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宗教哲学研究:当代观念、关键环节及其方法论批判:增订版书评

宗教哲学研究:当代观念、关键环节及其方法论批判:增订版书评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希克的《宗教哲学》前面提到,希克的《宗教哲学》称得上“当代宗教哲学观的奠基作”。[24]10年后,随着研究工作在英美宗教哲学界的不断拓展,希克的观念也深化了一大步,这明显地反映于第3版《宗教哲学》。[28]希克的《宗教哲学》作为一本奠基作,其修订过程不仅记录了他个人的探索历程,而且可视为当代英语宗教哲学界早期研究状况的“缩影”。

宗教哲学研究:当代观念、关键环节及其方法论批判:增订版书评

1.希克的《宗教哲学

前面提到,希克的《宗教哲学》称得上“当代宗教哲学观的奠基作”。该书的“引言”就题为:宗教哲学是什么?翻开“第2版的引言”(1973),一头一尾的两段话仍可使我们明显地感到前述“落差”或“距离”。头一段话我们引用过了,结尾一段的大意如下:

一部全面的宗教哲学论著须做两件事情,一是考察“宗教的本质”,一是全面梳理“诸种宗教的主要观念”;可这两项任务都是这本小书承担不了的,因为“宗教本质问题”太大太复杂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但眼下没有公认的宗教定义,很可能永远如此;再加上本书的篇幅不足以涉及“一般的宗教”或“难以穷尽的宗教现象”,我们的讨论范围便必须大加限制了,即专门考察“宗教思想和生活的一个源流”——基督教犹太教传统所产生的哲学问题,还有一件重要事情就是,看看当代哲学方法怎么能用来考察其他完全不同的宗教传统,这主要见于第8章里的一个例证——印度教的“再生信念”。[24]

10年后,随着研究工作在英美宗教哲学界的不断拓展,希克的观念也深化了一大步,这明显地反映于第3版《宗教哲学》。在该版的“引言”里,一头一尾的两段话几乎照抄第2版,但其他部分(除了第2段话)都是重写的;对照以前的观点来读,至少可觉察如下几点变化:

首先,提到“宗教的定义”,虽然希克补充或更换了大量例子来强调“定义的多样性”,但他接着承认,所有这些有代表性的观点都是有启发的,比较现实的看法是,一方面意识到“宗教”一词或许没有“惟一正确的涵义”,另一方面则应看到形形色色的宗教现象的确是有联系的,因而我们可借助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的解释模式——“家族相似”(the family resemblances model)来界说“宗教”[25]。(www.daowen.com)

其次,参照这个模式,希克提出了一种阐释宗教现象的新观点——“作为一种灵魂解救结构或人生转变形式的‘拯救/解脱’(salvation or liberation)”[26],他解释道,尽管这种结构或形式并非“普遍的”,例如不一定见于“原始的宗教”,却无疑属于“所有发达的世界性宗教”的共性。

最后,希克说明:尽管本书的讨论仍集中于对“我们西方文化”有重要影响的“犹太教—基督教的上帝观”,但我在“宗教本质问题”上一向关注诸多宗教传统的观点,像基督教的、印度教的和佛教的等;事实上,“宗教的画面”远比这些复杂得多,所以我在第8章里将介绍史密斯(Wilfred Cantwell Smith,1916— )[27]的观点,即他对西方传统观念——“只有一种宗教”的批评。结合这段说明,读者便可理解该版只有10行的“序”里的一句话了:这一版在讨论“诸种宗教的关系问题”上“有实质性的进展”。[28]

希克的《宗教哲学》作为一本奠基作,其修订过程不仅记录了他个人的探索历程,而且可视为当代英语宗教哲学界早期研究状况的“缩影”。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在某个人文学科或研究领域的早期阶段或草创时期,其倡导者或带头人的观念及其演变尤其值得重视。所以,我们花些篇幅来考察上述两版“引言”的异同,无疑有典型意义,可使我们通过一部代表作来切实地感受前述“落差”或“距离”。

下一个例子具有双重意义——互补性和对比性,这主要是就两方面而言的:(a)前述“个人的研究例证”选得再合适也难免“单薄”或“片面”,所以,我们要有一个“群体的研究例子”来加以弥补和印证;(b)希克所修订的第3版《宗教哲学》出版于1983年,那时倡导者或带头人“统率学界”或“几枝独秀”的年代已过去了,这就更需要借助“群体的研究例子”来尽可能全面地了解最新的研究状况,以便对照说明早期的研究状况。我们所选的这个例子就是,在英语宗教哲学界广受重视和好评的《宗教哲学指南》(A Companion to Philosophy of Religion,精装本1997,简装本1999,以下简称《指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