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川西林盘聚落:稻作农耕文明景观

川西林盘聚落:稻作农耕文明景观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年的稻作农耕生产活动,更生成丰富多彩又欢快和谐的稻作文化景观。

川西林盘聚落:稻作农耕文明景观

6.3.1 历史悠久的稻作农耕文明景观

川西平原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开阔,自西北略向东南作微倾斜,平均坡度0.3%~1%,既有利于自流灌溉,亦可将滞水排泄出去。肇始于先秦的古代治水工程延绵不绝并卓富成效,保证了川西平原一直成为全国性的主要粮仓。

川西平原水稻生产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一直持续至今,呈现典型的大田稻作景观,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面积最广阔且集中延绵的先进稻作经济区之一。明代著名地理学家王士性:“成都三十余州县,一片真土,号称沃野,既坐平壤,又占水利……飞渠走浍,无尺土无水者,民不知有荒旱,故称沃野千里。[32]

img165

图6.38 都江堰放水节

(资料来源:http://image.baidu.com)

历史上,每到冬天枯水季节,都江堰渠首用特有的“杩槎截流法”筑成临时围堰拦水,然后掏修河床,加固河堤,进行内、外江岁修,待到来年内江灌区需水春灌时,在清明节这一天便拆除拦河杩槎,放水入灌渠,并在渠首举行既隆重又热闹的放水仪式,是为都江堰放水节,至今已越千年了(图6.38)。都江堰放出的滚滚春水踏浪而来,两岸人群欢呼雀跃,堰工们举着竹竿追打水头,口中念道:“不要毁坏良田,不要冲垮渠堰”。老农们挖开田埂,迎接那一年一度准时来临的春水,一时平原千里,耕田的农歌此起彼伏,送肥的农人你来我往,插秧的姑娘巧手绣田园,一年的稻作生产由此展开,生成川西大地四时良田美景。春季,满眼翠绿,秧苗朵朵;夏季,碧海绿涛,稻花飘香;秋季,金色地毯,稻浪滚滚,冬季,播下油菜苗后,至翌年阳春三月则是金黄色油菜花的海洋(图6.39)。

川西平原的田园景色表现为平野溪流,竹树篱舍,满眼青碧或金黄,一望平川,令人心旷神怡。一年的稻作农耕生产活动,更生成丰富多彩又欢快和谐的稻作文化景观。春分前后,正值万物复苏,春暖花开,也是农闲之时。这段时间川西平原阳光明媚,菜花飘香,人们趁此佳时轮流赶场,或采种备耕,购置农具。栽秧是稻作生产的起头大事。栽秧时,栽秧师傅还唱起栽秧歌,以鼓舞大家的干劲。秧子栽下20天左右就要薅秧,即除掉稻田中的杂草。庄稼种下后,若遇久旱不雨,就要车水救苗,过去的提水工具多用龙骨水车或筒车(图6.40),现在则是机电提灌。农历六月六日,相传为稻苗土地日,农村普遍举办集会祭祀,祈求减少虫害,保佑庄稼丰收。秋收是一年农事中最为繁忙的日子,谷子一黄就要抢收抢打,过去打谷子用拌桶,后来使用脱粒打谷机,现在则是收割机。早稻收获后,加工成的新米煮第一顿新米饭叫“尝新”,开饭前,要先盛米饭敬献祖宗、谷神和土地神,然后再同食。在丰收后的日子,人们忙着卖粮赶场或修房筑屋,过去那轻便灵活、风行于乡间田头的“鸡公车”亦不时显现,乡土风情十分浓郁[33](图6.41)。

img166

图6.39 川西平原四时农田景观 (资料来源:自摄)

上:三月油菜;中:秧苗与稻田;下:十月秋收(www.daowen.com)

img167

图6.40 龙骨水车(左)和筒车(右)

(资料来源:http://image.baidu.com)

img168

图6.41 乡间田头的“鸡公车”

(资料来源:http://www.phoer.net)

川西平原的稻作文化景观,历史悠久,独具一格,与江南水乡的太湖流域相比,不但水乡风格不同,而且如此广大延绵连续的稻区也是江南无可比拟的。虽然江南稻区历史也很悠久,但由于江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条件和住居方式的不同,江南水乡平原地区没有林盘绿岛文化现象的出现。历史上,江南地区由于地势低洼,一片湖泽。秦汉以前,江南地区地广人稀,生产落后。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当地注入新的活力。经过吴、东晋、宋、齐、梁、陈等“六朝”的开发,江南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盛唐时期,南北经济基本持平。到了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地区即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谚,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并形成以河网、湖面、圩田、秧苗、桑树、鱼塘和沿河村落为主要元素的典型江南水乡风光(图6.42)。

img169

图6.42 江南水乡风光 (资料来源:http://image.baidu.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