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1 林盘植栽
走在川西平原上,只要远远看见一笼笼修篁树丛,就会知道那一定是有人家所在,一走进去就会看见里面的农家小院和一派祥和宁静而又温馨亲切的乡土生活场景。绿化植栽是林盘的主要构成要素,也是其“盘状”外形的主导因素。川西林盘数量众多,形式万千,不同林盘其植栽各不相同。
1)竹类植物
(1)林盘中常见竹类植物
巴蜀地域是中国竹子密集地和原生地之一,到处都是幽篁绰约挺拔的风姿,到处都有竹文化的痕迹。可以说,竹子从洪荒时代起就与巴蜀先民结下了不解之缘,随着历史的发展与进步,它几乎覆盖了巴蜀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吟:“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1]”,他每移居一处,总要择竹而邻。
川西平原盛产竹子,有慈竹、毛竹、刚竹、斑竹、苦竹、水竹、赤竹、白夹竹、黑竹等数十个种类,其中以慈竹分布最广,资源最丰富。据调查,川西林盘的竹类植物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2]:一是散生竹林。组成散生竹林的竹子地下茎细长,横走地下,在土壤中蔓延生长,一些芽发育成笋,出土长成竹秆,发育成长为稀疏散生竹林。该类竹林以刚竹属为主,包括毛竹、刚竹和斑竹等,其中以毛竹最为常见(图6.1)。二是丛生竹林。组成此类竹林的竹子地下茎粗大短缩,节密根多,顶芽出土成笋,长成的新竹一般靠近老竹,密集丛生。林盘中丛生竹林以慈竹林和孝顺竹林两种类型最为常见。三是混生竹林。组成此类竹林兼有单轴型和合轴型地下茎的繁殖特点,既具有在地下作长距离横向生长的竹编,出笋长出稀疏散生的竹子,又具有可以从秆基萌发出笋,长成成丛的新竹,主要有苦竹林等。
竹类植物在川西林盘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川西平原的村户农舍栽种竹树、形成林盘,竹子的多少,林园的疏密,被视为家境贫富的标志,群众中流传着“家紧竹林松,家富竹林好”与“养儿不如息竹”的民谚。林盘中农户栽竹,少则七八笼,多则几十、上百笼,星罗棋布,别具一格。各家各户的竹林连缀成片,蔚然可观,形成“白墙、青瓦、绿竹”的林盘特色景观。如崇州街子镇石梁村罗家,自“大跃进”后移居凤栖山山脚而居,40多年来,共植有300多笼竹子,长得高大茂密,有如竹海(图6.2)。
(2)慈竹及其特征
林盘中最常见的慈竹特别值得一提。慈竹,又称钓鱼慈、子母竹,属中大型丛生竹种,较大的慈竹丛占地可达一二十平方米,称为一兜或一笼。慈竹竹竿顶稍细长作弧形下垂,高5~15m,径3~9cm。慈竹造林中的株行距一般为3~4m,3~4年即可郁闭成林,可对其进行采伐。采伐的原则一是要有利于竹林生长,二是要根据竹材的质量和用途而定[3]。采伐的强度一般占竹林总蓄积量的1/3~1/4。为使得慈竹林生长新壮,发笋能力强,在合理采伐的同时,必须对采伐后残留老竹蔸进行挖除,一般每2~3年一次,在冬季进行,同时还要护笋养竹、合理施肥,肥料以厩肥、粪肥、饼肥和塘泥等农家有机肥为主,也可使用速效性的化肥等。慈竹成林在中等经营条件下,一般年发新笋16~22株/丛,成竹12~15株/丛,平均退笋率25%~30%,年竹材产量为15t/hm2以上,若实行集约经营,其竹材产量可以达30t/hm2左右。慈竹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成林早、竹林郁闭快、产量高、用途广泛等特点。慈竹及其副产品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用具及手工艺品制作、建筑生产、交通运输、工业原料、食品加工等领域。慈竹是四川竹林资源规模最大的竹种,其经济产值历史上曾占四川竹业产值的2/3[4]。
