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宗教兼并论的诘难:当代观念与方法论批判

宗教兼并论的诘难:当代观念与方法论批判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关于宗教兼并论的诘难从思想源流来看,兼并论脱胎于排他论。与排他论者相比,多元论者和兼容论者并不驻足于某种宗教的传统立场,而是对兼并论施以学理批判。问题恐怕在于,兼并论不过是排他论的“嫡亲”,浑身仍透露出强烈的“本宗教优越感”。[122]关于兼并论者怀有的“本宗教优越感”,汉斯·昆则远溯宗教史,追至古老的印度宗教传统。

宗教兼并论的诘难:当代观念与方法论批判

2.关于宗教兼并论的诘难

从思想源流来看,兼并论脱胎于排他论。所以,兼并论立场具有明显的两面性:一方面迫于现实,承认现存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其前提是神或上帝的启示、恩典与拯救的普世性;另一方面又固守传统,坚持启示、恩典与拯救的惟一性,宣称只有本宗教是绝对真实的,此乃收容其他宗教徒的绝对根据。不难想见,这种立场自然会遭到左右夹击,既受到多元论者的批判,也难免排他论者的指责。

尽管以拉纳为代表的兼并论只不过是貌似开放,略做让步,条件苛刻地承认其他宗教信仰的合理性,但在眼中只有本宗教的排他论者看来,任何退让或妥协都是对基督教传统的动摇甚至颠覆。如果像拉纳等人说的那样,其他宗教信仰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也包含真理的成分,那么,还有无可能把耶稣基督奉为信仰的惟一对象或绝对保障呢?更令基督教排他论者难以容忍的是,假如异教徒并不信奉耶稣基督,甚至对上帝启示一无所知,却照样能分享恩典并得到拯救,那么,还有无必要把福音传播当成一项神圣使命呢?说到底,若把此类说法当真,信基督教还有什么价值呢?

以上责难挑明了排他论者与兼并论者在宗教哲学认识论上的一个基本分歧,即如何处理“信仰的绝对性”与“认信的必要性”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基督教神哲学中可具体表述为:“耶稣基督拯救人类的必然性”与“人们认信耶稣基督及其拯救的必要性”。兼并论者大多公开或暗地里承认,上帝的启示、恩典与拯救不仅具有惟一性而且具有普世性,其结果并不取决于人们是否认信。这可以说是兼并论者的立足点之一,也是为超越排他论立场而迈出的一步。排他论者则毫不退让,坚持把认信看做能否获得启示、恩典与拯救的必要条件。这样一来,他们便在尽力维护信仰的惟一性的同时留下了舍弃普世性的弊端。

与排他论者相比,多元论者和兼容论者并不驻足于某种宗教的传统立场,而是对兼并论施以学理批判。不论拉纳等人如何铺垫或怎么解释,“匿名的基督徒”或“准基督徒”(pre‐Christians)之类的提法已被看做兼并论的核心概念和特色理论。在批评者看来,这种概念及其理论难免导致一场逻辑混乱。

既然兼并论者不否认宗教信仰的多样性,也承认诸多宗教传统并存的合理性,那么,所谓“匿名的基督徒”很有可能演绎成普遍适用的“托词”,既可被各种宗教用以自我辩护,也可用来相互指责。正如基督教徒可自称“本传统是惟一真实的”,而把其他宗教徒看成“沾有上帝恩典的匿名的基督徒”,为什么穆斯林不能认为“绝对真理在自己手里”,并把基督徒、犹太教徒、印度教徒、道教徒等统统称为“匿名的伊斯兰教徒”呢?若按这种逻辑推演下去,便有了“匿名的犹太教徒”、“匿名的印度教徒”、“匿名的佛教徒”、“匿名的道教徒”、“匿名的儒教徒”……如此后果显然无益于跨信仰、尤其是跨文化的宗教对话,最多是为各宗教的自我封闭、相互排斥提供了一种时髦的口实。

