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宁波社会管理提升:协同整合创新效能

宁波社会管理提升:协同整合创新效能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面向服务管理对象、面向基层管理机构、面向相关职能部门、面向各级决策层,覆盖了基层社会管理的整个过程。

宁波社会管理提升:协同整合创新效能

四、加强协同整合,提高社会管理效能

信息化是提高各级政府社会管理效能的一个重要手段,有效运用信息化这一手段将极大地提升社会管理的协同化、精细化和智慧化水平。近几年,宁波市在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社会管理效能方面推出了许多重要的举措,也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比如,由市城管局牵头的“智慧城管”建设整合了城市管理信息要素,提高了城市管理效能,提升了城市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由市质检局负责的“金质工程”项目提高了市场监管能力和质量安全监控的快速反应能力,改进了政府行政管理模式,提高了质检工作效率;由市贸易局负责的“宁波市肉菜追溯系统”项目使消费者、管理者能够很方便快捷地了解到食品的来源、运输过程等信息,提高了对食品的安全监护;由市综治办牵头的“宁波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项目有效联动各级政府多个社会管理工作部门,促进了社会管理信息的共建共享,大大提高了社会管理效能等。下面,以“智慧城管”和“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两个项目为例进行重点说明。

(一)智慧城管

宁波于2007年开始筹建数字城管,经过几年的建设已初步实现案件管理和执法监督数字化。但数字城管同时也存在系统功能不完善、综合效能不够高、部门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需要通过智慧化的手段来进一步改进和提升。智慧城管是对数字城管在充分保留原有资源优势的基础上,从体制、机制、技术等层面进行一系列的提升和拓展,从而形成更全面、更稳固、更有效能的城市管理发现、协作、处置、监督相结合的全新管理模式。从运作模式看,智慧城管相比数字城管更加注重协同与整合,通过多部门的协同处置以及资源和平台的整合全面提升了城市管理的效能。其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注重部门协同,构建统一协同处置体系

智慧城管协同处置的目标是通过“宁波市智慧城管平台”实现纵向覆盖市、区、街道、社区,横向覆盖各协同网络单位的管理网络,实现交互信息的互通及各类城市管理部件、事件处置的实时派遣、发布和反馈,实现问题解决处置的协同化和智能化。目前,智慧城管已建立了包含市级59家共计250余家单位的市、区两级智慧城管协同网络,建立了“市级监督考核,区级受理指挥,网络协同处置”的城市管理体系。为确保协同网络单位处置解决问题顺利实施,宁波市出台了《宁波市智慧城管协同处置运行实施方案》,对协同处置的要求和途径进行了明确,各协同网络单位可通过互联网电子政务网、VPN专网、处置通以及电话连线等方式共同处置智慧城管共184类部件、事件问题。

2.注重资源整合,推进城市管理资源集约化

整合信息资源,推进城市管理资源集约化是提升城市管理效能的根本途径。目前,智慧城管已整合共享包括公安视频在内的监控资源4670余个,工商企业征信资源46万余条,基础地理信息2430平方公里,全大市机动车车辆信息资源100余万条,初步实现了与公安、工商、规划等部门资源的共享共用。同时,在2011年又新增固定视频监控191个,车载无线视频58台,车载GPS定位1200余辆,单兵168套,并细化了城管通、处置通、执法通等终端使用功能,整合新增终端设备800余部。

3.注重平台整合,建设市区统一呼叫平台(www.daowen.com)

智慧城管作为城管部门与市民的纽带,在升级后比先前有了很大突破。96310城管热线于2002年开通,是城管部门与广大市民群众交流沟通、答疑解难的重要窗口和纽带。在智慧城管建设过程中,城管热线整合原有市、区两级城管部门的热线,由市智慧城管中心设置96310(12319)呼叫中心统一受理全市六区的城管投诉,使市民对城市管理的诉求得到了及时的回应。自试运行至2012年3月底,市智慧城管共发现问题263223件,立案253739件,应解决152234件,解决完成140150件,解决率达到92.06%。其中电话投诉11000余件,比2011年同期下降3500余件,主动发现率达到95.48%。

