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佩利设计论:宗教哲学史上的经典论证

佩利设计论:宗教哲学史上的经典论证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佩利的设计论论证在宗教哲学史上,设计论论证是和佩利的名字连在一起的。佩利著述甚丰,最有名的是《自然神学:或从自然现象搜集来的关于上帝存在及其属性的证据》,被后人称为设计论经典论证的“钟表与钟表匠”,即见于该书的第一章。[41]论证的特点和影响完整读过佩利的论证,不难看出这样一个明显的特点:设计论论证善用生动形象的类比和人类现有的知识来达到证明目的。

佩利设计论:宗教哲学史上的经典论证

2.佩利的设计论论证

宗教哲学史上,设计论论证是和佩利(William Paley,1743—1805)的名字连在一起的。佩利之所以享有此等名声,不是因为他最早提出了设计论论证,而是因为这种论证经他的手笔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地步,既在逻辑上精雕细刻又在语言上生动感人,以致在一个历史时期成了一种最易于接受的“上帝存在证明”。

佩利是英国福音派神学家,功利主义哲学家。他早年就读于剑桥大学,后来也在剑桥教书,讲授《新约》、神学和道德哲学等,还做过圣公会牧师英格兰卡莱尔教区副主教。佩利著述甚丰,最有名的是《自然神学:或从自然现象搜集来的关于上帝存在及其属性的证据》(1802),被后人称为设计论经典论证的“钟表与钟表匠”,即见于该书的第一章。

(1)严密而烦琐的论证

佩利的原始论证过程因讲求严密而显得烦琐,所以,过去的宗教哲学教材和论著大多述其要义,不引原文。但为了如实再现其理论特色,我们还是应把佩利的整个推理过程转述如下:

可以这样假设:穿过一片荒漠时,我踢到一块石头,我被问到:这块石头怎么会在这里?我可回答:它一直就在这里,据我所知都是如此;要挑出这个回答的毛病,恐怕不太容易。但还可以假设:我在地上发现了一只钟表,这就该问了:这只钟表怎么会在这种地方呢?对此,我很难用前面的说法来回答:据我所知,这只钟表一直就在这里。然而,为什么这个答案不能既说明那块石头又说明这只钟表呢?为什么这个答案在前一种情况下可接受而在后一种情况下不被接受呢?原因即在于,如果检查一下这只钟表,我们看到的东西是在石头那里找不到的:这只表的诸零件是按某种目的组装起来的。例如,这些零件被组装被调试得如此合适,可以产生运动;那种运动又是如此有规则,可以指示一天的时辰;如果这些零件被做成别的形状,或按别的方式、按任何别的顺序装置起来,要么这只机器根本不能运动,要么任何零件也不会发挥其现有的作用。那几个最显眼的零件及其功能一块儿运作,产生的是一个结果:我们首先看见,一个装有环状发条的圆筒,里面的发条靠自身的劲儿来转动圆筒;接着我们看到,一条做得能弯曲的、很灵活的链条,把来自发条的活动从圆筒传到均力圆锥轮。然后,我们发现很多齿轮,它们的轮齿彼此咬合,从圆筒经均力圆锥轮再到指针的运动,就是由它们传递的;同时,这种运动靠诸齿轮的尺寸和形状而很有规则,最后驱使指针平稳地有节奏地转动,在一定的时间转过一定的空间。我们注意到,这些齿轮是铜制的,这是为了防锈;而发条是钢制的,因为别的金属都不如钢的弹性好;表罩则是玻璃做的,这种材料没有用于钟表的其他的部位,但就表罩来说,如果用别的不透明的材料来做,不打开盖子就看不到时间。若想领悟并理解钟表这种机械,的确需要来一番检查,或许还要某些相关的知识;但正像前面讲的,一旦对这种机械装置有所观察并有所理解,我们认为,必然得出这样的推论:这只钟表必有一位制造者,也就是说,肯定在某时某地就存在着一位或多位设计师,他出于我们所发现的实际目的而造出了钟表,他完全了解钟表的构造,并设计了钟表的用途。[40]

为使以上论证无懈可击,佩利几乎想尽了可能出现的反面意见,有针对性地做了下述8点解释:

(a)前述结论不会因下列情况而被削弱:譬如,我们从未见过钟表,甚至没听说过钟表匠;又如,我们不会制造钟表,或无法了解其机械原理。同样的道理,有些古代艺术珍品留下了,某些则散失了,但我们并不会因此而怀疑古代艺术家的存在。

