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希克的塑造灵魂论:宗教哲学研究

希克的塑造灵魂论:宗教哲学研究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希克的“塑造灵魂论”作为当代意义上的宗教哲学的开拓者之一,希克一直很重视罪恶问题。希克指出,以上两种可能性相比,前者的结果无疑比后者有价值得多,甚至可以说,二者的价值不可同日而语。希克认为,消除有关争议的前提在于,如何从本质上来认识上帝创造世界的目的。希克指出,假如这样来理解上帝创造世界的目的,那就无异于说,“某人为他的宠物造了一只笼子”。

希克的塑造灵魂论:宗教哲学研究

2.希克的“塑造灵魂论”

作为当代意义上的宗教哲学开拓者之一,希克一直很重视罪恶问题。他对伊里奈乌神正论思想的系统阐释见于诸多论著,但比较起来,要数《宗教哲学》一书里的论述最简明扼要。在该书的第二版(1973)里,“罪恶问题”只被列为第3章《不相信上帝的理由》中的一节。而在第三版(1983)里,这一节不仅扩展成了一章,而且单辟出一节专论“伊里奈乌的神正论”。关于这一节的立意,希克一上来就说:

甚至早在奥古斯丁时代以前,对罪恶问题的另一种回答就在不断发展着的基督教传统里被提出来了。这种回答植根于早期希腊教父的思想,或许可以说,他们中间最重要的人物就是圣伊里奈乌。[28]

但在叙述顺序上,希克则把伊里奈乌排在奥古斯丁之后,其意图在于,抓住二者的上述几点差异、尤其是作为中介环节的第二点区别,通过发掘伊里奈乌神正论思想的内涵来重新解答罪恶问题。

(1)论“道德方面的罪恶”

“道德方面的罪恶”历来就是罪恶问题研究的侧重点。在以往的激烈争论中,基督教神学家或哲学家一直无法摆脱这样一种诘难:既然作为造物主的上帝是全知全能、至善至美的,为什么他创造出来的人不但不完善反而是有罪的呢?在希克看来,若要回答这个难题,关键在于,怎么从价值观上来理解人类的自由。为此,他根据伊里奈乌的神正论思想,提出了下述两个相互支持的论点。

第一,关于道德选择的直观判断。

善的形成有两种可能性,一是人类选择的结果,一是上帝赐予的本性。前一种可能性是指,只有在种种充满困难和严峻考验的境况下作出自由的、自我负责的道德选择,人类才有可能达到善的境界;后一种可能性则意味着,善的形成根本无须人类的自由参与或道德选择,因为对人来说,所谓的善只不过是某种现成的东西,是上帝造人的自然结果。

希克指出,以上两种可能性相比,前者的结果无疑比后者有价值得多,甚至可以说,二者的价值不可同日而语。这个判断表明,上帝在创世过程中之所以先把人置于一种不完善的生存状态,就是想让人类实现前一种可能性,即通过人类自己的自由意志和道德选择,历经艰难困苦,饱受严峻考验,最终实现“完善的人性”。

第二,关于道德自由与“认识距离”。

按照基督教信仰,无论从哪一种神圣属性来看,上帝都是无限的,诸如他的生命、力量、知识、慈善等。因而,假如上帝一开始就照着自己的样子来造人的话,那么,从“有限的被造物”与“无限的造物主”的关系来看,人类便没有任何真正的自由可言了。所以,正是为了让人类真正享有个体的和道德的自由,上帝才在创世之初让人与他保持了一定的距离。

希克解释道,这里所讲的“距离”,不是空间意义上的,而是指认识或知识意义上的;也就是说,人类的生存场所是“一个独立的宇宙”,所以,人类与上帝的联系并非“可见的”或“直观的”,而是表现为“一种以信仰为认知媒介的自由响应”,即自愿响应神召。这样一来,在“我们的自私本性”与“上帝的道德感召”之间便形成了一种张力,而这就是人类在道德上面临的自由选择境况。

总结以上两个论点,希克阐明了伊里奈乌的神正论对“道德方面的罪恶”的回答,以及在该问题上与奥古斯丁神正论的重大分歧:

按照奥古斯丁的神正论,我们的完善性存在于遥远的过去,即从堕落这一原始的不幸事件后就已丧失的起源状态;而在伊里奈乌型的神正论看来,我们的完善性则存在于未来,即在我们前头,在某个漫长而艰辛的创造过程的终点,这个创造过程是更进一步的、自始至终的。

