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1 建筑用材做法
材料是营造之本。中国历来用“土木之功”一词作为一切建造工程的统称,可见,土与木是中国建筑自古以来采用的主要材料。林盘民居以当地盛产的木、土、竹、草、石等自然材料为主,自产自备,兼及小青瓦、石灰、火砖等人工材料,并有一整套科学地改善原材料性能,使之更适应建筑需要的简便操作方法,使得民居造价经济,并创造出自然、朴实、舒适的居住环境。林盘民居在建造中都遵循就地取材、因材设计、就料施工、巧为搭配的建造传统,善用曲材、小材等不规格材料。如弯曲向上的牛角拱,从用材角度看很不经济,但实际是利用杉木下端弯曲的根部制成,异材巧用,独具匠心。广泛应用的编竹夹泥墙、版筑墙和土砖墙,竹架草顶等都是就地取材,成套运用的优秀代表。不过,林盘中地主绅粮的大型宅院,常使用佳木名石等上好天然材料,大量使用砖瓦琉璃等人工材料和装饰用工,花费巨资。比较而言,川西平原周边山区建房,其结构、样式与坝区大同小异,但建筑用材中木材和石料的用量更大,用料也比坝区粗壮结实。
林盘民居建筑用材结合其结构部位和构造做法,分述如下:
1)基脚与勒脚
林盘民居房屋基脚的深浅是随地制宜的,根据各处原生土质坚柔而不同。一般墙承重者为条形基础,柱承重者为墩形基础。林盘民居多为冷摊小青瓦平房,荷载轻,地基处理相对简单。普通墙脚刨槽深约三尺,宽有两个墙厚,掘好地脚以后用软三合土或硬三合土做基脚[11]。基脚上须做勒脚,可用条石、乱石、大卵石或火砖等砌筑。丘陵地区由于地势高亢,土层较硬实,一般将地面整平,在台基上以毛石或块石垫基即可,若遇基址不平,则以条石、乱石、卵石筑台基或设吊脚(图5.34)。
图5.34 台基与吊脚 (资料来源:自摄)
2)地面及天棚
林盘民居地面做法较简略,多用三合土、灰土地面或素土夯实地面。经济条件较好者,用墁砖地面,做法为灰土或素土夯实、细砂垫层、坐浆、铺方砖、用油灰嵌砖缝,此法也可用于块石地面。林盘民居皆为平房,不设楼面。一般民居不设天棚,直接露出屋架和小青瓦屋面,少数民居在居室上方以枋欠和楼枕为支撑,上铺木板或成排竹竿作夹层,以堆放杂物和存放粮食,此做法在檐廊中尤为普遍。林盘民居中的堂屋一律不施楼欠,不做夹层,以使之显得高敞。富室人家在堂屋和主要居室的上方满作拱形木质天棚,与架空的木地板、石地板合称为“天楼地枕”。
3)构架
林盘民居多采用穿斗式木构架,柱、枋、檩条等大木构件一般多用杉木,也有用松木和柏木,少数富室有用楠木等名贵木料。木柱下设石质柱础或连磉,以防水防潮。贫困农家也以竹竿或棕树干为支柱,采用绑扎的方式构筑房舍。有些民居以方形石柱代替木柱,是较为讲究的高规格做法:一种是在一两米高的石柱上立木柱再接木构架;另一种是以通高石柱代替木柱,上承屋架,这种做法比较少见。如邛崃平乐镇东乐村碾房,面阔五间,以右侧稍间作为入口,设通长石柱承七架插梁式屋架,碾房无内柱,空间连续开敞,便于生产劳作(图5.35)。
图5.35 平乐镇东乐村碾房 (资料来源:自摄)
上:外观;下:梁架
4)墙体
墙体大致可分为承重墙和非承重墙两类。承重墙多采用土砖墙和版筑墙,非承重墙多为板壁和编竹夹泥墙。
土砖墙,又称泥砖墙、土坯墙,即使用只用日光晒干的泥块砌墙。土砖墙热工性能好,冬暖夏凉,隔音防火,可就地取材,施工简便,非常经济。川西一带的水稻土特别适合制作土坯砖。土坯砖的做法是:将和好的泥土加适当草筋等放进无底无盖的四方木框中压实抹平,然后将木框提起留下土坯,将其晒曝,直至全干为止。土坯砖一般比经烧制的火砖要大许多,尺寸较为多样,约9寸×6寸×4寸,重约15kg,另设有半砖以方便砌筑。热天和晴天最适合制作土坯砖,土坯砖越干透越好,最好用隔年的土坯砖砌墙。由于土坯砖制作工艺简单,强度较高,不需烧制费用,取材方便且制作场地和时间不受限制,还可零备整用,极为经济便利。川西农村土砖墙运用十分普遍,有的用泥膏、白灰等抹面,至今还有不少土砖农房和院墙结构完好,仍在使用(图5.36)。