图6.1 林盘中的毛竹林 (资料来源:自摄)
图6.2 崇州街子镇石梁村罗家竹林 (资料来源:自摄)
在川西平原温暖温润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条件下,慈竹能全年生长,尤其在宅旁疏松肥土生长最佳。慈竹的竹冠高大伸展,竹荫浓密,竹根聚集成蔸,不会到处伸展,不用担心其会对房屋产生侵害。慈竹四季苍翠碧绿,清秀华丽,充满生机,构筑起农家宅院的绿色屏障,为之挡风遮雨,藏风聚气。在川西平原农村,几乎家家种植慈竹,成为识别传统林盘的标志。如新都区新繁镇李园村11社付宅,在房前屋旁栽有九、十笼慈竹,蔚然成林,林冠连成一片,林下疏空干爽,居住环境优雅宜人(图6.3)。
(1)林盘中常见的乔木与灌木
川西平原位于北亚热带地区,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气候温和湿润,降雨充沛,其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川西林盘的乔木包括常绿和落叶两大类,以常绿为主。常绿树种冬夏常青,一年四季均有良好的绿色景色和防护作用;落叶树种一般生长较快,每年更新换叶。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形成的混交林季相变化明显,外形色彩丰富多样(图6.4)。
图6.3 新繁镇李园村付宅的慈竹林景观 (资料来源:自摄)
图6.4 林盘三月混交林景观 (资料来源:自摄)
川西林盘的常绿树种包括常绿阔叶树和常绿针叶树两类。常绿阔叶树主要包括香樟、广玉兰、杜英、桉树、大叶樟、黄桷树、小叶榕和楠木等,其中香樟、广玉兰在林盘绿地中种植较广泛。川西著名的“歇凉树”黄桷树多栽植于林盘的村口,及桥畔路边,其形体阔大,独木成林。如青白江区清泉镇三倒拐村周林盘,为龙泉山脉前的浅丘林盘,果树种植业发达,该林盘路口坡地上植有两株黄桷树,十分茂盛,成为村口标志,站在其下可远眺山前的平畴沃野(图6.5)。常绿针叶树生长较快、树形优美、终年常绿,对SO2等污染气体抵抗性强,多植在林盘边缘或乡土小径旁。主要的常绿针叶树种有雪松、马尾松、侧柏、圆柏、柳杉和罗汉松等,以雪松和马尾松为常见。雪松主干挺直、壮丽雄伟,有较好的隔离和景观效果,是林盘构造隔离林和景观林的优良树种。
图6.5 青白江区三倒拐村村口的黄桷树
(资料来源:自摄)
川西林盘的落叶树种包括落叶阔叶树和落叶针叶树两类。常见落叶阔叶树种主要包括榆树、杨树、银杏、桤木、枫香、垂柳、白玉兰和三角枫等。由于杨树具有生长快速等特点,被广泛种植于林盘内部和河流、道路的两旁,起到很好的防护与隔离效果。垂柳则多布置在鱼塘、水渠边。常见落叶针叶树种主要包括水杉和落羽杉。尤其是水杉,它具有生长快、树干笔直挺拔的优点,有较好的观赏和景观隔离效果,是林盘建造防护林、隔离林的主要树种,也是农家主要的用材树种,在林盘和路旁水边等广为种植(图6.6)。
图6.6 林盘的乔木景观 (资料来源:自摄)
上左:水杉林;上中:桉树林;上右:松树林;下左:法国梧桐;下中:银杏;下右:香樟
