不当的农业生产活动有关。农用地膜被广泛用于各种作物的种植,由于回收和处理不力,使得废弃的农用地膜在田间地头和林盘房前屋后随处可见。大量而不合理地施用化肥、农药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成本,也对林盘生态环境和农产品安全造成负面影响。林盘的养殖场普遍缺乏必要的处理设施,造成禽畜场附近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氨氮超标,不少禽畜粪便不经无害化处理就露天堆放,直接影响林盘的空气质量,或不经任何处置直接当肥料撒进田地而造成耕地富营养化。林盘中零散的家庭工坊,普遍缺乏对废水、废气、废渣的必要处理,直接对外排放,严重污染环境。

此外,随着农民收入水平提高,拖拉机、三轮摩托、二轮摩托等机动车辆已在农村逐渐普及,这些车辆尾气废气也对林盘环境造成一定污染。林盘内废弃的旧宅老屋成了卫生防疫的死角,有的用以圈养禽畜,有的成为垃圾堆积场所,长期闲置造成家鼠泛滥,对疫病的防控带来难题。

目前多数林盘的位置、布局和环境没有大的变化,高大的乔木、竹林和灌木被周围的农田所映衬,远看就像一幅美丽的田园风景画,但林盘内部普遍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居住功能不足,卫生环境差。由此,有经济能力的农户不满足林盘现状居住条件,向林盘外或城镇转移,导致林盘空心化现象加剧。

4)林盘公共服务设施匮乏

乡村教育、医疗服务的匮乏和乡村文化生活的单调化等是造成林盘衰败的无形因素。乡村小学的撤并虽然可以节约一些教育经费,实现教育的规模经济,但大量农民孩子要么为寻求更好的教育资源而被迫在城镇择校,使农民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要么丧失受教育机会,提前成为“贫二代”。乡村小学的大量撤并也严重地影响到农村的生活情趣。乡村小学咿呀的读书声和儿童的戏耍本是乡村的活力所在,为农民的日常生活平添许多乐趣。但大量小学的撤并,学龄儿童不得不远赴城镇住读,农村妇女不得不到城镇陪读,导致林盘进一步“空心化”。人口的大量流出,特别是最具消费力的青壮年农民的大批进城与大量儿童进城就读,必然导致农村公共医疗服务的非经济性,再加上缺乏政府政策的扶持,造成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溃散[71]。农村人口的减少一方面导致各种具有规模经济性的生活服务,生产服务机构从农村地区撤出;另一方面使得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重新布局,多集中在交通方便的乡村公路交会处,大多数林盘距公共服务设施所在地较远,有的甚至在公共服务设施布点的服务范围之外。这使得林盘中农民的生活便利度下降,间接降低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由于长期受城乡二元经济制度的影响,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严重不足,欠账太多。20世纪90年代农村税费改革后,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的短缺状况。许多村落的文化室和图书室因经费等原因已基本消失。一些过去长期为百姓喜闻乐见或为精神依托的文化活动场地,如宗祠、戏台、寺庙等因得不到保护,也所剩无几[72]。与城市丰富的文化生活、便利的公共服务相比,农村日益减少的公共服务和单调的文化生活已成为年青一代农民远离农村的重要原因。

5)林盘乡土文化流失

(1)传统农耕文化忽视

川西平原在几千年漫长的农业耕作中,孕育了丰厚的传统农耕文化。历代先民通过使用农家肥、清肥、土地轮种、套种、灌溉、修塘堰等多种方式,基本实现了对土地的永续利用。传统农耕文化对自然资源和人类能力有限性的认识,所蕴含的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巧用自然规律的发展理念和生态文化观的确是可以汲取的重要思想资源。诚然,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连续性,农耕文化要随时代变化,这是必然的,但如何传承农耕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却常为现代农业生产所忽视。如今,随着化肥、农药等工业产品的进入,土地在短短30多年间就出现硬化板结、地力下降、酸碱度失衡、有毒物质超标等一系列问题,值得人们深思[73]

(2)传统民居建筑破坏

20世纪80年代后,几次大规模的农房改造,传统的川西民居木质穿斗结构小青瓦房和土墙小青瓦房逐渐被砖混平屋顶楼房和小青瓦平房所取代,现存的木质穿斗结构小青瓦房屋越来越少。据调查,成都市域林盘的传统民居建筑面积1 728.73万m2,占林盘总建筑面积的11%,其中不少传统民居建筑处于破败、空置状态。由于多数传统民居建筑比较简陋、阴暗潮湿、功能不全,使用不便,不能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加上传统木构架维修麻烦且维修费用高,保存意义不大,因此多数居住者不愿再使用,加上管理部门缺乏保护政策的引导,对林盘文化保护传承缺乏研究,需要保护的林盘和传统民居没有纳入相关部门和政策保障法规体系之内,随意破坏便不可避免(图7.20)。

img227

图7.20 废弃的传统建筑 (资料来源:自摄)

