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川西林盘聚落文化研究:林盘分布密度与耕作半径分析

川西林盘聚落文化研究:林盘分布密度与耕作半径分析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林盘的分布密度,可以大致推算出林盘的耕作半径。同理,以成都市域林盘保护范围内的林盘分布密度为15个/km2计算,可得出林盘的耕作半径约为146m,林盘间距为292m。据调查,这类林盘的耕作半径通常也在500m左右,大概10分钟的出行路程。时至今日,林盘的分布密度与从前相当,但林盘平均聚居农户已上升至十多户,人均耕地大幅减少。

川西林盘聚落文化研究:林盘分布密度与耕作半径分析

2.5.4 林盘分布密度与耕作半径

川西平原耕地集中连片,土壤肥沃,河渠纵横密布,属于典型的水田农业区。林盘之间相距不远,占据着周围一定范围的农田,农民就近在农田里从事农耕生产。根据林盘的分布密度,可以大致推算出林盘的耕作半径。

据统计,在川西平原都江堰灌区,如郫县、温江、新都、青白江等地,林盘的平均分布密度为25个/km2。由此可得出平坝区域平均每0.04km2上有一个林盘,即0.04km2的土地范围可以称为一个“林盘域”。假设林盘和林盘域为圆形,可得出林盘的耕作半径约为113m,林盘间距为226m。同理,以成都市域林盘保护范围内的林盘分布密度为15个/km2计算,可得出林盘的耕作半径约为146m,林盘间距为292m。以成都市域林盘保护范围的大中型林盘分布密度为1.09个/km2计算,可以得出相邻大中型林盘的间距为1 082m(表2.4)。

表2.4 林盘间距和耕作半径

img29

(资料来源:自制)

通过以上的计算可以得出,林盘农户的耕作半径在100~200m的范围,大概是几分钟的出行路程。规模愈大的林盘,周围的耕地面积也越大,农户耕作的半径会相应加大,也多在300m之内。在实际中,林盘的地域分布多种多样,特别是在浅丘和山地。为了节约耕地,浅丘和山地的林盘通常相对集中依坡脚而建,有的形成连续带状的林盘群,背山面地。这样,林盘与耕地呈现单向的对应关系,由此也加大了林盘的耕作距离。据调查,这类林盘的耕作半径通常也在500m左右,大概10分钟的出行路程。

清末民初,林盘中居住的人们大多数是自耕农、佃户和雇农,即土改时所说的贫下中农,只有少数的富农或小地主会居住在农村林盘之中。多数的富农及地主都住在生活方便丰富的场镇,或者是更为繁华的城市。据学者施雅风“川西地理考察记”:20世纪40年代川西平坝地区如郫县附近,每平方千米有林盘25个,林盘中居住的农户大概5户左右[64]。时至今日,林盘的分布密度与从前相当,但林盘平均聚居农户已上升至十多户,人均耕地大幅减少。川西农村从事非农生产的劳动力已超过农村就业劳动力总量的一半以上,加之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转变,都使得川西林盘体系面临新的转变。

【注释】

[1]王培荀.听雨楼随笔[M].成都:巴蜀书社,1987.

[2]段鹏,刘天厚.林盘——蜀文化之生态家园[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李世庆.川西林盘保护与乡土建筑创新[EB/OL].http://www.cdcc.gov.cn/webnew/aspx/zwgkone.aspx?id=13884.

[4]付敏.场镇:林盘模式是网络式城镇群体——专访四川省建筑设计院建筑规划所所长总建筑师何兵[J].西部广播电视,2008(8):90-91.

[5]季富政.采风乡土:巴蜀城镇与民居续集[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6]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7]西晋·左思《蜀都赋》.

[8]唐·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其一)》.

[9]唐·杜甫《为农》.

[10]唐·杜甫《江村》.

[11]宋·范成大新津道中》.

[12]任美锷.中国自然地理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3]段渝.酋邦与国家起源:长江流域文明起源比较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4][美]梭颇(James Thorp).中国之土壤[M].李庆逵,李连捷,译.上海:实业部地质调查所,1936.

[15]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都市志·地理志[M].成都:成都出版社,1993.

[16]李德英.国家法令与民间习惯:民国时期成都平原租佃制度新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7]都江堰渠首、灌区渠系和分水口、河道堤防与护岸等工程,每年洪水以后,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或淤积,必须当年利用岷江枯水季节(冬春季)进行维修。维修时,在渠首的内、外江河口轮流下杩槎断流,各河渠统一施工,修复被毁工程,清除堰口与河段的淤积,更新护堤竹笼等。都江堰这种一年一度的工程维修称为岁修。

[18]宋元祐年间(1086—1093)曾颁布法令,要求“宪臣提举,守臣提督,通判提辖”。灌区各县都须建立簿册,把渠堰的高低、宽窄、深浅一一记录;并写明灌溉田亩数字,维修劳力和工料数量,以及负责施工的官吏姓名,并对这些官吏的成绩进行年终考核。大观二年(1108)又专门颁诏,对借岁修为名任意加大工程量、勒索钱财的官吏按贪污盗窃罪论处。政和四年(1114)又补充一条:如果工程质量不合格,负责岁修的官吏也要受到相应的处罚。

[19]东晋·常璩.华阳国志校补图注[M].任乃强,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0]西晋·左思《蜀都赋》.

