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迈蒙尼德否定宾词观念的研究

迈蒙尼德否定宾词观念的研究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迈蒙尼德指出,当我们用宾词来描述某个事物时,该描述对象不会因有某种属性而得到独特的解释。对比以上例子,迈蒙尼德认为,就描述事物属性的作用而言,否定性的宾词与肯定性的宾词有相似之处。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否定性的宾词明显有别于肯定性的宾词。

迈蒙尼德否定宾词观念的研究

1.迈蒙尼德的否定性宾词观念

(1)传世之作和思想特点

迈蒙尼德(Moses ben Maimonides,1135—1204)是中世纪最著名的犹太教律法学家、哲学家,留有如下传世之作:《评密西那》(Perush ha‐Mishnah,1158),首次概述了犹太教的基本信条,即著名的“犹太教十三信条”;《密西那托拉》(Mishneh Torah,1185),可谓一部犹太教律法大全,全面讲解了摩西时代以来的“口传律法”;《迷途指津》(Moreh Nevukhim,1190),则被誉为一部空前的犹太教哲学巨著,分3编,共178章,其内容广及上帝的存在、上帝的属性、上帝与宇宙、上帝与人类、先知和预言、科学与神学、哲学与宗教、理智与信仰等。

可以说,宗教语言问题是迈蒙尼德宗教哲学思想的切入点,因为《迷途指津》便是从《圣经》里的语言难题谈起的。作者开宗明义,该书的目的有二:首先,解释经文里的疑难词语;其次,解释经文里的含糊比喻。譬如,《先知书》和《律法书》里有大量多义词、派生词和歧义词,还有很多意思不明白的比喻,不仅令无知者或粗心者望文生义,即使那些有理智的信仰者也为此困惑不已,犹如步入迷津,不知何去何从。这使作者深感释疑解惑之必要,故将本书名为《迷途指津》。

《迷途指津》虽重经文释义,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释经学著作,而是致力于宗教语言问题的方法论解释,这与迈蒙尼德的宗教哲学观有密切联系。迈蒙尼德生于犹太家庭,从小熟读《圣经》和《塔木德》,青少年时代是在当时的东西方思想交流中心之一——西班牙度过的,这使他有机会从一些著名的阿拉伯学者的论著里接触到了古希腊哲学,深受亚里士多德思想魅力的吸引。

在迈蒙尼德看来,古希腊哲学和犹太教信仰所探求的是同一个真理,所以他致力于将前者移植于后者,借助古希腊哲学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念来阐释犹太教的信仰体系。这种意图在迈蒙尼德的宗教语言问题研究中有明显反映。翻开《迷途指津》的第一编,迈蒙尼德就是用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和后物理学(形而上学)的概念来说明经文里的疑点难题的,以期为宗教经典解释提供可靠的方法论原则。依笔者所见,他的这部分宗教语言理论可称为“关于宾词的否定性理解观念”。

(2)宾词用途与上帝属性

“宾词”,又称“谓词”或“谓项”,一般用于描述事物的属性。在迈蒙尼德看来,此类描述手法大致可分为两种,即“肯定性的描述方式”和“否定性的描述方式”;如果说人类的日常词语可用来描述上帝的存在,那么,适当的方式只能是“否定性的”而不是“肯定性的”;因为若用肯定性的描述方式,难免华而不实、多费笔墨,使原本“绝对存在”的上帝仿佛是由诸多属性拼凑起来的。

众所周知,所谓的“存在”是万事万物皆有的偶然属性。因此,就本质而言,对任何有原因而存在的事物来说,其存在是其本质的附加成分。然而,如果我们相信只有上帝的存在是无原因的,那便意味着存在和本质在上帝那里是同一的,正如常言所说,上帝的存在是绝对的。所以,作为绝对的存在,上帝没有任何附加成分或偶然属性。

譬如,我们说“上帝存在”,并非因为他具有“存在”这种属性;“上帝全能”,并非因为具有“全能”这种属性;“上帝全知”,并非因为具有“知识”这种属性;“上帝是有智慧的”,也并非因为具有“智慧”这种属性……

一言以蔽之,上帝是“单一的”而不是“复合的”。正因如此,若想避免日常词语的缺陷,只能用否定性的方式来描述上帝。那么,什么是“否定性的描述手法”呢?这要从迈蒙尼德关于宾词的分析谈起。

迈蒙尼德指出,当我们用宾词来描述某个事物时,该描述对象不会因有某种属性而得到独特的解释。这是因为所谓的属性并非特有的东西,某种属性既可用来描述某个对象,也可用来修饰其他事物。因而,尽管某个对象与其他事物共有某种属性,但我们常用同一个宾词来作出描述。

