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群体创作的《指南》
这部600多页的《指南》可谓“表里如一地分量很重”,撰稿者多达77位,几乎包括了绝大多数当今英美宗教哲学领域的顶尖人物或一流学者,此外还有个别欧洲的专家。全书共分11个部分,78个专题,相当全面地评介了英语宗教哲学界的研究近况。这11个部分为:“世界宗教里的哲学问题”、“西方历史上的哲理神学和宗教哲学”、“20世纪宗教哲学倾向”、“有神论与语言学转向”、“有神论的上帝概念”、“有神论信念的证明问题”、“对有神论信念合理性的挑战”、“有神论与现代科学”、“有神论与价值观”、“对基督教信仰的哲学反思”和“宗教哲学里的新研究方向”。总的来看,笔者深感以下两方面值得一议。
(a)这部《指南》表明,就整体研究水平而言,英美宗教哲学界处于领先地位,这主要不是因为其专家阵容之强大或专题研究之深度,而是取决于其学术观念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同行知道,英语宗教哲学界的大多数学者都信基督教,而且分属天主教和新教的诸多团体或宗派,可《指南》的作者里不仅有做过美国基督教哲学家协会主席的多位著名教授,像马弗路德斯(George I.Mavrodes)、普兰丁格、沃尔特斯托夫(Nicholas Wolterstorff)、斯顿普(Eleonore Stump)、埃万斯(C.Stephen Evans)等,也不但有希克、弗里、米切尔(Basil Mitchell)、斯马特等既是基督徒甚至神学家却又竭力倡导客观立场的著名宗教哲学家,而且还有当今英美宗教哲学界最负盛名的无神论者弗卢(Antony Flew)。如果没有兼容并包的学术氛围,很难想像这样一些在信仰和理论上有重大分歧的代表人物会应邀合写一部《指南》。
所以,只要浏览一下《指南》的篇章结构,内行者便可明显地感到其学术观念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譬如,不仅深入探讨西方文化背景下最有影响的基督教传统(像第10部分),而且广泛发掘其他宗教传统里的哲学问题(第1部分包括7篇专论,除了基督教,其他6篇为:印度教、佛教、中国儒家和道教、非洲宗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又如,一方面系统梳理学术传统的形成演变过程(第2部分里的6篇专论,从古代的哲理神学一直谈到现代的宗教哲学),另一方面非常重视当代理论倾向、特别是那些非主流的或有争议的学术动向(像第3部分里的“实用主义”、“人格主义”、“过程神学”、“宗教现象学”等,第11部分里的“女性主义”和“宗教多元论”);再如,力求从正反两方面来客观地批判有神论信念,既反省古往今来提出的诸多证明形式,又评介其面临的主要挑战或否定观点……
我们不必再多做分析便可得出这样一个判断了:前述希克等人主张的宗教哲学观是顺应时代及其学术潮流的,硕果累累的《指南》就是一个例证;如果还能意识到,尽管表面看来西方的文化和学术日趋世俗化,但就传统和学统而言仍是“基督教的七分天下”,至于宗教哲学领域更是如此,那么,希克等人所提倡的学术理念便可谓“难能可贵”,《指南》所代表的研究水平也更有参考价值了。(www.daowen.com)
(b)如果能以《指南》来参照现有的整体研究水平的话,那么,给予充分肯定后还应抱有这样一种批评态度:它跟前述“理念”或“目标”仍有很大的“落差”或“距离”。这或明显或隐现于下列几个主要方面。
首先,前面提到,《指南》一开头(第1部分)就以8位专家的7篇专论概述了几大世界性的或主要文化背景下的宗教传统里的哲学问题。据笔者了解,像这种较全面的尝试还很少见,所以不应或不必“个别地在细节上加以挑剔”,譬如,让一位本土的印度教哲学权威来评审著名的英国专家斯马特写的《印度教》一文,但从整体来看却不能不指出一点:这7篇专论缺乏“起码的整体或内在联系”,也就是说,似乎只是为了展示“宗教哲学问题的多样性”,而没有关照“问题的共性”。这一点之所以值得“挑剔”,因为关系到后面要说的。
其次,接下来的两部分试图系统地梳理古往今来的宗教哲学,第2部分专门考察西方的宗教哲学传统,这似乎没什么问题,可若跟第1部分和第3部分联系起来,再认真读一下构思周密的“主编引言”,还是能体会出很大的“落差”或“距离”的。两位主编告诉读者,该《指南》的前3部分旨在表明,英语世界里的宗教哲学研究既是在西方哲学所形成的条件下进行的,又是在相当复杂的理论背景下展开的,其中的两个重要因素就是“宗教的多样性”和“哲学的多元化”。[29]可实际上,由近三分之一(23篇)专论构成的这3部分不但是“脱节的”,而且第3部分里考察“20世纪宗教哲学倾向”的10篇专论几乎都是关于“西方哲学或宗教的”,甚至可以说,没有一篇是探讨非西方的宗教传统或哲学资源的重要影响的。这显然既没有落实第1部分的内容,也不能表明两位主编所说“多样性和多元化”,更无法解释萌发于英语学术界的“当代宗教哲学观”的成因、尤其是“精神”。
最后,据两位主编说明,《指南》的其余8部分具体回答了一个问题:英美宗教哲学家是怎么在上述条件和背景下开展研究的?或简单说,他们正在做什么,做到了哪些?其实,通过前两方面的分析,这部分内容完全可以想像出来了:他们主要是用现代西方哲学观念、特别是目前仍占主流的分析哲学方法来探讨基督教里存在的大量哲学问题的,当然也在现有资料和成果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联系其他的宗教传统。但为了让读者有一点具体印象,还是举两个例子。例如,起承上启下作用的第4部分题为“有神论与语言学转向”,主编解释道,这种转向常被英美学者说成是“20世纪哲学领域‘首屈一指的重大发展’(the single most important development)”。又如,第5部分可谓该书重点之一,评述的是“上帝概念里的哲学问题”,共有14篇专论:“存在”、“全能”、“全知”、“仁慈”、“单一性”、“永恒性”、“必然性”、“非实体性”、“优美性”、“无所不在”、“神的预知与人的自由”、“神圣行为”、“创造与维持”、“不变性与不可变性”(Immutability and Impassibility),一看标题就很清楚,这部分主要是用西方哲学的概念来分析基督教所信奉的“那个上帝的诸多神圣属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