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 林盘体系特征
1)整体性
林盘体系不仅包括一个个林盘及林盘群落,而且它与四周的农田、道路和水系、山林等密不可分,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特征,是构成川西平原大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林盘作为一种农村聚落,其存在是由生产方式载体即以农田系统为依托的。尽管林盘自身具有较强的生产功能,庭院周围种植竹木、果树、花卉和蔬菜等农林作物,庭院中养殖家禽、家畜,住房内外还要进行各种手工生产,但没有外围农田的粮食作物等生产为依托,林盘自身难以维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因此,四周农田是林盘的大背景和“图底”。从景观上来看,作为斑块的林盘景观镶嵌分布于作为基质的农田景观之中,加以各式的廊道景观,共同生成独特的川西田园风光。从结构上来看,一个个林盘散落于农田之中,林盘之间以道路和水系等相互连通,进一步形成网络化的林盘体系。随着林盘、道路、农田水利及林网工程的建设,林盘体系的整体性特征将得到加强。
2)高密度
川西平原自然条件优越,水利资源丰富,经过历代蜀人的农业开发,形成高产稳产的稻作农业区域。同时,由于其优越的农耕资源和条件,历来成为四川盆地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以至人多地少,竞争激烈,农耕生产实行精耕细作传统,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川西农户向来是以核心家庭为主的小家庭模式,农家儿女在婚育后往往另立门户,家产及耕地也随之再分割,以此造成农户耕地经营规模越来越小,耕作越趋精细化。
作为一种依田散居的农村聚落形式,林盘也是川西地理环境、农耕生产和社会文化等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其聚落规模普遍较小并呈现高密度分布的状况,使得居住地与耕地结合紧密,便于田间管理、劳作与运输。这在以人力、蓄力利用为主的传统小农经济生产中,有着较高的生产效率[59]。据统计,在川西平原腹心地带,即都江堰灌区内,林盘分布密度高达25个/km2,林盘平均间距在200多米左右,如此高密度的聚落分布现象,在全国独有(图2.21)。
(www.daowen.com)
图2.21 1km2地域林盘分布 (资料来源:Google Earth)
左:都江堰市崇义镇海云村林盘分布;左:都江堰市聚源镇普贤村林盘分布
3)多功能
林盘体系的多功能集中体现在其生态、生产和生活功能的三位一体。
林盘体系对维护川西平原生态平衡,提高生态系统的总体生产能力,起到重要作用。以水稻生产为例,稻田四周必须筑作田埂以便于蓄水。为了让稻田四周的蓄水深度大致相等,必须根据地面自然坡度选择恰当的面积筑田埂。每块田的面积不宜过大,一般为一亩的尺度或20m左右作底边,长边适当延长较为合适。显然,田块越大,平整越困难;田块过小或不规整,则田埂所占土地的面积比会提高,用地则不经济。如此一来,无数分块的田埂对于防止雨水冲刷、保持水土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河流、灌渠、堰塘、林盘、灌丛和林带等都是保证农耕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林盘体系一方面有利于大田生产,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农村家庭副业生产。川西平原由于地少人多,除对农耕生产投入大量的劳力外,还必须兼事副业。农家所兼营的副业有些是全年性的,如蓄养家畜、家禽,种植果蔬,从事农耕生产、生活用具的制作或开展纺织等手工业;有些是农闲性的,如外出从事商贩、佣工、捕捞等工作,或出工参加由政府组织的农田水利工程等[60]。林盘聚落遍布川西平原,林盘农家的宅前廊下和天井院坝,以及林间空地都是农家从事家庭副业的场所;林盘中的竹林和树木也为农家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原材料。长期以来,林盘都是发展竹木、果蔬、花草、家禽、编织等多种经营的重要基地,是川西平原农村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的基础所在,是农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林盘体系是蜀地乡村生活的物质载体,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性生活景观。林盘通常以姓氏宗族为聚居,但其规模通常不大,多为三五家或十几户,几十上百户的不多见。这些农户沾亲带故共同居住在一个绿荫环抱的林盘里,各户既相对独立又互有照应,犹如一个大家庭,邻里关系比较融洽。逢有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几乎是全林盘的人都要参与;农忙时节或修房造屋时,若哪家人手不够,邻里间也多以“轮换工”,即一天顶一天,管伙食,不开工钱的用工方式互相帮忙。林盘之间的距离也较近,它们之间通常都有一定的亲缘或籍缘关系。比如由于家族分开或兄弟分家,在原有林盘不远处依所分耕地形成新的林盘。比较兴旺的同姓林盘往往还会在聚集处共建本家祠堂,供养公田,定期或不定期的召开族人祭祀、议事和联谊聚会等活动。这样一来,林盘之间也是守望相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