林盘的灌木层植被一般较单薄,这是农户出于实际生产生活需求的结果。为了获得更多的林木资源和遮蔽空间,农户倾向于选择“乔木+草本”或者“纯乔木”的种植结构,这种植物群落的面积较大,郁闭度高,出材量大,经过适当的伐枝,可形成较开敞的林下空间,有利于通风和空间利用。林盘的常绿灌木主要有十大功劳、南天竹、杜鹃、连翘、夹竹桃和黄杨等,落叶灌木主要有海棠、梅花、迎春、月季等,多栽植在房前院外或道路两旁。
总的来看,林盘植物群落以复层结构的乔木林为主,其群落数量最多。竹林和常绿阔叶林是川西林盘主要植被类型,其出现频率分别为32%和25%,其次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类型,出现频率为11%和8%[5]。实际上,大多数林盘绿化树种的种植是多样化的,它们共同营造了林盘绿化高大浓密,绿意盎然的四季景观。如崇州市文井江镇万家村的马家院子,为一独居林盘,坐落于村道北侧坡地上,一条石板路拾级而上,右转经过高大的晒架后进到晒坝。院外西北侧种有高大的毛竹林遮蔽,靠南侧村道一旁栽有香樟、杉树、枇杷和棕榈等,东北侧及西侧菜圃外是茶园,间种有银杏、桂花等,植栽十分丰富(图6.7)。
(2)林盘中树种的变迁
川西平原田野阡陌,沟渠纵横,无山林基地,历来农民生产、生活所需的燃料和木材,大部分以林盘种植为主,再利用河边路旁以及荒滩坡地零星种植加以解决。随着社会经济的变迁,林盘中的主要树种变化很大。
图6.7 万家村马家院子植栽
(资料来源:自绘、自摄)
以新津县的历史记载为例。民国时期新津用材树种以柏、杉、楠为主,薪柴树种以桤树、青冈、松树为主。据民国二十五年(1936)统计,6个主要树种所占比例为:桤树35%,杉树、柏树、枫杨各为15%,松树、苦楝各为10%。又据民国三十年(1941)5种林木统计,楠树占2.4%,杉树、青冈各为7.1%,柏树为11.9%,桤树为71.5%[6]。可以看出,桤树在传统林盘中曾广泛种植,这与其习性、功用密不可分。桤树,又名水冬瓜树、水青风树,是中国特有树种,适生于气候温润、降水充沛的地域。桤树是落叶乔木,成长期快,如立地条件好,造林后3年即可郁闭成林,是川西平原乡土树种。尽管桤木非栋梁之才,但其应用广泛,常用来作薪材、打水桩、搭窝棚,也可用来制作农具、船板等。桤木叶有药性,夏季农忙时用于熬水喝可以清热解毒,傍生于桤木树脚的桤木菌可以食用。1958—1960年间,人民公社化后,所有林木归公社所有。为供应“公共食堂”的烧柴、大炼钢铁、田间熏土的燃料,以及土火车木轨道和修建房屋等,大肆砍伐林木,林木资源受到严重损害。据永商、顺江两个公社调查,林木减少80%以上,导致1960年代,木材供应需求矛盾突出,农村烧柴、用材问题十分突出[7]。后来,川西农村乃以种植速生丰产的桉树补充,群众修建房屋,制作农居大多以桉树为主。据新津县1981年调查,在各树种中,桉树即占52.4%,麻柳占19.7%,苦楝占11%,柏树占5%,桤树占1%,其他树种共占10.9%。可见桉树在1970年代是林盘主要栽培树种。但到1980年代,桉树因树种退化而逐渐被淘汰。水杉于1965年开始引进,由于其外形美观,既能用材,也可供观赏,种植较多,至今仍是林盘中的主要树种之一。