因此,在道德方面罪恶的起源问题上,伊里奈乌的神正论是这样回答的:从上帝到人有一种认识距离,使人在与造物主的联系中处于真正自由的状态,并能感应到上帝的非强制性在场而自由发展,以求自我实现,成为上帝的儿女,以上这些便是创造人性的必要条件。[29](www.daowen.com)

(2)论“自然方面的罪恶”

和“道德方面的罪恶”相比,“自然方面的罪恶”在以往的研讨中有更大的争议性。希克认为,消除有关争议的前提在于,如何从本质上来认识上帝创造世界的目的。为此,他首先反驳了休谟所代表的怀疑论观点。

在《自然宗教对话录》这部经典著作里,休谟从“自然方面的罪恶”入手,具体分析了“罪恶现象的四个必然条件”,并据此对基督教的创世论提出了质疑:既然所有的或大多数的罪恶有其产生的必然条件,难道这个世界还可能是由一位全能的、至善的上帝创造的吗?[30]

但在希克看来,休谟的上述质疑是很成问题的。问题的症结在于,以休谟为代表的怀疑论者错误地作出了如下假设:人类是“一种完成了的被造物”,而上帝创造世界的目的就是为“这种完全成型的被造物”提供一个尽可能快乐舒适的生存环境。希克指出,假如这样来理解上帝创造世界的目的,那就无异于说,“某人为他的宠物造了一只笼子”。

按照伊里奈乌的神正论观点,上帝创造世界的目的并不在于建造一个乐园,好让里头的居民体验最大的乐趣或经受最少的痛苦;相反,这个世界应被看做“塑造灵魂或塑造人的场所”(a place of soul‐making or person‐making),而作为自由存在者的人,只有在普普通通的生存环境下克服重重困难、接受种种挑战,才可指望成为“上帝的儿女”,成为“永生的传人”。目前看来,我们这个世界作为上帝的创造领域,正经历着整个创造过程的第二个也是更艰难的阶段。

显然,希克在这里是借“古代人伊里奈乌”之口来反驳“近代人休谟”。他对读者坦诚相告,上述看法,无论是否见于伊里奈乌的神学体系,都可用一种反证的方法来加以证明,这种方法就是“逆事实而作的假设”(counterfactual hypothesis)。这种假设及其例证如下:

我们不妨设想:与事实相反,这个世界是一个乐园,不存在任何艰难困苦。那么,这个乐园会是什么样子呢?希克大量举例,分门别类,罗列后果,其严重影响广泛涉及个人、社会科学和道德等。

例如,没有人会伤害别人,杀人犯的刀子用来裁纸,或把枪口指向天空;银行太平无事,巨款失盗后会奇迹般地冒出另外一笔;尔虞我诈或背信弃义都无损于整个社会。没有人会受到意外伤害,登山运动员、高空作业者或顽童从高处摔下来不会擦伤一点儿皮毛;那些纯属马大哈的司机根本不必担心车祸。人们没有必要工作或劳动了,因为逃避劳动不会遭到任何谴责;没有人理会你的求助或求救声了,因为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没有什么真正的需要或危险。

又如,自然界并非受普遍规律支配,而是“随机行事”[31];因而,各门科学都不存在了,因为诸多自然法则变幻无常,没有任何必然的东西或稳定的结构可供探讨;由于客观外界没有天灾人祸,人们犹如活在梦里,欢天喜地却漫无目的,在无忧无虑中随波逐流。

再如,我们现有的伦理观念统统没有意义了,因为在这样一个享乐主义者梦寐以求的乐园里,没有对便没有错;没有危难或困苦,便无需勇气和坚忍;至于像慷慨、仁慈、爱心、节俭、无私等概念,那就更不必提了。

由此可见,我们所假设的这个乐园可能是无比快乐、无比幸福的,但就人类道德生活而言,它不但不是一种适宜的发展环境,反而可以说是所有可能存在的世界里最糟糕的。这就表明,适于人类道德生活及其发展的环境,必定和我们现存的世界有很多相同之处。譬如说,这种环境必定受普遍规律的支配,必定存在艰难险阻,必定充满痛苦、悲伤、打击、挫折、失败等等。我们甚至可以断定,假如还有一种适于人类道德发展的环境,它并不包括我们这个世界所特有的艰难险阻的话,那么,取而代之的肯定是其他的困境及其考验。

大致就是根据以上假设和分析,希克从伊里奈乌那里找到了关于自然罪恶问题的答案:

为什么有自然方面的罪恶呢?伊里奈乌的答案是:只有一个具备上述普遍特征的世界,才能为上帝创造活动的第二阶段(或者说,为第二阶段的开始)构成一种有成效的环境,而人类目前就是靠这种环境,通过他们自己的自由响应,正逐步转变成“上帝的儿女”。[3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