例如,你看到远处有个人。如果你问:那是什么?别人可答:那是一只动物。这种肯定性的回答虽然没作出什么具体的解释,没把人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但所用的宾词描述了所见对象的某种属性。当然可以说,上述回答达到了一定的解释效果,即说明你所见的对象既不是矿物也不是植物

接着,迈蒙尼德举了一个否定性回答的例子。假如眼前的房子里有个人,但你只知道里面有某种东西,可不清楚到底是什么。于是你问:什么东西在房子里呢?别人或许答复:不是矿物也不是植物。同样,这种否定性的回答也有解释作用,可使人得知房子里的东西是某种动物,尽管我们仍不清楚到底是哪种动物。(www.daowen.com)

对比以上例子,迈蒙尼德认为,就描述事物属性的作用而言,否定性的宾词与肯定性的宾词有相似之处。这主要表现在,如同肯定性的宾词,否定性的宾词也能产生较具体的解释效果,不过此类效果只存在于被排除的意域之外,即从我们所能想到的全部事物中排除那些已被否定的部分。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否定性的宾词明显有别于肯定性的宾词。就那些作为知识对象的事物而言,肯定性的宾词一般能作出简要说明,或使我们把握其本质的一面,或了解偶然性的一面,而否定性的宾词所描述的属性,却不能直接提供任何关于本质的知识,因为此种描述方式是间接的而非直接的。

大致就是依据上述分析,迈蒙尼德强调,既然上帝的存在是绝对的、必然的,其本身不包含任何复合的成分,那么,我们所能知道的只是上帝存在这个事实,而无法认识其存在的本质。

我们只能知道上帝存在着这个事实,但却无法知道他的本质。因此,认为上帝具有任何肯定属性的假设都是错误的,因为上帝没有本质之外的存在,所以,不能把一个说成是[另一个的]属性;更不能说上帝[在他的存在之外]拥有一个复合的本质,这个复合本质包含了两个构成要素,这两个要素可以用属性来表示;也不能说他具有偶性,这些偶性可以用属性来描述。因为很明显,上帝决不具有任何肯定属性。然而,否定属性却是我们必须用以指引我们的心灵、通向我们必须信仰的关于上帝的真理的东西。一方面,否定属性并不暗示任何复多,另一方面,它们向人传送了最大可能的关于上帝的知识。[2]

(3)何谓否定性宾词观念

由此可见,对肯定性宾词或属性的否定,在迈蒙尼德那里也就是对否定性宾词或属性的肯定。概括他的解说,所谓的“否定性宾词”,首先是指那些用来描述上帝可达到最佳效果的词语。关于这一点,有两条原则:(a)所用的词语必须能引导心灵无条件地信仰上帝;(b)这些词语还必须能启发心灵最大限度地领会上帝。

其次,所谓的“否定性宾词”,主要不是指词语本身的表述形式,而是指“所用词语的理解方式”,即对于那些用来描述上帝属性的宾词,必须从其否定的意义来加以理解。关于这种否定性的理解方式,迈蒙尼德大量举例,给以具体阐释。

例如,上帝作为必然的存在,对我们来说是不可能凭感觉或理智来加以认识的。因此,“上帝是存在着的”,其宾词的意义应理解为“上帝是不可能不存在的”。

又如,上帝作为绝对的同一,显然不同于任何由诸因素构成的存在物。因此,“上帝是活生生的”,应理解为“上帝既不是某种僵死的、也不是天国的存在物”。

又如,作为造物主的上帝,无疑不同于有理智的存在者,有理智的存在者虽然并非僵死的物体,但也是有原因的、被创造的。因此,“上帝是永恒的”,应理解为“上帝的存在是无原因的”。

再如,就上帝而言,存在就是本质,他的存在不仅是他本身的充足自因,而是万事万物都是从他那里“流溢”出来的;这里讲的“流溢”,并非类同于“火产生热”或“太阳发光”,而是指上帝是万事万物的延续性和秩序性的源泉;正是借助这些概念,我们才说上帝是“有力量的”、“有智慧的”、“有意志的”,而我们之所以说上帝有这样一些属性,无非是指上帝既不是“没力量的”、“没知识的”,更不是“漫不经心或粗心大意的”。关于这几个神圣属性,迈蒙尼德作了如下解释:

因此我们说,这种事物是有能力、有智慧、有意志的,即它不虚弱、不愚昧、也不草率,而且也不放纵它的创造物。我们说它不虚弱,是指它的存在能产生许多其他事物的存在;说它不愚昧,是指“它感知”,即“它活着”——因为任何能感知的东西都是活的;说“它不草率,并且不放纵它的创造物”,是说所有这些创造物都具有某种秩序和安排,它们并非放任自流,它们并非是被盲目创造的,它们从那个事物中所获得的存在状态都是被有计划、有目的地赋予的。我们还得悉,没有任何东西与这个事物相似,这个事物就是上帝,因此,我们说,他是一,即除了一个上帝外,再没有更多的上帝。[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