1990年代以来,农村燃料从植物燃料向煤炭和液化气燃料的逐步转移,加上沼气、节柴灶的使用,木材用薪的绝对取用量已经相对较少,林盘中薪材树种的种植比例大大减少,桤树在林盘中也不再多见。随着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川西农村经济林木的种植大有发展,并形成不少以桃、枇杷、杏、梨、柑橘等果树栽培为主的专业村,林盘中的果树也显著增加,并形成不少果林与村居一体化景观,大大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如龙泉桃花沟,双流枇杷沟,洛带杏花村,新津梨花沟,蒲江柑橘村等(图6.8)。近20年来,城镇建设和城乡绿化的大规模发展,绿化苗木需求大增。在温江、郫县一带,银杏、桂花、玉兰、香樟、海棠等优秀绿化树种在林盘内外的种植明显增多,不少苗圃、苗木基地与林盘绿化合为一体,连绵阔大,有如林区一般。同时,不少林盘中的名树古木被搬到城市中去,搞“农转非”,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农村的文化与生态环境。
(www.daowen.com)
图6.8 果林与村居一体化 (资料来源:自摄)
上左:龙泉桃花沟;上右:双流枇杷沟;下左:新津梨花沟;下右:蒲江柑橘村
3)菜地与果园
(1)蔬菜种植
川西平原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南北蔬菜品种到这里都容易扎根,长期生长和繁育。早在春秋战国时代,蜀地便以粮食菜蔬之饶名闻遐迩。《华阳国志·蜀志》载:“其山林泽渔,园囿瓜果,四节代熟,靡不有焉。”自元明之后,蜀地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尤其是到了清代,四季时鲜蔬菜近百种。清宣统元年(1909),傅崇榘在《成都通览》中记载,成都地区清末时有78种蔬菜,旺季的8月有34个品种,淡季的4月也有12个品种,而葱、韭、芹、菠、白菜等11种蔬菜四季均能上市。民国时期又引进番茄、花菜、甘蓝,人工栽培食用菌获得成功。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培育和引进,品种增多。成都市农科所通过对成都地区蔬菜品种资源进行调查,后又集中种植观察鉴定,在1965年12月汇编成《成都蔬菜品种志》,记述有51种或变种蔬菜共130个主要品种;据1982年《四川蔬菜品种志》载,成都地区出产蔬菜品种367个[8]。反映了川西平原盛产蔬菜,品种繁多。经过选育,川西平原还形成多个具有地方特色的蔬菜良品。如彭州的大蒜、早蒜薹、莴笋;温江大蒜、蒜薹;郫县犀浦韭黄;双流、蒲江、金堂二荆条辣椒;龙泉驿荷包叶大头菜、包叶青菜;崇州、大邑佛手瓜、山黄瓜等。
川西农村的蔬菜种植区域,包括专业蔬菜生产基地、林盘外围菜地和林盘内部蔬菜种植点三部分。林盘外围和林盘内的蔬菜种植主要由农家零散经营,所种蔬菜品种主要包括:根菜类蔬菜如萝卜、胡萝卜、大头菜等,白菜和甘蓝类蔬菜如裹心白、黄香白、莲花白等,茎叶类蔬菜如莴笋、芹菜、菠菜等,葱蒜类蔬菜如大蒜、韭菜、大葱等,茄果类蔬菜如辣椒、茄子、番茄等,瓜类蔬菜如黄瓜、南瓜、冬瓜、丝瓜等,豆类蔬菜如四季豆、豇豆、豌豆等,薯芋类蔬菜如芋头、马铃薯、红薯、生姜等,以及莲藕和高笋等水生蔬菜,木耳、蘑菇、香菇、金针菇等食用菌类,不计胜数。在种植技术上,农家多采用多熟制蔬菜套作栽培技术,主要有以下两类:一是以冬瓜、丝瓜、豆类为主套种其他蔬菜,需要搭架子,供藤蔓攀缘,称为“架子套作”;二是以茄子、辣椒、莴笋等为主套种其他蔬菜,不需要搭架子,称为“平地套作”。此外,农家亦多利用果树的行间空地种植蔬菜等。这些立体复合化的蔬菜种植模式,大大地提高了林盘土地的利用率与经济效益。
图6.9 因地制宜、布局灵活的菜圃 (资料来源:自摄)