(3)传统民俗文化流失

林盘是川西民俗文化的主要聚集地。民间信仰及其习俗是传统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受极左思想和特定意识形态下人们主观偏见的影响,一些农村民间信仰及其习俗活动经常被扣上“封建迷信”、“落后愚昧”的帽子,其在民间的传承受到严重遏制,导致许多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资源大量流失。农村公共生活领域不断萎缩,传统的乡规民约大多废弛。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使得农村精英大量流失。新一代农村青年外出打工游走于城乡之间,脱离土地的他们,传统农业文化与民俗文化观念已日益淡薄。当前农村地区普遍存在传统社区崩溃、传统道德松弛、社会价值观混乱、凝聚力下滑、互助精神衰落等现象。林盘空心化和村民凝聚力下滑又导致传统文化活动减少甚至消失。过去需要大量村民共同参与的戏曲、舞狮、耍龙灯等活动就难以开展起来;传统的打年糕、杀年猪等风俗和一些有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未予重视也在一些地区逐渐消失。

6)林盘文化认识误区

林盘文化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还着重体现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等方面。长期以来,对传统文化的片面认识也影响到林盘文化,在对林盘文化没有很好的挖掘、分析和研究的情况下,就笼统地将其视为封建时代的产物和落后的东西加以否定。当前,林盘文化认识上还存在诸多误区,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并试驳之。

一是认为林盘是传统农耕文明的产物,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以“天人相参、精耕细作”为特点的中国传统农业科学技术,比较注意农业生产的总体、适应和利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农业生物和自然环境等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物质循环和综合利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因而符合农业生产的本性,与现在提倡的可持续农业、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原理是相通的,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农业发展的方向。现代可持续农业、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实验和推广,在某种意义上可视为传统农业中优良传统的延续和发展。林盘文化是川西传统农耕文化的智慧结晶,农户住居与耕地就近安排便于耕作管理,林盘与耕地有着良好的物质和能量循环,非常适合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历史经证明,合理投入并控制使用化肥、农药、机械等外源能量,改造传统农业的物质基础,实行精耕细作传统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相结合,是川西农业发展的方向。可见,林盘是发展可持续农业生产的有机载体,经过建设和更新的林盘,不仅能适应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还能创造美好的具有时代气息的现代乡村田园生活。

二是认为林盘数量多且占地大而“浪费”土地。从布局上看,林盘密集而网络化地分布于川西平原之上,是千百年来不断演化和调适的结果,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正是这种密集而网络化林盘体系,对维护川西平原的生态平衡和促进农业生产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每当农作物收割后的季节,更令人看到一个个苍翠的林盘在开阔的川西平原上是多么的醒目与重要。诚然,林盘中每农户150m2或200m2的占地是事实,除宅基地外,还包括庭院和林园,但它们都得到充分利用,产出比大块的农田高出许多。事实上,以林盘为生产基地的庭院经济和立体农业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川西农民和农业工作者长期的实践经验总结,也是川西平原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要不断地总结、提升和推广,推动我国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可见,那种认为林盘“浪费”土地的看法实质是一种误解。

三是地方政府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一味推进新村建设而大肆拆毁林盘或不重视林盘建设。一味推进新村建设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让农民集中居住或上楼,把腾出的农民宅基地等土地复耕后换取同等面积的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既可以获得城乡土地之间的级差收益,更可以突破宏观调控下紧缩“地根”的限制,完成各地GDP的发展目标。有的地方政府在引进和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过程中,将当地农民的合法利益弃之不顾,强行流转农民的承包地,将农民搬到一起集中居住,将从前的林盘推平毁掉,而不少现代农业产业园成为川西新农村建设中的一块块“飞地”,影响川西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诸如这般不顾农村客观发展规律,不从农民根本利益和需求出发,只为眼前政绩的做法极为短视,势必造成农村地区的大拆大建,破坏川西农村的自然人文生态环境,破坏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也使得林盘文化岌岌可危。对林盘文化认识不足未看到,林盘与本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文化习俗等相谐和,拥有理想的生态环境。川西平原新农村建设中一味推进农村城镇化和中心村建设、一味搬照他乡的做法,实属错位之举,应予改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