上述逻辑混乱还会引出一个问题。若像兼并论者主张的那样,只有某种特定的宗教传统是绝对真实的,即便其他的宗教徒闻所未闻也不会错失启示、恩典与拯救,为何还要把他们称为“匿名的X徒”呢?为何还要费劲证明兼并论,设法改变他人的宗教信仰呢?对于此类问题,尽管拉纳等人一再论证,就信仰与真理的普世性力陈诸多理由,可这些理由似乎并不足以消除“匿名的基督徒”之类概念及其理论的逻辑缺陷。问题恐怕在于,兼并论不过是排他论的“嫡亲”,浑身仍透露出强烈的“本宗教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在希克的笔下被喻为“帝国主义气息”,他指出,这是兼并论立场的本质使然。(www.daowen.com)

这一立场承认,拯救的过程在世上每一个宗教内外发生,但又坚持无论在哪里发生的拯救过程都是基督之功。依此论之,拯救依赖于耶稣在骷髅地的赎罪之死,他的死所带来的益处不仅仅限于基督教,原则上也适用于全人类。因此,其他世界信仰的人民也可以被包括在基督教的拯救之内。用卡尔·拉纳很有名的用语说,他们可以是“匿名基督徒”。许多兼并主义者想必对这个听起来具有帝国主义气息的用语感到不舒服,但他们的立场本质上与拉纳一样,即无论在哪里,也无论在何时获得拯救,都属于基督教的拯救,所以被拯救的犹太教徒、印度教徒、佛教徒等都为基督所拯救,而且也只能由基督拯救,无论他们知不知道他们的拯救之源。[122]

关于兼并论者怀有的“本宗教优越感”,汉斯·昆则远溯宗教史,追至古老的印度宗教传统。他指出,按这种传统观念,各类宗教经验均属普遍真理的一部分,或处于不同的层次;别的宗教并非不真实,而是初级的、简单的;因此,通过回忆神秘经验,可形成一种更高级的知识,这便是本宗教。

其结果是,某个人自己的宗教被拔高为一种超级的体系,而其他任何一种宗教实际上都被贬成了某种关于真理的低级的或局部的知识。于是,其他任何一种宗教便作为低级阶段或局部真理而被并入他自己的体系了。其他宗教徒或许有的任何特殊的要求,统统被他否定了。实践证明,这种看似宽容的做法,是“一种拥抱式的征服”,“一种先承认我的合法性才进行的合作”,“一种靠贬损别人使其丧失身份而实现的兼并”。[123]

由此来看,以拉纳为代表的兼并论不过是上述传统观念的变异,因为所谓的“匿名基督徒”实质上就是主张“基督教优越论”,其立论在于:只有本宗教——天主教才是真正的。像这样一种强烈的“本宗教优越感”势必推行一种“霸权主义的对话逻辑”。

对那些不是基督徒也不想成为基督徒的人来说,他们的意志并没受到尊重,而是按着基督教神学家的兴趣来解释的。然而,环顾这个世界,没人能找到这样一个严肃的犹太人、穆斯林、印度教徒或佛教徒,他或她不会感到下述说法太傲慢自大了:你是“匿名的”,而且是个“匿名的基督徒”。这么说不但滥用了“匿名”一词,好像所有那些人并不知道他们自己是谁似的,而且这样一种投机取巧地把对话伙伴视为囊中之物的做法,势必在对话开始前就收场了。我们决不能忘记,其他诸多宗教的追随者们应该照样得到尊重,而不能按着某种基督教神学来强行收编。[124]

“前车覆,后车诫”,这也是观念演变的内在逻辑。接下来评价的多元论观念便既想避免排他论者的“惟我独尊”倾向,又要克服兼并论者的“数我优越”态度。对此,当代宗教多元论的倡导者希克如是观:就宗教对话史而言,如果说排他论立场处于“拒绝阶段”,那么,兼并论则属于一种过渡性的立场,刚转入“觉醒阶段”,成熟的对话态度理应是多元论的,因为这种新态度可促使人们实现“认识范式转变”,即从“以某宗教为对话中心”转向“以终极实在为各宗教的对话中心”,此种范式转变可比作“一场神哲学观念上的哥白尼革命”。但是,我们将看到“这场观念革命”所遭到的严厉批判远远超过了前两种对话立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