林盘内的蔬菜种植以农家宅院为中心,以农户的自留地为依托,灵活地布置在庭院内外或是林竹之中(图6.9)。总的说来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在院坝邻近,开辟于院坝一侧或周边。蔬菜种植多与果树结合,或是搭设棚架实行立体化种植,并利用院墙或偏房屋顶供瓜菜等攀缘。更有不少农家,在屋前院坝或庭院中搭设凉棚,在凉棚上牵种瓜果,在凉棚下喝茶纳凉,一举多得。二是在院坝之外围,多位于院坝与林盘道路或沟渠之间,或是利用院坝之间的分隔地。尽管有些地块非常狭小,也都充分灵活利用。有的农家依托院墙搭设棚架,或直接在沟渠上搭设棚架,种植瓜果或豆类等。三是在林盘的竹、树林之中。有的是在林下种植蔬菜,有的则在林间开辟菜地。如郫县麻柳村李宅,在屋前水泥晒坝外的空地和银杏林下辟有多块菜地,就连沟渠一侧的长条地上也种了一行青菜(图6.10)。
图6.10 树林中的菜地 (资料来源:自摄)
(2)果树栽培
川西平原的自然条件适合多种果树生长,果树种植历史悠久。西晋左思《蜀都赋》言:(西蜀)“家有盐泉之井,户有橘柚之园。其园则林檎枇杷,橙柿梬楟。榹桃函列,梅李罗生。百果甲宅,异色同荣。朱樱春熟,素柰夏成。若乃大火流,凉风厉。白露凝,微霜结。紫梨津润,樼栗罅发。蒲陶乱溃,若榴竞裂。甘至自零,芬芬酷烈”。据记载,清嘉庆十八年(1813),川西地区水果30余种。宣统元年(1909),傅崇榘的《成都通览》载果品46种。据统计,到20世纪80年代末,成都地区果树已发展到59种,共578个品种(系)。柑橘类水果是川西平原的传统主栽产品,晋郭义恭《广志》载:“成都有柚,大如升”。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前,成都地区柑橘类水果栽种面积和产量均超过占水果总面积和产量的60%以上。近二十年来,水果果品结构和种植面积得到逐步优化,柑橘类水果面积和产量所占比例逐年下降,目前约占1/3左右,梨、枇杷、李、桃、葡萄、猕猴桃、草莓、枣等水果的面积和产量所占比例逐步上升,并形成龙泉驿水蜜桃、金堂县脐橙、双流县金花梨、枇杷,新都区新都柚、彭州市彭州柚、都江堰市猕猴桃、青白江区早熟梨等水果产业基地,并在品种改良、栽培技术提高及水肥充足的情形下,水果产量较以前均有较大增长。
新中国成立以前,川西平原果树皆为私人所有,多为零星散植,只有少量私人经营的果园,规模都不大。如民国初年,新繁县利济乡向勉之兴办向家果园,万安乡兴办潘家果园;民国九年(1920),新津县蔡文彬在花桥乡蔡家村建起柚子园,果园仅有1亩多,柚树几十株;民国二十五年(1936)张朴山在顺江乡办张大公馆果园,种柚树150余株,等等[9]。农村林盘历来有栽种果树的习惯,少量散植于田坎、沟坎、崖坎或荒坡。林盘内的果树品种非常丰富,有橘、柚、橙、梨、桃、李、枇杷、苹果、石榴、樱桃、枣、栗、柿、葡萄、杨梅、花红、香橼、白果、核桃、木瓜、无花果、芭蕉等等,其中以橘、柚、橙、梨、桃、枇杷、石榴、柿等最为常见,其水果产品在过去多用于出售,以补贴家用,如今则多是自食或馈赠,或到就近场镇售卖。
林盘内的果树多种植在农家房前屋后、院坝内外,便于栽培管理。种植的方式灵活多样,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形:一是成片栽植。一般在院墙之外,受土地面积限制,其规模都不大,多为数十株,以橘林、柚林和枇杷林为常见;二是单株散植或行列种植。多在房前屋后、院墙内外栽植,其树形经过精心培育,美观而大方,与庭院景观结合紧密;三是与蔬菜、花卉等间种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或散植于其他林木之中,不拘一格(图6.11)。
