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宁波区域化党建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与研究成果

宁波区域化党建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与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一区双进”工作模式的成效(一)组织网络覆盖更加全面坚持现有村、社区行政区划不变的前提下,根据村、社区实际情况,将管辖地域划分成若干网格状的单元,同步调整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延伸了党组织的管理服务触角,确保基层党建工作网络覆盖更加全面,形成了组织引导、党员引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新格局。

宁波区域化党建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与研究成果

三、“一区双进”工作模式的成效

(一)组织网络覆盖更加全面

坚持现有村、社区行政区划不变的前提下,根据村、社区实际情况,将管辖地域划分成若干网格状的单元,同步调整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延伸了党组织的管理服务触角,确保基层党建工作网络覆盖更加全面,形成了组织引导、党员引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新格局。

(二)社会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坚持统筹理念,打破层级界限,通过深度整合城乡基层的社会管理服务力量,广泛动员党员责任区内各机关事业单位、“两新”党组织和群团组织共同参与“一区双进”工作,使基层的问题依靠各级力量、各级资源协同解决,实现基层组织单体作战到上下协同作战、单一依靠党政内部力量到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的转变,促进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基层管理服务更加高效

坚持依托管理网络和服务团队,为基层群众提供多元化、精细化、个性化的服务,着力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平台,把问题受理的责任单位、处理过程和办理结果予以公开,切实提高了工作透明度和服务效率

(四)基层社会基础更加坚实

“一区双进”模式把一些富有实效的工作载体融入到“责任区”工作中,并通过加强各责任区的管理小组和服务团队建设,建立健全管理、考核制度,有效激发了党员的责任意识,增强了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活力;积极开展系列服务活动,让市民在创新创业中得到实惠、在均等服务中提升素质、在共享保障中感受幸福、在有序管理中体会和谐,大大提升了基层党组织在党员群众中的威信,提高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分析点评]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个复杂、综合的系统工程,必须从社会管理的价值取向上更新群众工作理念,通过创新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形成、改进群众参与的机制和制度,从而建立社会管理创新系统。

一、以群众工作理念创新引领社会管理实践创新

“一区双进”的实践证明,群众工作不单单是领带机关和干部实现工作目标和任务的工具,更为主要的是作为保障人民群众争取和维护自身权利的重要渠道,并以此获得群众的认同信任及人心的凝聚。群众工作应该转变习以为常的“替民作主”理念,向着“支持和组织人民当家作主”转变。

(一)确立开放理念

要用开放的思维管理开放背景下的社会事务,既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的作用,也善于运用村级社会资源,建立服务社会、反映诉求、科学管治的新渠道,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合力。实现从传统的“整治命令”向“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转变,从政府“包打天下”向注重运用社会力量、形成社会合力转变,从习惯“灭火”向突出源头治理转变,从青睐硬性行政手段向重视运用经济、行政、道德科技等手段综合管理转变。

(二)注重人本理念

群众工作要树立人民权利至上的观念,融群众工作和民生工作于一炉,关注民生、惠及民利、维护民权、保障民安。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维护弱势群体利益作为社会管理与服务的重点,以实际行动,回应人民群众对社会安定、公平正义的新期待。

(三)强化参与理念

要从促进和谐的角度看待和处理问题,通过民主沟通使群众参与管理、参与监督,群众的民主诉求和自身尊严得到充分体现,最大限度理顺社会不满情绪,最大限度减少社会对抗行为,让群众在社会管理创新中享受到更快捷、更便利的服务,增强了社会管理的亲和力,体现社会管理的和谐性;同时,降低社会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www.daowen.com)

二、通过群众工作机制创新实现社会管理新格局

“一区双进”通过培育和激活社会的自我协调机制,利用群众和社会的力量来做群众工作,发挥民间社会组织的作用,并使之形成行动能力、表达能力和自我维持秩序能力,让人民群众守望相助,让社会脉络通畅,让每个人秉公心而守正道。

(一)健全群众诉求表达机制

根据不同群体需求,拓宽舆情民意的表达渠道,创造更加广泛的诉求表达机会,建立更加合理平等、体系完备、制度健全的利益诉求表达平台,注意运用电话、短信和网络等成本低、信息量大、方式便捷的渠道,全天候了解和受理群众诉求,不断完善群众诉求的受理、运转和反馈机制,实现利益诉求表达渠道的畅通无阻。

(二)创新群众纠纷化解机制

创建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新机制,做到超前预防与主动化解相结合,实现了防线前移、关口前置,及时准确地掌握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建立台账,分级负责,归口管理,逐一落实措施、责任和人员;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网格调解员;哪里有矛盾纠纷,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变主要依靠组织力量化解矛盾纠纷为干部群众广泛参与,使矛盾纠纷在第一时间得到就地化解。

(三)创新群众参与决策机制

紧紧围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根本利益这一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健全和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做到大事群众定、群众管,财务使用群众用、群众理。吸收有识之士参与重大问题的咨询论证,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前瞻性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形成监督有力、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赋予群众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实现还权于民。

三、以群众工作方式方法创新提升社会管理实效

“一区双进”从破解群众工作难题入手,在总结运用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办法,进一步增强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不断提升社会管理实效。

(一)倾听群众呼声

群众工作要以人为本,服务在先。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意愿;积极回应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群众的意见作为决策的依据;把群众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办,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让群众满意。

(二)维护群众利益

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从维护群众利益出发筹划、安排、开展工作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解决好民生问题、维护好群众利益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钥匙。要从群众最关心、最紧要的事情做起,健全群众利益表达和协调机制,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要把化解矛盾与解决问题相结合,把关心群众疾苦与多为群众办实事相结合,真正让群众得到实惠。

(三)服务群众需求

寓社会管理于为群众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通过健全完善基层组织利民便民服务功能,推行公开服务及预约服务、延时服务、代办服务、上门服务等特色服务,群众有苦有处诉、有难有人帮、有事有人办,推动基层组织进一步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力量在基层,基础在群众。拥有强大群众基础的社会管理,才会更具针对性,体现有效性。“一区双进”的实践证明,当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理念得以确立、机制得以健全、方法行之有效,就能有效协调利益群体的各种关系,推进社会和谐发展。因此,要始终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使群众利益得到充分保障、群众意愿得到充分尊重、群众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不断夯实社会管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