[21]宋·范成大《吴船录》.

[22]唐·冯宿《禁版印时宪书奏》.

[23]谭继和.巴蜀文化思辨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24]谭继和.巴蜀文脉[M].成都:巴蜀书社,2006.

[25]以树崇拜为例,树在道教中不仅象征着人的生命,它还保留有通天地的作用,也是道士成仙的一条通道。从三星堆铜树到东汉摇钱树再到道教的长生信仰可以看出巴蜀地区神仙信仰一脉相承

[26]张陵创立五斗米道以后,为了发展教民,先后设立了二十四个传教点,称为“二十四治”,主要分布在巴蜀境内,其中位于彭县的阳平治、鹤鸣山的太上治、鹿堂山的鹿堂治作为二十四治中的三大治,都位于川西平原之上。

[27]卿希泰.道教在巴蜀初探(上)[J].社会科学研究,2004(5):59-65.

[28]袁庭栋.巴蜀文化志[M].成都:巴蜀书社,2009.(www.daowen.com)

[29]童恩正.古代的巴蜀[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

[30]孙晓芬.清代前期的移民填四川[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

[31]清同治《新繁县志·卷3·风俗》.

[32]杨燮,等.成都竹枝词[M].林孔翼,辑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33]今天“川味正宗”中最受赞扬的三绝:川菜、川酒、川戏,都是在清代移民融合中,糅合多种成分之后发展起来;川剧五种声腔昆、高、胡、弾、灯的形成,更是移民文化交流融合之典型。

[34]宋·张唐英《蜀祷杌》卷下.

[35]宋·陆游《雨夜怀唐安》.

[36]汉·班固汉书·地理志》.

[37]赵长庚.西蜀历史文化名人纪念园林[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38]唐·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其九)》.

[39]唐·杜甫《绝句》.

[40]李绍明,林向,赵殿增.三星堆与巴蜀文化[M].成都:巴蜀书社,1993.

[41]毛曦.先秦巴蜀城市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2]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43]傅崇榘.成都通览[M].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5.

[44]刘清泉,高宇天.四川省经济地理[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45]《周礼·地官·遗人》

[46]宋·王存《元丰九域志》.

[47]杜受祜,张学君.近现代四川场镇经济志[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

[48]在以市场作用为主导的经济区,中心地分布以最有利于商品销售为原则,一个高一级的中心地范围相当于三个低一级的中心地;在以交通作用为主导的经济区,中心地分布以便于交通为原则,各级中心地位于上一级中心地之间的交通线上,一个高一级的中心地范围相当于四个低一级的中心地;在以行政作用为主导的经济区,次一级中心地必须只受一个上一级中心地的影响,在这种行政原则下,一个高一级的中心地范围相当于七个低一级的中心地。

[49][美]G.W.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M].史建云,徐秀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50]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M].北京:中华书局,2001.

[51]杨尽.川西地区土地整理新增耕地潜力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7):2911-2912.

[52]李德英.国家法令与民间习惯:民国时期成都平原租佃制度新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3]成都市统计局.成都市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54]驿道是自古相沿的官方交通路线,政府紧急重要公文驿站递送;明末清初四川共有驿站200多处,一般大者称驿,小者称铺;四川康熙年间改为设驿站64处,驿站共定员772人,驿马763匹,其格局沿用至清末;在驿站之外还设有“铺司”,共八九百处;凡驿递不能到之处或一般公文则由铺司差铺卒步行递送。

[55]张家文.成都经济地理大辞典[M].成都:天地出版社,1996.

[56]据蓝勇、王笛研究,川西平原的地理人口密度,在唐代天宝年间为247人/km2,北宋时期为210人/km2,清末时期为373人/km2。2006年成都市域地理人口密度为882人/km2。人口增长导致农业开发加大、森林面积减少。川西平原在唐宋元明时期的森林覆盖率在20%以上,至清末民初,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不到10%。

[57]郫县18.2%的森林覆盖率是依据我国规定的新算法,即将郁闭度在0.3以上的乔木林地和郁闭度在0.4以上的灌木林地,以及农田林网、路旁、水旁、村旁、宅旁树木的占地面积作为森林面积,以之与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郫县有比较长的花木和果树种植历史,园林艺术兴盛,为郫县增加了大量的绿化用地。

[58]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都市志·地理志[M].成都:成都出版社,1993.

[59]精耕稻作技术,大致包括以下几点:第一,耕地除犁深翻外,又用耙耖多次平整田土;第二,经过浸种、催芽、育苗等过程,然后移植秧苗于田间;第三,重视沤肥和施肥;第四,增加锄草的次数;第五,中期排水,然后再引水入田;第六,重视灌溉和灌溉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以上几点,除灌溉设施的建设和维护须群力合作及投入大量的资本外,其他都和农户投入劳力相关。

[60]地方政府常在农闲季节兴建或维修各种灌溉、排水或防洪水利工程。水利设施有助于农业生产,尤其是灾荒发生时,所发挥的防灾减灾作用明显。这类工程,通常耗资浩大,用工巨多,必须由政府负责推动。如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成都府修治堰渠,役夫工资为每人每日米二升,薪菜钱二十文。

[61]据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和德阳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相关统计资料。

[62]成都市统计局.成都市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63]李世庆.成都市村镇建设概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64]金其铭.中国农村聚落地理[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