(二)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

宁波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是根据浙江省统一部署的一个集省、市、县(区)、镇(街道)、社区(村)五级社会管理工作部门、成员单位开展综合管理工作的公共服务平台,也是建立在职能部门业务基础上的区域性综合管理系统。宁波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基础信息、日常工作、事件处理、统计分析、考核评估、视频集成、远程交流、系统管理等八大功能,涵盖综治、维稳、平安建设等业务内容。该系统以社会管理工作相关数据为核心,以社会管理日常工作为基础,统一了数据的功能和规范,加强了与综治各成员单位的联系,为领导更好地作出决策以及基层高效地完成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支撑。目前,宁波市在总结前期试点单位海曙区的经验做法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内推广运行了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并已完成了人员培训、基础数据录入等一系列相关工作。

1.主要做法

(1)在项目建设上坚持高标准定位,顶层设计。宁波作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和国家城市信息化试点城市,坚持从党委、政府层面推进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建设,并将这项工作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12个重点项目之一,明确提出了该项目的目标定位是建立全省统一、全国领先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其功能定位是建设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实施社会管理的综合性信息平台。该项目建设之初就注重高标准定位、着力顶层设计,在中央综治办的指导下,由省、市、县三级综治部门与电信公司共同研究开发。统一进行项目建设,有效地解决了各地想法、做法不一致的问题,有效解决了开发单位不一致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各地数据标准的不一致问题,为下一步有效共享数据打下了良好基础。

(2)在日常运行中采用共建共享,协同推进。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面向服务管理对象、面向基层管理机构、面向相关职能部门、面向各级决策层,覆盖了基层社会管理的整个过程。系统总体架构可分为五级网络、两层平台。五级网络是指信息系统同时适用于从省、市、县、镇街到村居五级社会管理工作的基本需求。两层平台是指各级网络的功能重点有所区别。县以下三层主要满足信息收集、日常工作记录和具体事件处理的需要。省、市两层主要满足数据分析、检索研判、情况报送和考核监督等需要。五级网络再往下也可在网格、楼宇、楼道、墙门、村民小组等小单元设立移动信息终端,使基层的网络管理员与和谐促进员队伍在排查、走访过程中及时采集、更新相关信息。该系统融采集、统报、分析、排查、交办、处理、反馈、监督等流程于一体,并能实现信息交互功能,还在各级相关部门设立了终端,可涵盖社会管理工作部门和综治成员单位,整合社会管理相关的数据和信息,为基层提供一体联动的社会管理工作平台。

2.工作成效

全市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促进了宁波市社会管理工作五方面的转变。一是促进管理理念的转变。从“由上至下的领导布置式”转变为“由下至上的群众要求式”,信息系统的自动有效运转,促使责任部门必须直接面对群众的呼声,进一步强化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助于密切干群关系,实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二是促进管理格局的形成。从“传统的各自为战”转变为“现代的有效联动”,通过信息化系统将各部门(单位)、各乡镇(街道)有效连接起来,为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提供信息技术支撑。三是促进管理责任的落实。从“权责不清”转变为“权责清晰”,通过信息系统应用、工作流程规范和工作制度的完善,形成责任倒查压力,做到工作责任明确,工作痕迹可查,行政问责有据。四是促进管理手段的提升。从“静态迟缓”转变为“动态灵敏”,系统平台上设有领导督办、网上督办、短信提醒、定时报警、超时亮灯等功能,对事件办理情况进行适时提醒和督办,提升社会管理的智能预警、科学决策、精确调度和高效技防水平。五是促进管理基础的强化。从“运动式、粗放型”转变为“常态式、精细化”,做到管理的底数清、情况明、组织建设规范、信息掌握及时、服务管理到位、预防处置快捷,使整个管理环节更加灵敏、高效,基层的基础信息建设更加扎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