(b)即使那只钟表有时不准或很不准时,也不会推翻前述结论。因为不论我们能否说明或怎么解释误差现象,那只钟表的设计、设计者及其目的都是明明摆在那儿的。拿一种机械来说,要表明它是设计出来的,没有必要完美无缺。

(c)前述结论不会因下列情况而被动摇:其一,我们搞不懂或尚未搞懂某些零件的作用;其二,我们无法断定某些零件有没有用。就第一种情况而言,如果某些零件丢了或坏了,钟表便出故障或不走了,但我们不会怀疑那些零件是有用的。再谈第二种情况,即使能验证有些零件是多余的,我们关于其他零件的推理也不会被推翻,因为它们仍是被设计出来的。

(d)下列说法不会使任何人解释清楚钟表的存在:物质有多种组合形式,钟表只是一例;在发现钟表的地方,任何东西都有内在结构;所以,此种结构既可表现为钟表也可表现为其他东西。

(e)下列回答不会令人满意:事物里存在秩序原则,正是这种原则使钟表的零件处于现存的样子和位置。因为既没有人见过由秩序原则造出来的钟表,也没有人能形成这样一种不同于钟表匠的理智的秩序观念。

(f)下列说法会令观察者惊讶:钟表本身不能证明它是被设计出来的。

(g)下列说法也会令观察者惊讶:摆在手里的钟表,只不过是金属之法则的产物。因为把法则说成事物的充足原因,这是滥用语言;法则是以行为者的遵守为前提的,法则意味着力量;否则,法则不起任何作用,法则岂不等于零。(www.daowen.com)

(h)下列说法不会使观察者放弃前述结论,或失去对真理的信心:人对物质(the matter)一无所知。因为观察者对自己的论证有足够的知识,也知道钟表的用途和目的等,而其他方面的无知或疑问并不会影响其推理的可靠性。意识到自己知之甚少,不会连已知的东西都不信了。

最后,佩利是这样说明上述论证的适用范围的:

关于设计及其能力,我们在钟表那里看到的种种迹象,同样也存在于自然界的事物;但在自然界,此种迹象是以大得多的差异表现出来的,要数是数不尽的。我想说的是,就结构之复杂、精巧和奇妙而言,自然界的设计远远胜过人工产品;还有一个可能,自然界的产物在数量和种类上都超过了人工产品;但跟人类最完美的产品相比,自然界的产物在机械、设计、目的性或功能性等方面一点儿也不缺少证据。[41]

(2)论证的特点和影响

完整读过佩利的论证,不难看出这样一个明显的特点:设计论论证善用生动形象的类比和人类现有的知识来达到证明目的。大家知道,“类比”是传统的形式逻辑里常用的一种推理方法,其大致做法是,通过对比两类对象,如对象A和对象B,从对象A的某种已知属性推论出对象B也有该种属性。在“钟表和钟表匠”这个经典论证里,作为对象A的钟表属于人类制造的机械产品,作为对象B的“自然界里的万事万物”则意指“宇宙或世界”。佩利在这二者间展开的复杂推理过程,可概括如下:

(a)人类制造的产品出于理智的设计或目的;

(b)宇宙或世界类似于人类制造的产品;

(c)所以,宇宙或世界也出于理智的设计或目的;

(d)但跟任何人类产品相比,宇宙或世界更复杂更奇妙;

(e)因此,宇宙或世界是由一位智慧无比的设计师——上帝创造出来的。

耐人寻味的是,为什么佩利要用钟表来类比宇宙或世界呢?佩利生活的年代,时逢自然科学、尤其是以机械学为动力的近代工业蓬勃发展,那是“一个言必称机械的时代”。所以,钟表在当时就像眼下最时兴的高科技产品,对一般人来说确有神奇的魅力。除了钟表,佩利还从自然科学的诸多发现中挑选了大量类比例证,像大脑的结构、眼睛的功能以及其他生物器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以期通过一重重类比来确证上帝创世的神圣目的。

关于佩利的论证,希克评论道:18世纪出现了一大批护教士,佩利便是典型,他的论证实际上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是吸收其时代的所有科学成果的产物。[42]就“后验性的前提或证据”而言,希克的评语的确到位。但是,若用我们的前述分析来加以充实,那就更能说明问题了:时新的科技知识加上生动的类比技巧,这便是设计论论证能在当时广为流行、颇有影响的主要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