版筑墙,又称桩土墙、夯土墙。墙土的成分可分为三合土、灰土和普通土三类,其中以三合土的成分最好,所筑墙体经久耐用。筑墙用的砂土可以就近取材,但不能选用已经没有黏性的粪土;也不能选用有风化沙石的土,因为经过一段时间后,风化的沙石会使筑好的墙体毁裂。土的水分不能过多,以防土干后因收缩太大发生裂缝,以工匠谚语中“手捏成团,落地开花”的土质含水较佳。版筑墙体需用模型板逐版分层夯筑,筑墙时一边向模板内到预先和好的土,一边在墙板内持杵夯土,力求夯打匀实;筑好第一版,便将模板前移再筑第二版,筑好第一层再筑第二层,上下层间需错缝,直至筑完为止。川西一带的版筑墙为加强墙体的稳定性,多在水平方向和转角处压竹板筋、树尖和木骨[12],常铺大卵石作墙基,以防水湿。版筑墙可素面或用掺草筋的泥膏抹面,也可做成素洁的白粉墙(图5.37)。
土砖墙和版筑墙也可作为非承重的围护墙,有利于避寒及安全防卫,多位于建筑后墙和山墙部位,其前檐墙仍为板壁墙等;有的土砖墙和版筑墙体仅砌筑半高,其上则是编竹夹泥墙等。(www.daowen.com)
左:土砖墙;右:版筑墙
图5.36 土砖墙和版筑墙 (资料来源:自摄)
图5.37 卵石墙基和竹筋
(资料来源:自摄)
非承重墙主要有:a、编竹夹泥墙,即在木柱枋间织竹编,再以草筋泥灰双面粉平套白;还有构造更为简单的不抹泥灰的竹编墙。b、板壁墙,即在木柱枋之间加设附柱和横木,将木板镶在其间作围护隔断墙壁。多用杉木板,材直且轻,并防虫蛀。c、石板墙,用于室外墙裙部位,防雨防潮效果好,石板高约1m,宽在0.5m左右。d、火砖墙,多作为围护墙和内部隔墙的墙裙,也可作封火山墙使用,为富室所用。e、卵石墙,以干摆的技法砌成,卵石的规格要统一,一般将较大的卵石摆在下部,较小的摆在上部,用灰土填实,外可加设竹钉,抹草筋白灰面(图5.38)。此外,还有竹笆墙、条石墙、乱石墙等。
图5.38 几种非承重墙 (资料来源:自摄)
上左:竹编夹泥墙;上中:竹编墙;上右:板壁墙,下坐:石板墙;下中:砖墙,下右:卵石墙
林盘民居中地域特色浓郁的编竹夹泥墙尤值得一提,其历史颇为久远,在川西出土的汉代明器或画像砖中就可看到它在建筑中的运用,这也源于川西平原冬天不太冷,当地盛产竹子的缘故。编竹夹泥墙的具体做法是:在木构建筑的柱枋之间,根据需要加设立枋,在空挡内以竹篾编织嵌固做成壁体,再在壁体两面抹草筋泥膏,待泥稍干后抹石灰,粉平套白。编竹夹泥墙可适应不同形状的墙面,外表光洁平顺,厚约1寸多,透气性好,不易开裂,经济实用又相当坚固,可防鼠防贼,自重轻抗震性能好,在林盘民居中运用广泛。单层的编竹夹泥墙壁体太薄,不容易保温和隔音,有的就做成双重编竹夹泥墙,中部留空气间层,可以大大改善其保温和隔音效果。
5)屋面
林盘民居屋面以木屋架冷摊小青瓦顶和竹架草顶最多。木屋架冷摊小青瓦顶的檩条和桷子皆用木材,桷子宽约三寸,间距约四寸,即“三寸桷子四寸沟”。檩枋等用料均就材而用,不拘形式,断面尺度不一,表面未作细致加工,显得质朴粗犷。屋顶一般作两坡五分水悬山屋面,山面挑出五至六沟檐瓦。屋檐出挑有悬挑出檐和转角出檐两类。出挑方式从受力结构看可分为软挑和硬挑。从出挑数量和长度看可分为单挑出檐、双挑出檐、三挑出檐和撑挑出檐等数种(图5.39)。
林盘民居中的竹架草顶颇具地方特色,一般做法是:在大木构架或山墙檩条上顺屋面排列径约二寸的竹竿,或两根稍小竹竿首尾并排,间距约一尺五左右,用篾条扎缚在檩条上,然后在其上横排竹竿相距二尺左右,再在横竹竿之间铺排宽约半寸、间距约两寸多的粗篾条,以竹篾扎好。竹架完成后,将梳理好的盖草由檐口向屋脊次第分排上盖,边盖边以竹篾将夹草的竹片与竹架捆紧,并用疏板和手指理拍,使草齐顺。屋面盖草要厚薄均匀,厚约半尺左右,切忌盖好的草中夹着横斜不顺之草而滞水下流。草铺到屋脊的两侧用竹竿压紧,常做出许多花样,作为脊饰。山草和麦草质地紧密,盖草顶时较费工时,但较耐久,可管用五六年。稻草虽省工,但不经久,两三年必换。换盖时需将已朽的竹架和旧草一并换新,每年冬春季节农闲少雨,是草房换盖的好时机。在山区或林区,也以树皮代替稻草来盖顶。由于竹子、山草、麦草或稻草都是农家自产或易取的材料,加工简单,十分经济便利,故竹架草顶在林盘民居中应用颇多。部分乡间绅粮的正房也用草顶,余房仍用瓦顶,这是主人出于迷信的缘故,也表明成都一带草顶工艺十分精到。如今,竹架草顶多用来修建体现传统风味的乡村旅游建筑或是农家辅助建筑(图5.40)。
图5.39 几种出挑方式 (资料来源:自绘)
图5.40 草顶建筑 (资料来源:自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