图6.11 林盘中的果树 (资料来源:自摄)
4)花卉园艺
(1)川西平原的花卉种植
两千多年前,古蜀人就在城市园林栽培果树、花木,就有了养花和以花卉制作美酒、美食的传统[10]。成都作为蜀都,其花卉栽培历史悠久,向以“花城”著称。唐代,百花潭、浣花溪一带已广种花木。杜甫诗云:“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后蜀主孟昶在成都城墙上遍植芙蓉,号为蓉城。其时,梅花与杭州齐名,称为全国两大赏梅中心;海棠盛于蜀而秦中次之。南宋陆游诗云:“尚想锦官城,花时乐事稠。金鞭过闹市,红烛宴高楼。千林夸盛景,一枝赏纤弱。”所著《天彭牡丹谱》称“牡丹在中州洛阳第一,在蜀天彭为第一。”
元、明时期,川西平原花卉业有所衰退,至清代后期渐有发展。明代以后新都的马家花园以种植兼经营花木闻名,并兼传授技艺。民国初年,郫县、崇宁相继出现庆合乡李家花园、德源乡骆家花园、犀浦乡邱家花园、永定乡王家花园、园觉乡罗家花园等10多家较大的私家花园。温江有梅花、玉兰、紫荆、紫薇等木本花卉19种,菊花、芍药、兰花等草本花卉22种。民国二十五年(1936)至二十六年(1937),寿安、踏水、涌泉、永兴等乡的8户农民,先后建起小型花圃,规模较大者有2~3亩,主要栽培黄桷兰、白玉兰、腊梅、桂花、紫薇等木本花,亦培植盆花、盆景和白果、罗汉松等桩头。此后,郫县、崇宁经营花卉的农户增加到五六十户,其小花园大多占地几分至一亩,除本地销售外,还用船运往乐山、重庆。
新中国成立后,川西平原花卉栽培大有起伏。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养花种花被视为资产阶级闲情逸致而受到批判。其时,科研中断,生产停滞,名贵花木当柴薪,珍贵盆景被损毁,花卉业遭到严重挫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花卉种植开始复苏。郫县唐元乡钓鱼村一组原罗家花园,带动全组39户农户,利用自留地和宅基林地种植花木,发展花木经济。1984年,温江县从事花木生产的农户发展到3 000多户,种植面积达4 700多亩。2005年,成都地区花卉种植面积达24万亩,销售收入达10.75亿元。花卉生产从经济作物中的小门类跃升为仅次于蔬菜、水果的大产业(图6.12)。
川西平原的花木历来在成都花市集散。关于成都花市的记载,从唐代诗人萧遘在《成都》一诗中“月晓已开花市合”的诗句来看,当时早间设有花市。南宋祝穆在《方舆胜览》记有“成都二月望日鬻花木”,是时各地花农辟圃卖花,陈列百卉,蔚为香国。宋代花会的特征一直保持到近代。清末花会中还举办劝业会,展销各县土特产品,故而规模较过去更大,会期也更长。川西平原各城镇乡、各地庙会亦多有花卉市场。川西花木种植和民间花事游赏相得益彰。彭县正月初五、上九和十五元宵,各地香客到丹景山朝山者甚多,且喜携带花草而归,什邡、新繁和彭县的养花户来此售花,相沿成习,丹景山花会由此产生。又如广汉连山桃花会,崇州街子古镇兰花会,龙泉驿花果山桃花会,新津梨花沟花会等,都是集踏青、赏花、购物、娱乐为一体。
图6.12 川西发达的花木生产 (资料来源:自摄)
上左:金桂;上中:银杏;上右:竹子;下左:铁树;下中:罗汉松;下右:草坪
(2)林盘的花卉种植
