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川西林盘聚落文化研究-探索林盘与西蜀园林的关系

川西林盘聚落文化研究-探索林盘与西蜀园林的关系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6.4.3林盘与西蜀园林林盘古朴自然、形态万千,是后世自然式西蜀园林的母体,如邛崃瓮园和文君井、成都杜甫草堂、新繁东湖、眉山三苏祠、崇州罨画池、广汉房湖、新都桂湖等西蜀历史文化名人纪念园林,都是在始初林盘的基础上演变而来。

川西林盘聚落文化研究-探索林盘与西蜀园林的关系

6.4.3 林盘与西蜀园林

林盘古朴自然、形态万千,是后世自然式西蜀园林的母体,如邛崃瓮园和文君井、成都杜甫草堂、新繁东湖、眉山三苏祠、崇州罨画池、广汉房湖、新都桂湖等西蜀历史文化名人纪念园林,都是在始初林盘的基础上演变而来。

img185

图6.58 养花怡情

(资料来源:http://image.baidu.com)

1)林盘是西蜀园林的源起和蓝本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可归纳为囿、台和园圃三类[57]。西蜀园林的起源与中原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起源不同,皇家园林源于苑囿,私家园林源于富家宅院及后花园,西蜀园林特别是蔚然大观而堪称文化群落的西蜀历史文化名人纪念园林则是从林盘开始启示而发的。事实上,林盘本身就是一处处景色怡人的园圃居所,是一座座民间乡土园林;它在一定社会文化因素的催生下发展成古典园林,本就是顺势而成的。兹举数例细述如下。

邛崃瓮园,园址原为西汉豪富卓王孙故宅,位于县城府署之西,是卓文君闺中居住过的地方,是王孙家宴临邛县令王吉和司马相如的地方,也是相如鼓琴求凰之处,应是一处规模可观的庄园[58]。唐时此处即为驻邛节镇饯别会宴之所,中有水榭,名曰水亭。晚唐诗人唐求《邛州水亭夜宴送顾非熊之官》诗曰:“寂寞邛城夜,寒塘对庾楼”,可见此地早在唐时已成为名胜佳地了,后几经培修,流传至今。文君井与瓮园相去不远,是在“卓文君当垆,司马相如涤器”处修建而成。从史志和唐宋诗词可知,文君井自唐以来已成为名胜古迹。为了纪念相如和文君,历代人士对其不断经营,使之日益秀美。今之文君井占地约十亩,前部为山水园林,中部为合院展览,后部为石刻园,修篁夹道,绿树成荫,是为西蜀名园。

杜甫草堂,位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原为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故居。唐乾元二年(759年)冬暮,杜甫在亲友资助下于溪畔筑茅屋,号“草堂”,先后在此居住了近四年,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杜甫经营草堂,在思想上有很高的境界和要求,但在经济开支上全凭亲友相助。草堂以茅为盖,与水为伴,与古寺为邻,又隐荫于高楠之下,朴素风雅。在林木保护及种植上用心良多,苍翠的笼竹始终是草堂绿化的主角,诗人还向萧实觅桃树、向韦续觅绵竹、向何邕觅桤木、向韦班觅松子和瓷碗、亲到石笋街果园坊诣徐卿觅果栽[59]。草堂地处幽僻,人烟稀少,四周皆阡陌农田。对整个浣花村居住的人家,杜甫诗曰:“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对自己的近邻,则是“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显然,彼时的草堂环境幽静,景色十分秀美宜人,是一处溪水清澈、林竹葱郁、花草茂盛、鸟飞蝶舞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乡间林盘。由于杜甫的伟大和诗篇感人,在诗人离开成都后,总有人去凭吊瞻仰,所以纪念杜甫的草堂便日有发展。起初仅是保留恢复草堂故居,后发展为纪念性的祠宇,现为纪念性的西蜀名园(图6.59)。

新繁东湖,园林因位于原新繁县署以东,并在园中开挖了湖塘,而得此名,为唐代名相李德裕所凿,是我国少数几个有迹可考的唐代古典园林之一。东湖园林从李德裕凿湖起,到北宋时期已有湖塘、瑞莲、楠柏、堂祀之胜,为历代文人学士县令官员所经营,是寄情山水敬仰前贤之佳处。清同治三年(1864),知县程祥栋再次大事整修,奠定了现在东湖的基本面貌。程祥栋作《东湖因树园记》,节录如后:“浚湖通濠,导湔水以注之。因地制屋,种树竹以补之。重建三贤堂于旧址之南,去湫隘而更爽垲也。堂对青白江楼。泉水稻田,北流绕郭,东为平远台,又东为蝠岩……正向厅事五楹,约怀李堂(指李德裕),堂后为花南砚北之轩,绿窗洞开,三面邻流……”。东湖北靠城埂,园林景观画面很丰富,我国古典园林的一些规划处理手法,在东湖中都可找到脉络和例证,有些又破了格而产生新的效果。求之园内,建筑、绿化、湖渠水系,步移景异,处处成趣;求之园外,则彭灌诸山,雪峰白云,招来眼下;川西平原的清流对唱,金鸡和鸣,一片农村风貌呈现眼前[60]。东湖园林自唐以来历经千年,传承至今,虽为文人纪念园林,但无祠宇气氛,是一派西蜀园林景色,实为脱胎于林盘所致(图6.60)。

img186

图6.59 成都杜甫草堂 (资料来源:自绘、自摄)(www.daowen.com)

