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托马斯的经典论证
(1)原始论证过程
就成熟形态的目的论论证而言,还是要从中世纪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托马斯·阿奎那说起。《神学大全》提出的五个论证里,最后一个就叫“从世界的秩序(或目的因)来论证上帝的存在”。这个论证的全过程如下:
第五,从世界的秩序(或目的因)来论证上帝的存在。我们看到:那些无知识的人,甚至那些生物,也为着一个目标而活动;他们活动起来,总是或常常是遵循同一途径,以求获得最好的结果。显然,他们谋求自己的目标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计划的。但是,一个无知者如果不受某一个有知识和智慧的存在者的指挥,如像箭受射手的指挥一样,那他也不能移动到目的地。所以,必定有一个有智慧的存在者,一切自然的事物都靠它指向着他们的目的。这个存在者,我们称为上帝。[36]
不难察觉,以上论证过程和托马斯·阿奎那的其他几个证明一样,也存在着一个明显的问题,这就是作为结论的“上帝存在”似乎并不是推论的结果,而更像某种“潜含的东西”或“预设的终点”。这个问题在上述推论过程里表现为,“宇宙或世界的秩序性或目的性”并不一定蕴涵着“一位有智慧的存在者”,而托马斯·阿奎那却用一个等式把二者硬拉在一起了。这样一来,该论证的“后验性”就令人怀疑了。
那么,何以会产生上述问题呢?我们可从托马斯·阿奎那目的论观念的思想来源找到答案。
(2)思想来源探析(www.daowen.com)
托马斯·阿奎那的目的论观念主要来自亚里士多德哲学。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目的论是其自然哲学的核心思想,这部分思想集中反映于《物理学》。在该书中,他通过考察自然现象的生成变化得出了一个基本结论:“自然是一种原因,一种为了目的而活动的原因。”[37]所以,如同人类的智力活动,自然界的活动也是有目的的。
从整个哲学体系来看,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思想植根于他的“第一哲学”即形而上学。在他看来,若想说明万物的存在及其运动变化,必须探究原因。原因不外四种,“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由于动力因和目的因可归结为形式因,而质料本身又是无性无状的、消极被动的原始基质,所以,真正值得追究的便是作为本质的、积极主动的形式因了。正是为了穷究“形式的形式”或“终极的形式”,亚里士多德断言:“必然有一个永恒的不动实体”[38],而这个实体就是指作为“第一因”或“第一推动者”的“神”。
理清以上思想来源,可帮助我们明确这样两点:首先,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思想,就本义而言,旨在强调自然界内含目的性,但他并没有把这种意义上的目的性直接归于“一个有智慧的存在者”——上帝,这一点显而易见,无须赘言。
其次,托马斯·阿奎那直接从世界的秩序或目的推论出上帝存在,虽然深受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尤其是“神”这个提法的影响,但所谓的“神”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显然不是“后验性的结论”,而是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判断或假设,即主要是用神秘的说法来意指宇宙万物存在及其运动变化的先决条件,譬如《形而上学》里反复解释说,作为“第一因”或“第一推动者”的“神”就是指“运动的本因”、“万物的目的”、“永恒的理性”、“纯粹的思想”、“思想的思想”或“神思”等。
关于上述两点,精心注释过亚里士多德著作的托马斯·阿奎那显然都心中有数。所以,他曾告诫那些墨守成规的奥古斯丁主义者,尽管亚里士多德哲学并不符合基督教教义,这种哲学所承认的“神”不过是“第一推动者”而并非作为“造物主”的上帝,可它的主要思想还是正确的,理应用来取代柏拉图哲学,以使信仰与理性统一起来。正因如此,托马斯·阿奎那几乎全盘接纳了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的基本范畴,力图证明亚里士多德所讲的“第一推动者”就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即基督教所崇拜的上帝。
以上分析不仅说明,托马斯·阿奎那的目的论论证实际上是亚里士多德思想的神哲学演绎,而且可帮助我们回过头去理解,为什么托马斯·阿奎那的宇宙论论证会产生类似的问题。[3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