古人云:“艺花可以邀蝶,垒石可以邀云,栽松可以邀风,贮水可以邀萍,筑台可以邀月,种蕉可以邀雨,植柳可以邀蝉[11]”。新中国成立前,林盘的富裕人家多有花盆、花坛、花圃或花园,栽种四时花卉,以供观赏。大富人家,雇有花工专司养护。一般农家,则常在房前屋后栽种一些不费工本的花木,如腊梅、栀子、桂花、梅花、菊花、月季、鸡冠花、胭脂花等。凤仙花最普遍,几乎随处可见。新中国成立后,曾因“左”的思想影响,爱花种花,被视为“资产阶级”、“修正主义”的生活方式,致使群众不敢栽赏。如1965年,广汉西高公社中心小学新建落成,学校派人到一些花木基地购回普通花木10余种,在校园空地种植,美化校园。“文革”中被作为毒害学生的修正主义予以批判,随即全部铲除,改种胡豆、红苕等作物[1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花木、树苗的种植户日渐增多。他们首先把自己的庭院和林盘打扮得像个“小花园”,其他行业的专业户和一些退休的老人,也相继效仿。如今,在一些花卉种植专业村,多彩的花圃与葱郁的林盘相融相衬,形成绚丽的田园景观(图6.13)。
川西林盘的农家都普遍植有花卉,不少还在庭院中修水池、叠假山、砌花台、摆放盆景等。林盘的花卉种类齐全,品种丰富,其中常见的有:梅花、海棠类、桂花、芙蓉花、夹竹桃、玉兰、牡丹、月季、樱花、栀子花、茶花、杜鹃、绣球花等木本花卉,凤仙花、兰花、菊花、鸡冠花、美人蕉、棋盘花、芍药、水仙、荷花、百合花等草本花卉,蔷薇、金银花、牵牛花、紫藤、木香、油麻藤等藤本花卉。此外,还有随季节开放的桔、柚、桃、梨、李、石榴、苹果等果花,以及南瓜、丝瓜、茄子、韭菜等菜花(图6.14)。
图6.13 多彩的花圃与林盘 (资料来源:自摄)
图6.14 丰富多彩的林盘花卉 (资料来源:自摄)
上左:美人蕉;上中:杏花;上右:梨花;下左:腊梅:下中:芙蓉;下右:海棠
林盘中盆景栽培亦多有所见。川西丰富的植物资源为川西盆景披上了绚丽的地方色彩。罗汉松、银杏、金弹子、贴梗海棠、垂丝海棠、梅花、偃柏、瓶兰花、六月雪等十余种桩头盆景,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川西盆景中的植物材料,素以古雅奇特,悬根露爪、盘根错节为贵[13]。新中国成立前,仅成都郊区专以蟠扎桩头盆景为生计的农户,就有60余家,而且世代相传。崇州市盘山村肖大爷,专事花卉,在他不足100m2的庭院里,阶梯式地摆着一排排的桩头盆景、山水盆景和盆花,人行其中,俨然置身公园的盆景园中。他庭院之外的苗圃中,种有各种花木的“素材”,以供其制作盆景(图6.15)。除花卉专业户之外,林盘农家还有不少盆景业余爱好者,他们在十几或几十平方米的庭院里,层层叠叠,高低上下,排满了各种大小不同的盆景,有的还在院墙上设架陈放。由于他们以自己欣赏为主、间也出售少量,通过精心培育,不少还参加县市级盆景展而获奖。
图6.15 肖家盆景园 (资料来源:自摄)
综上所述,林盘的种植生产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范畴。林盘植栽种类丰富,且种植量较大,在有力维护川西平原生态平衡的同时,并取得很大的经济成就,也是川西农业多种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载体。它在满足农民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有力地推动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创造了一个可居、可业、可游、可赏的绿色生态人居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