左:总平面;右上:水竹居;右下:少陵碑亭

img187

图6.60 新繁东湖 (资料来源:自绘、自摄)

左:总平面;右上:瑞莲池;右下:见山亭

眉山三苏祠,位于眉山城内西南隅,园址为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故居,周围环水,有岛居之称。明洪武年间,改宅为祠,有启贤堂、木假山堂、大殿等,明末毁。清康熙四年起重建,整个清代不断修葺。三苏祠布局的最大特点是“水包建”,延续保留了原苏氏故居的岛居风貌。祠堂本身,采取了传统的中轴对称多进四合院形式,最后一进庭院,原为湖面,就势改为水院,增加了变化。祠堂两侧及背后是园林区,由东、西二湖及许多沟渠组成水网,形成许多岬、角、岛、和半岛,其水系之复杂,为全国小型园林中所罕见,湖堤驳岸就地取材,多用卵石砌护,园中桥梁众多,形式各异但皆朴素简洁,有乡村中小桥流水的风貌。园林后部堆了些土山,体量皆小,高不过盈米,种以竹子、树木灌木,小路蜿蜒其中,充满乡村林盘意趣。

2)西蜀园林的林盘风貌

西蜀园林中大部分园林是在历史文化名人的故居或曾经活动过的地方修建起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造园艺术上深受林盘文化影响,尽显朴素自然及飘逸乡情,与北方、江南、岭南之园林大异真趣,从以下几方面可探之。

西蜀园林多重于理水,几乎是无园不水,园林中以湖命名者不少,如新都桂湖、新繁东湖、崇州罨画池、广汉房湖、邛崃文君井等。川西平原降雨充沛,水资源丰富,都江堰灌渠工程水网密布,水源自然不成问题。西蜀园林的水池多近方形,如新繁东湖、崇州罨画池、眉山三苏祠、邛崃瓮园等,乃为一种古雅的理水方法,中国中古甚多名园为之,又似与川西平原及浅丘地区的堰塘池沼多近方形有关。西蜀园林中的水渠,多为等宽,不作过多的开合变化,类似于纵横于川西平原的灌溉渠,水渠两岸或翠竹蔽天,或檀栎夹岸,水体的驳岸或自然或用卵石砌护,为至今在川西农村林盘里到处可见的景象[61]

西蜀园林中植物景观十分丰富,除大量地运用竹类造景,还往往是不加修饰地展示植物自然生长的形态,植物配置效仿自然植物群落。宋人在吟咏成都《转运西园》时写道:“古木郁参天,苍苔封下路。幽花无时歇……何必忆山林,直有山林趣”,“乔木不知秋,名花数逾百。远如山林幽,近与尘埃隔”。这种园林植物配置方法,在西蜀园林中较为多见,如眉山三苏祠、成都杜甫草堂,而以新繁东湖最为典型。它的特点是除了植物种类繁多,幽深茂密外,最主要的是模仿天然的山林形态,以成片的常绿阔叶混交林为主,形成“高林巨树,垂葛悬萝”的密林景观[62]。除了种植一些著名名木外,并不强调以单株姿态为欣赏对象,这一点似与江南私家园林有很大区别,却与自然朴素甚至粗犷的林盘林园景观如出一辙。

西蜀园林的建筑密度较之江南私家园林的要小得多,且建筑多掩映于林木之中,园林风貌更显清幽。同时,园林中的建筑还相当的朴素,保持着民居风格,它们一般是穿斗结构小青瓦顶,夹壁墙,方格窗或直棂窗,并不追求雕梁画栋,而以材料的本色示人,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如眉山三苏祠在故宅的基础上改宅为祠,故祠无煊赫富丽之气,而有民居朴素之风,使人倍感亲切。崇州罨画池在清末光绪初年(1875)修葺时,在池东南新增园林建筑,以琴鹤堂为中心,东接问梅山馆,西接小院,院中有小天井数处,幽静变幻,颇富民居风味。杜甫草堂中的少陵碑亭、新繁东湖中的见山亭、新都桂湖中的绿漪亭等,皆为茅草覆顶,朴素古雅。又如杜甫草堂柴门西侧水槛是一跨溪流的水榭,它得名于杜甫的诗《水槛遣兴二首》[63]。从杜诗描绘来看,当年的水槛实际上是在溪边用木板所搭的休憩的平台,辅以曲折栏杆,是诗人常去观赏纳凉之处。现在的水槛为清代嘉庆年间所建,后几经修葺,保存至今,与整个草堂景观极为协调。站在水槛上,凭栏俯瞰,可见槛下一湾碧水,潺潺流动;亦可远眺梅苑塔影,绿竹红墙。再现了诗人当年所描绘的“澄江平沙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意境

可见,西蜀园林保持着相当浓厚的古雅朴素色彩,乡土风情浓郁,具有早期自然主义山水园林特色,追溯起来,实为林盘园林古朴悠远、自然清幽的美学品质之传扬。当然,后世林盘园林亦为精湛的西蜀园林所影响,两者相互促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